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2014-08-08曾晶

黄钟 2014年2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

文章编号:1003-7721(2014)02-0176-05

摘要:以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的高等音乐教育与中小学对声乐人才需求的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本文在探讨症结存在原因的基础上,从声乐教学的总体设计出发,依附于“师范”特征,试图分析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响应声乐教学顺应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科学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J61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2.020

声乐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其自身除带有声乐表演功能的一般属性之外,“师范”更是其区别于其它音乐专业方向的鲜明特征,它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应以培养社会一线音乐教育人才为终极目标,以适应音乐教育发展的时代性需求,这是社会发展赋予声音教育应当承担的美育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任。

上世纪20年代,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育”的理念,从此教育思想中便有了“美育”的思想内核,并广泛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从北京大学附属音乐传习所到1927年成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音乐专业领域也一直在践行着“美育”的精神。同时,从周淑安、黄友葵等早期声乐教育家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们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精神的痕迹。因此,中国声乐教育中的美育思想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美育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李泉:《论高师声乐专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第60页。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才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美育和素质教育才开始真正进入教育的视界。通过近三十年的摸索、整合,逐渐形成一套可借鉴的理论体系。理论付诸于实践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师范类声乐教育在此背景下也正处于发展的“磨合期”,如何摆脱传统声乐教学的旧思想,用新的思维把“师范”的音乐教育精神传承、发扬是当代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声乐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笔者认为,要达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需要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一、总体设计的针对性

声乐是一门技术含量较高的艺术,艺术性是其第一属性,无论是对什么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教学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其声乐的艺术感觉,从而体验到它的艺术魅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这是声乐教学的一般思维,对师范类学生亦不可偏废。声乐作为自然人声的艺术升华,在传递情感、培养人的审美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未来引领中小学生学习声乐、感悟人声之美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在大学阶段的声乐学习除了要掌握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表演真谛之外,更重要的是为未来走向教学岗位做好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准备。目前,高师声乐教学实际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对中小学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的政策在我国出现的相对较晚,广大中小学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融入这种理念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其次,声乐教育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在高师教育中的区别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声乐老师对什么是音乐教育思考不多,把日常声乐教学和音乐教育相提并论,按照传统的教学思维教育学生怎么唱歌,技术灌输超过了艺术综合能力训练;再次,教育教学理念淡薄。如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普遍专业起点较低,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对毕业后能否走上教师岗位茫然,即便有部分学生从事教育工作,但对将来中小学学生通过声乐学习认识音乐、感受音乐审美体验、升华个人素养信心不足、产生疑虑。其四,部分音教专业学生压根就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人追求,稀里糊涂、不知所云。这就对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可以看出,高师声乐教育的教师对声乐教育认知能力的偏差,对受教育者没有做到知其然,再加之素质教育起步晚、贯彻实施不力和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固化都是造成高师声乐教育与现实需求之间链条断裂的因素。现实需求是外因,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内因,内因如果不能彻头彻尾的转变,外因就很难发挥作用。这需要一个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总体教学设计。

目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声乐人才,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声乐人才培养是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的目的。教育部颁布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参考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c3da3ad028ea81c758f57866.html 对新形势下中小学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范围和目标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向,也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体现在人文、审美和实践三个层面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研究》2002年第1期,第17-19页。 。中小学生从音乐当中获取人文知识的直接途径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解读、理解和热爱,相对于语义模糊的器乐作品,配有歌词的声乐作品语义更加清晰和具象,因此无论是唱歌课还是合唱课,教师都需要把不同地区、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内涵解读出来,让学生了解不同背景下产生的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实践层面知识的获取是多方面的,诸如课堂表演、课外排练、演出、比赛等等实践都是锻炼中小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而从人文知识、实践知识的获取中都应渗透音乐的审美体验,如果在知识的获取上失去了审美的艺术本质,美育也就失去了根本,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因此三者有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三者的互动中获取平衡,把抽象的音乐教育变得具体而生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在高师教育阶段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知识和接受这样的训练,这也就要求高师阶段的声乐教学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传统教学理念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实践性、开放式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声乐学习的基本方式,除去必要的技术训练之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人文知识的普及、艺术家的演唱观摩、曲目的选择和检验教学成果的考核都应当纳入课堂教学的长效机制中。

