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客:学术研究的好帮手

2014-08-08郭锋

现代情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知识积累学术交流博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怀化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图林博客的学术价值与长期保存研究”(项目编号:HHUY2010-57),湖南省高校图工委科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L0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锋(1981-)男,馆员,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10篇。·理论探索·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博客信息交流的过程和特点,然后从3个方面阐述了博客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博客在知识搜集与获取、知识组织与存储、知识利用与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加强学术知识积累;博客传播和博客出版缓解了集中化大众传播引发的垄断,扩大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博客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知识的转移和转化,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博客;知识积累;学术传播;学术交流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3.006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3-0025-04

Blog:A Good Coagent of Academic ResearchGuo Feng

(Library,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418008,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d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log information exchange,and then elaborated the role of blog in academic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blog was helpful to strengthen academic knowledge accumulation,such as in knowledge acquisition,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knowledge utilization;blog communication and blog publication eased the monopoly of centralized mass communication,and expanded the communication scope of academic research findings;blog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academic exchange across time and space,and promoted the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words〕blog;knowledge accumulation;academic communication;academic exchange

纸质载体的信息资源对近、现代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发布与获取的方式和途径正在发生改变。博客作为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与交流方式,逐渐升级为一种社会化的开放性交流平台,标志着提供“信息共享”的第一代门户向追求“思想共享”的第二代门户的转变,网络开始真正显示出无穷的知识价值[1],对学术研究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博客信息交流概述

博客信息交流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其信息交流过程主要通过评论、引用通告和社会网络来实现。评论提供了一种交流的途径,把博主与读者紧密联系到了一起,互动性强且匿名的特点保证了两者之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引用通告是博客之间自动实现互相沟通的有效形式。甲博客向乙博客发送1条TrackBackPing信息,就能把甲博客中的某个内容推荐给乙方,这里的Ping就是A服务器给B服务器发的短消息。社会网络的形成基于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提出的“六度分离”理论,即博客用户通过彼此阅读和评论,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随着博客信息交流过程的实现,参与交流的群体也不断发展壮大,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信息流程的浓缩和简化

传统的信息交流基于纸质载体,从信息的生产开始,到出版业的出版,再经过信息机构的组织,最后到达信息使用者。而在博客中这些步骤是一同完成的,几个步骤之间的界限也变得十分模糊,信息发布成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12信息流速加快,流量加大

随着科学成果的数量年年递增,通过图书和期刊的途径出版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许多的成果难以及时发表。但博客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发布,不存在篇幅长短的限制,也就不会被要求舍弃其中的部分信息。

13信息机构虚拟化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任何载体都具有实实在在的形态,任何人要获得信息就必须获得信息载体的实体。博客等网络载体作为虚拟的存在形态,使得信息机构朝着虚拟化存储发展,传统的信息中心如图书馆等的收藏出现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的局面。

14“把关人”地位的弱化

“把关人”的存在对于发现优秀科研成果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同时又由于编辑个人偏见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科研成果却没有能够及时发表。博客信息的发布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可言,一般不存在对其科学性的审查,有利于创新性观点的提出。

2博客与学术知识积累

网络环境下,研究者更加迫切地需要及时获取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了解掌握所从事领域的研究动态,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从而进行新的学术研究。浏览本专业专家撰写的博客,无疑是一条捷径。博客同时也是个人学习、工作、思考的精细记录,能够将使用者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组织起来,使其成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同时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系统性的东西,是管理个人学术知识的好帮手。

21知识搜集与获取

知识搜集与获取是指研究者从个人信息网络中寻找知识来源,然后从中获取所需知识的过程。博客通常提供以下3种方式完成知识的搜集与获取过程:(1)专业博客搜索引擎。目前提供这一服务的有谷歌、搜狐、有道、奇虎、新浪等,博客搜索引擎和传统搜索引擎相比,除对博客站点内容的搜集与获取外,更注重的是对相关链接的发现与分析;(2)博客站内搜索。一般博客网站都会设置站内搜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在访问站点中查找需要的内容;(3)博客的RSS信息定制服务。在RSS阅读器中,博客内容以提要的方式出现,用户能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速率。

