APP下载

龚贤创作山水画的时代精神和地理环境

2014-08-08黄文婷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龚贤时代精神水乡

摘 要:阐述龚贤创作山水画的时代精神和地理环境。仔细观察龚贤的山水画,地理环境和时代精神与他的艺术创作关系极大。他所创作的山水画,无不体现他所处的时代精神,无不体现他生活地域的烙印,不论是山水技法、山水画论还是山水地质特征都与他所生活的时代,都与他的生活领域息息相关。同时也打上了明清山水画成熟和创新的时代烙印。“笔墨当随时代”这句古代画论名典诠释了中国画的题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龚贤的山水画也正是打上了明清的时代烙印,在创新中体现其时代精神的。龚贤精于画江南山水,创风格独特的“黑龚”画法,意境开阔平远,创造新技法表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特征。石涛在《画语录》中写道:“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说明了作品来源于生活。笔墨的灵动和神韵都需从生活中汲取,而山川万物变化多端,千变万化的形态又必须画家去深入体验才能取得尽其灵且足其神的艺术效果。龚贤出生在江苏昆山,从小生活在扬子江冲积平原上,一望无际的江南水乡风光,在他的童年就刻下深深的印记。少年时与家人一起移居金陵,赏尽金陵的山水风光,饱览了江南郁郁葱葱,沉雄豪壮,浓重苍润的山水。处处留心收集生活素材为创作提供准备。 关键词:时代精神;地域特征龚贤植根于传统的山水画沃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锐意创新,使用层层积染,发展了范宽的积墨法。其笔墨由淡到浓层层复加,多遍厚积,厚与黑到最大限度,开创了开天辟地的“黑龚”画风。仔细观察龚贤的山水画,地理环境和时代精神与他的艺术创作关系极大。他所创作的山水画,无不体现他所处的时代精神,无不体现他生活地域的烙印,不论是山水技法、山水画论还是山水地质特征都与他所生活的时代,都与他的生活领域息息相关。同时也打上了明清山水画成熟和创新的时代烙印。 1 体现明清中国山水画成熟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笔墨当随时代”[1]这句古代画论名典诠释了中国画的题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龚贤的山水画也正是打上了明清的时代烙印,在创新中体现其时代精神的。我国山水画自唐代初期由人物画的背景转为独立画科起,绘画的技法不断改造、创新、发展、逐渐成熟。到了五代、北宋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当时名家辈出,竞芳斗艳,各自成派。他们在初唐启蒙草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如晚唐以前的“空勾无皴”,画面只有山的轮廓,不见阴阳向背,表现不出山石的质感和空间感,到后来有了皴这种中国画独特技法,又是山水画技法的一大进展。初唐和晚唐这两大转变,是中国山水画的两个里程碑,也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础。到五代,北宋及其后山水画已经到达成熟阶段,如当时的南北派因地域面貌与技法创新已经各具特色:北方派的写太行山色、北方山川如范宽用豆瓣皴,用中锋、短锋层叠;李唐用斧劈皴,用短笔、侧锋,表现北方的山川。[2]又如郭熙皴法不用直线,多弧形无棱角,山似卷云,因表现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的面貌所以画面的下部多平原;南方派多以表现江南景色,创法变异大使人耳目一新。以董源、巨然为代表,使用披麻皴,董源擅长运用长、短笔的变化,巨然则用长披麻皴,两人都用中锋、直线,以貌写江南润泽的景色,无奇峰异嶂。[2]到了明末清初。龚贤学习发展了董源、巨然的山水画法,融合对真山真水的感受创作出了积墨法,写出江南草木茂密的景象,其画峰峦浑厚,草木华滋,在中国山水画技法上又开创了新的里程碑,在章法上和笔墨上都有其独特的创新,体现了明清山水画的时代精神,如1669年龚贤52岁时创作完成的《自藏山水册》(十二页),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可以看出其风格、表现技法已充分体现了明清中国山水画的时代精神,在这十二页的图册中,龚贤把米氏的积墨法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笔法特点中, 层层深入画面先干后湿, 再皴染。龚贤的用笔极其讲究,具有明显的特性,高峻的山岭墨色浓重苍润,画面气象峥嵘,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画,再加以层层皴染,令山林树木鲜润沉厚,使画面湿润厚重,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具有深郁静穆的格调,显得放松自如,意趣鲜明。山石的构图新颖,强调内在的统一性。在绘画的意象构成中将自然山水传神,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规律上体现了明清时我国山水画水平,从构图的“经营位置”上,从形象的“传神”上,从造型的“骨法用笔”上,这些表现方法上的特点都在这十二页山水画中得到体现。 2 体现水乡平原山地丘陵的江南山水画特色 (1)水乡平原生活源泉创作的山水画。