(一)人文知识的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在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应增加人文知识的传递与普及,培养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惯性思维。如前所述,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直接依托就是声乐作品本身,但任何一首声乐作品包含的人文知识又是复杂多样的,比如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对应的时代特征、作品蕴含的民风民情、作品风格等等都是声乐作品情感表达必不可少的元素伍雍谊:《素质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人民音乐》1998年第10期,第27-28页。 。声乐作品中包含的这些人文知识只靠声乐教师的灌输或传授是不够的,音乐其它课程如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传统音乐、音乐美学等都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途径。但往往事与愿违,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最初几届都没有素质考核环节,但自从增加了人文素养的考核,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笑料不断。虽然很多选手不是教育类的学生,但也能反映出当前声乐教学总体存在的问题,师范类的声乐教学也不乐观。

一方面,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文素养基础相对较差;另一方面,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声乐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笔者看来,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因为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可能全是歌唱家或艺术家,他们将来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因此,重技术轻艺术的老观念应该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得到改变李泉:《论高师声乐专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国音乐》1998年第2期,第60页。 ,把走技术路线的教学模式转向对学生综合演唱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声音教学时限内相对减少技术的训练,增加音乐综合素养内容,当然也包括人文知识的“传道”。人文知识的丰硕必然会提升声乐水平,但是,人文知识的普及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从全面灌输慢慢转向学生的主动学习,这种自觉学习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教书育人的接力程度。

endprint

(二)教学曲目的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择历来是声乐教师头疼的问题。就常规而言,学生学习声乐的条件不同,对技术和作品的领悟能力和掌控能力也不同。因人而异选择作品,是每个声乐教师都应当面对的现实问题。而声乐教育的“师范”特征决定了教师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上应该从大局出发,顺应教育教学的初衷和目标。《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要求“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这一要求恰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国的总体教育理念趋于一致。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在曲目选择上应本着以下两个原则进行:

1.“母语”作品的主导性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曲目应本着强化民族意识,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宗旨,充分发挥“母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体裁应重点突出传统经典民歌、戏曲、中国民族歌剧、积极向上的新创作歌曲、影视歌曲、优秀通俗歌曲等。这些曲目的演唱,既提高学生演唱多种风格体裁作品的能力,具备开展音乐会和参加各类比赛曲目范围要求,又通过演唱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历史意义等,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道德信念情操,为将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唱和歌曲欣赏讲解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李泉:《论高师声乐专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第17页。 。在此基础上,小范围的涉猎不同语种的国外曲目,开拓学生的视野,接受声乐的多元化培养。

2.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

小组课是目前高师声乐教学“一对一”之外另一种灵活多样的上课方式。“传统的‘一对一模式由于没有考虑教学策略与学生认知方式、学生实际声乐水平之间的心理关系,而是整齐划一地采用‘教师中心策略,实验中发现这种模式既浪费了教师资源(教师重复劳动和缺乏针对性劳动的时间增多),让学生散失了自我,又难以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声乐成绩。并且这种模式只适应于独立性中等声乐水平的学生的声乐学习,对声乐水平较高和较低的独立性者的学习不利,特别是不利于依存性学生的学习。”郑茂平:《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从教学心理学角度探求高师六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93页。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具备独唱的能力,同时要具备演唱、排练小合唱的能力。在中小学的文艺活动中,独自表演的形式只占很小一部分,而集体表演形式占很大比例。适应中小学声乐教学的诉求,对高师学生兼备多声部合唱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二声部小合唱《北风吹》,在训练声部的同时,融入人物角色。在耳熟能详的旋律演唱中,既锻炼了学生的相互协作,又展现歌剧剧情发展的动态美。再如女生小组唱《灯碗碗开花在灯台》,具有浓郁的山西民歌的音乐特征。演唱该作品既展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情,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小组唱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曲目多样化的训练,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把这种方式运用到将来的教学实践中。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可以融入多途径的考核方式,而不应固守传统声乐考核在规定曲目内的一人一曲或一人多曲的单一模式。教育类专业的声乐考核应当参照教学形式的多变性,在不限定曲目、不限定演唱方式的情形下,让学生成为考核的主体,充分发挥其想象的空间,把阶段性声乐学习的优势和亮点展现出来,就是教育的成功。声乐教学有“一对一”、“一对二”、“小组课”等形式,学生在接受考核的时候也可以优化组合,集思广益,既可以单独演唱,也可以用二人合唱、多人分声部演唱的方式展现个人的学习成果,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多元考核思维,把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展示个人优秀一面的同时,又培养了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和兴趣。当然,考核环节加入人文知识的测试一样具有积极意义。