22知识组织与存储

基于博客的知识组织方法主要有时间顺序法、分类组织法和标签分类法3种。在具体实践中,基于博客的知识组织需要完成以下两项工作:(1)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和过滤,对信息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2)根据信息价值高低,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类和保存,为各个专题建立标签和索引,形成博客的基本知识框架。这个过程也是研究者对自身知识的过滤消化和对认识深度的进一步提高。

endprint

23知识利用与创新

研究者可以利用博客记录学习笔记,并定期进行整理,从中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思维方向,经过一段时间,也许还能形成理论成果,这正是博客知识积累效应的体现。知识创新始于灵感的闪现,有价值的博客评论能够引发阅读者的思考,迸发出创造性思维,这种偶发性的灵感知识稍纵即逝,博客的即时性则为随时记录个人灵感提供了方便。研究者可以对这些灵感进行深入分析并与他人交流,从中接受启发,使其逐渐完善,最终实现知识创新。

3博客与学术传播

31博客传播

博客作者将日志发布出来,阅读者通过阅读和留言与之进行交流,即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对多”的交流。但博客中的“一对多”与传统概念并不一致,这里的“一”不再是控制传播内容的组织,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个人;“多”也不再是被动的“多数人”,而是拥有对等权利的许多不同的个体。单个的博客也许并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职业传播者,但汇集了众多博客的博客网站显然是大众传播媒体。博客传播缓解了集中化大众传播引发的垄断,使得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世人所知,同时提升了普通研究者的学术话语权。

博客的发展带来了网络阅读的变化,关系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关系阅读是指基于作者信用的阅读。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信任某个博客已经存在的文章,而信任他未来的所有文章。博客原创不但积累个性和个人价值,同时也积累个人信用,这就为关系阅读创造了前提条件。博客依据个人的专业和兴趣等特征把人们分别联系起来,形成了“人一工具一人”的交互方式,帮助人们自主建构个人的社会关系,实现从简单的通讯到社会圈的形成与构建等[2],有利于学术信息的传播。如Mehta,D在《My blog is my social software and my social network》文章中说道:“Blog是我的Profile,我的身份通过我的许多文章逐步显现出来。它包含了关于我的各个方面的信息,是一个不断增长和变化着的Profile,比个人主页要详细得多,也要生动得多。人们通过博客中的文章,能够知道我的爱好、我的观点以及正在做的一些事情,从而为我带来许多具有相同观点和爱好的朋友,而且这种朋友关系可以真实地带到线下生活中来”[3]。

32博客出版

所谓博客出版,是指在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将博客作者(Blogger)的部分或全部作品首先置于博客空间上发表,根据读者的及时评论、阅读反馈进行文本编辑、加工,然后再进行纸质出版的一种新型出版形式[4]。

博客出版的内容来源于网络,与博客息息相关,任何进入出版环节的信息都发布在博客这个平台上。在传统出版流程里,读者几乎缺席,只是被动地选择现成的图书,没有得到作者和出版方应有的重视。而在博客出版中,读者通过评论的方式参与了博客内容的创作和完善,评论本身也可能是出版的内容,同时评论也是出版方选题、市场营销和出版发行的重要参考指标。博客可以通过点击率对网络上的意见领袖进行量化评价,点击率越高的博客则受到的关注越多,同时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更多读者的认可,博而优则“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然而,博客出版的信息源依然是博主,传播渠道则变成了传统的图书出版发行机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博客出版是博客传播的延续。纸质媒介形式的博客出版进一步扩大了博客中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

4博客与学术交流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它跨越时空的优越性从技术上提供了一个充分实现知识交流的虚拟平台。在博客交流系统中,每个群体往往关注同一领域,分享同一话题,群体成员针对相关的主题内容撰写博客,交流经验。这种自发建立的组织方式很容易产生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促进了知识的转移和转化,不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学术的近亲繁殖,而且这种交流正是学术研究的灵感源泉所在,对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1博客知识转移