龚贤精于画江南山水,创风格独特的“黑龚”画法,意境开阔平远,创造新技法表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特征。石涛在《画语录》中写道:“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说明了作品来源于生活。笔墨的灵动和神韵都需从生活中汲取,而山川万物变化多端,千变万化的形态又必须画家去深入体验才能取得尽其灵且足其神的艺术效果。龚贤出生在江苏昆山,从小生活在扬子江冲积平原上,一望无际的江南水乡风光,在他的童年就刻下深深的印记。少年时与家人一起移居金陵,赏尽金陵的山水风光,饱览了江南郁郁葱葱,沉雄豪壮,浓重苍润的山水。处处留心收集生活素材为创作提供准备。1645年清兵攻入南京后,龚贤到江北扬州一带长期居住。[3]二十多年的苏北生活使他重温童年时候的熟悉的生活环境,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原对水乡的认识。所以,江南的水乡,江南的平原就成为龚贤山水画创作的第一个源泉。在龚贤所创作的山水画中,约有三分之一是以水乡平原为题材的作品,有的写水泽;有的写江滨;有的写涓涓的小河;有的写滔滔的大河;有的写一片荒原;有的写村居茂林。把他熟悉水乡,热爱水乡,以笔墨的形式充分的表达出来。虽然是以同一的江南景色为题材,但变化多样,没有雷同富有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调。他所创作的山水画,有的表现出小河边的树木,高突于长空,其所画树木的形态就是扬子江冲积平原上最普通的槐树,小河西岸是质松的砂土冲积层,经过长期雨水冲刷所呈现出许多沟坎。有的作品画了小河古岸和掩映在修竹林木丛中的茅草屋,左岸是阡陌纵横的田园使观画的人好像能闻到泥土的芳香享受到宁静的田园生活。龚贤1655年至1664年即38岁至47岁的十年中是居住在扬州的,在水乡平原的生活中,创作有《自藏山水》轴(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册(十二页)(上海博物馆藏),《墨笔山水》册(十二页)(苏州博物馆藏),《赠王士祯山水》轴(美国景元斋高居翰藏),《墨笔山水》通景大屏(绢本)(荣宝斋藏),《墨笔山水》册(十页)(龚贤研究集.年表)。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中潺潺的溪水,翠绿的树木,静静的湖泊。总之,龚贤以他熟悉的扬子江冲积平原的山水描绘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水乡平原山水画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山地丘陵生活源泉创作的山水画。龚贤一生从昆山——金陵——扬州——金陵迁移,虽经几番进出,但其七十一年的生涯有一大半的时光是在金陵度过的,龚贤11岁随其祖父、父元美出仕金陵后,中间29岁至47岁几度住在海安与扬州,48岁后返金陵定居,直至去世,先后四十多年都是居住金陵的,其早期的作品与晚期大量的作品如《山水》轴、《山水》册页、《书画》册页、《自藏山水册》《水墨山水图》轴、《长江茅亭图》轴、《千岩万壑》卷、《重山栖阁图》轴、《秋山飞瀑图》《春山结亭图》《溪山无尽图》《江村图》卷、《春泉图》《八景山水》卷、《野客高居图》等等都是反映金陵一带山地——丘陵的山水地质特征的,金陵的山地丘陵山水是他山水画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源泉。他所创作的山水画,包括册页、主轴、横卷,表现山地、丘陵的画约占其作品的三分之二。画中的山都是低山、丘陵,是金陵附近的山地形态,质感是金陵山地的地质结构。他长期悉心体察金陵的山地丘陵地形,从中悟出山石造型的普遍规律,所以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面貌的艺术作品来。如龚贤有的笔下的山石造型正是金陵山地石灰岩山造成浑圆形轮廓的山链和浑圆形的露头景观。龚贤许多的林泉山居特写镜头就是取材金陵清凉山、鼓楼岗一带的红色沙砾岩,该处质地松软,容易风化成土,形成外形为圆包形的丘陵,丘陵上植被丰富,林木繁茂,这些地形地貌常反映在龚贤的笔下。另外,金陵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也直接反映在龚贤的皴法上,也是龚贤山水画皴法的直接创作原型,龚贤采用雨点皴、豆瓣皴的多次积墨方法,最能表现花岗岩球状风化表面十分粗糙的特征。 龚贤在扬州、金陵生活期间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创作出许多水乡平原、山地丘陵的山水画。参考文献:[1] 石涛.石涛与(画语录)研究[M].[2] 陆俨少.中国画研究——略论中国山水画的创新问题[M].中国画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20.[3] 康育义.龚贤研究——论龚贤山水画的地质学特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86.作者简介:黄文婷,女,平和人,高校讲师,就职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龚贤时代精神水乡
龚贤山水摭议
山水之间
激励弘扬时代精神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浅析龚贤《溪山无尽图》中的光影表现及其艺术价值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