人文知识的普及、曲目的针对性选择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绝不能只限于理论上的探讨,学生也不能作为人才质量培养体系的唯一标准。若要保障各个教学环节的长期有效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应该在对学生成绩进行测评的基础上,及时把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任课教师从中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第18页。 。

三、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声乐教学绝不仅仅限于课堂内,课堂之外的实践锻炼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尤其对于音乐教育类的学生而言,实践锻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舞台实践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高师声乐学生的舞台实践空间较小,往往局限于考场或者是校园内的音乐厅。即便是有音乐厅的高师院校,其利用率也不高,学生登台表演的机会少之又少。班级演出、集体演出的模式又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表演,虽然不是声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方向,但是教师岗位上的舞台表现力一样会对中小学生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榜作用,因此舞台实践不可废。作为学校主管部门的音乐院系应当为学生的舞台实践提供最大的便利,除了正常的校园演唱之外,鼓励学生走出去争取更大的舞台表现机会,在有管理人员参与的有序组织下,安排学生参与各种声乐技能大赛,电台传媒的节目录制、比赛,重大节日的演出,讲课比赛等,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不仅衡量了个人的学习水准,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演出经验,逐步掌控了音乐表演的丰富形式,增长舞台演出经验和演出活动的组织能力,为以后组织中小学文艺演出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高师学生实践锻炼的重要的一种方式。近年来,随着高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拟定的教育实习时间逐步延长,并且原有的定期实习单位开始转变功能,慢慢演变为常态教学中的教学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逐渐显现为学生就业之前的“练武场”。教学实习基地作为师范类学生角色转换的第一站,也是学生角色转换的第一步。如果说舞台实践是高师声乐学生展现技术素养的途径,那么,教学实践基地就是考验学生综合声乐素养的舞台。在直接参与课堂互动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各类演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把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以及课外舞台实践汲取的经验重新洗牌、有序整合,还可以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上课时间,教室、舞台等)使自我的表现欲由声乐的世界扩张到综合的声音世界。

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就在于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在角色转换中得到适应性锤炼。当然,教学基地的实践锻炼应处于监督机制下,带队教师或对应专业老师要不间断参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听课或课外指导的方式观摩学生的实践情况,并结合学生实践锻炼后所写的个人总结或体会,使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

总之,高师教育类音教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应该与当前中小学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诉求相一致,在对口培养的前提下凸显“师范”特征。在声乐课堂内人文知识传授、曲目选择和组织教学多样化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让学生既有充足的声乐理论知识储备,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做铺垫,从而使美育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计划中得以实现。

作者简介:曾晶(1980~),女,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讲师(武汉430060)

收稿日期:20131109

(责任编辑:刘莎)

On the Scientificity of Vocal Teaching Design to Music

Education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

ZENG Jing

Abstract:To train qualified music teacher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as the goal of higher music education did not follow the requirement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for vocal music teachers, so it resulting in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actual demand to a certain degree. Based on explored the reason of existed crux, from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program and attached on the "normal" feature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objective laws of vocal teaching on the subject of music education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 in response to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to go along wit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actice.

Key Words: music education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 vocal teaching; scientific design

endprint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
高校声乐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