博客用户将自己的知识在博客中发布出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知识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知识转移随之发生。

(1)知识提供方因为需求的驱动,在博客知识库中检索所需知识,并对检索结果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和过滤,进而对所获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扩大知识容量,更新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方式产生新的知识。这一过程完成了一次知识转移,即知识从博客作者转移到了知识提供方。

(2)知识提供方通过自我思考和规范表达,将新的知识发布在博客上,实现了知识的共享;知识接收方又从知识检索开始,经过知识收集、知识过滤、知识消化、知识吸收、知识融合等过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最终产生知识创新。这一过程也完成了一次知识转移,即知识从知识提供方转移到了知识接收方。

(3)知识接收方通过发表文章或者添加评论等方式将新的知识在博客中共享,并通过博客特有的反馈机制与知识提供方进行交流。至此,基于博客的知识转移圆满完成,知识提供方与知识接收方都进行了知识创新,原有的知识库都得到了发展[5]。

将六度分割理论套用在博客中,可以理解为任意两个博客之间最多只通过6个博客链接就可进行连接。这种连接突破了空间限制,实现了异地交流,博客特有的交流机制又使这一连接显示出无穷的知识价值,形成了一个以博客为节点、以知识为链接的知识网络[6](如图1所示)。图1博客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转移

42博客知识转化

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于1995年在《知识创新企业》(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了知识转化的4种模式。他们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知识创造的主要动力就来源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螺旋互动,知识在转化过程中形成4种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知识组织创新模型[7](SECI模型,见图2)。博客知识的转化也符合这一模型。

421博客促进了隐性知识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个体之间通

图2知识转化模式

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虚拟化的博客交流虽然无法进行言传身教,但是个体之间在博客交际网中建立的共同经验、亲密关系以及和谐氛围等,都是有效实现隐性知识社会化的保证和条件。

422博客实现了隐性知识的外在化

隐性知识的外在化是将通过共享获取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并传递给他人的过程。博客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发布者亲身体验的故事或创新思维的成果,阅读者可以通过评论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并最终参与其中,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

423博客实现了显性知识的组合化

组合化是通过语言或者符号将零碎的显性概念整理汇总为系统的显性知识的知识扩散过程。博客通常按时间排列或按主题归类,这本身就是一种显性知识组合化的方式,其次建立主题博客、导航博客、组织案例博客等形式,也推进了显性知识的组合化进程。

424博客实现了显性知识的内隐化

显性知识的内隐化是将显性知识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体现出来,逐渐实现转化。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博文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人的思想,并在交流中激发灵感,实现思维的超越,完成隐性知识的创造[8]。

5结束语

学术知识积累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只有时刻掌握学术研究的动向,才能始终站在研究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要有所发现、发明,有所开拓、创新,并最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术研究的成果传播越广泛越好。学术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加强学术交流,才容易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博客作为一种专注于社会关系的网络工具,打破了研究者之间的时空限制,能够依据个人的专业和兴趣等特征把人们分别联系起来,彼此通过博客容易获得比正式出版物更新颖的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深入的探讨,是研究者开展学术研究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欧阳文风,王晓生,等.博客文学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1.

[2]甘丹.博客世界交流模式的社会网络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Mehta,D.My blog is my social software and my social network.Conversations with Dina[EB/OL].http:∥radio.weblogs.com/0121664/2004/01/27.thml#a356,2011-08-22.

[4]李磊.博客出版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5]程娟.基于博客的知识转移与一般知识转移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8,26(4):586-590.

[6]Graham R.Parslow.Commentary:BLOGs[J].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2004,(9):358.

[7]孙翌,郭晶.基于博客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实证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5):104-107,119.

[8]詹华清,赵伯兴.博客在图书馆隐性知识转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1):30-32,43.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积累学术交流博客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引导学生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