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音乐的传承魅力

2014-08-08范瑞

2014年12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

范瑞

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将这一古老的音乐形态与现代的音乐审美相结合,使得一些古老的剧种得以更完整的流传和传承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昆曲为例,对上海昆剧团到中国音乐学院进行昆曲教学后的演出做出文化阐释,企望这种以学校活态教学的方式进行传统音乐传承的现象能够长久维持下去。

关键词:传统音乐;昆曲教学;音乐传承

昆曲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在近几年来,关于它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和繁盛时期的昆曲现在已不再一如既往的盛况空前,它的演出形式也由戏台逐渐搬上了荧屏,人们直接感触这种传统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少。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形式的音乐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民歌戏曲。不过昆曲保留了大量经典剧目,只可惜当代没有更多的人去学习继承它,也没有学习的机会,年轻的学生应是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承的主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推广昆曲的教学示范,让学生亲身体会并喜欢上它对于昆曲的推广和传承显得尤为必要。

一、关于昆曲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同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昆曲最初是昆山(今属江苏省)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清唱腔调,原为“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嘉靖、隆庆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弋阳、海盐诸腔的音乐和北曲唱法,改创了新的昆腔,改良后的昆腔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成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昆山文人梁辰鱼用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对新生昆山腔的弘扬与普及起到了極大的推动作用,昆山腔迅速传遍了各地,产生了各种流派如南昆、北昆、湘昆、川昆等,从而构成了庞大的昆腔体系。

二、中国音乐学院昆曲教学周及访谈

出于让在校学生对传统音乐能亲身体验深刻体会的需要, 2009年11月初,中国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老师们组织把上海昆剧团的一位理论老师、三位演员和一位笛师伴奏请到了学校进行五天的昆曲教学,那位理论老师是周雪华,其他三位演员分别是沈昳丽(旦角)、黎安(小生)和袁国良(老生)。在这五天时间内,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老师角色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昆曲的唱腔和身段,并在最后一天进行登台汇报学习成果。

昆曲教学周这种形式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同学们都用自己最大的热情向我们展示了昆曲的魅力,同学们都希望以后这种活动能多一些,让我们能够与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音乐亲密接触,增加实践性,加深认识,丰富我们的音乐视野。

在学校进行昆曲教学的这几天里,著名戏曲音乐学家董维松一直在关注着教学过程和汇报演出的情况,作为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作为昆曲研究的专家,董维松见证了这次活动的整个过程。演出结束后,笔者对董维松进行了访谈。

对董维松的采访内容如下(董维松简称“董”,笔者简称“范”):

范:现在有一些昆曲的新剧目,您觉得跟传统剧目来比有什么变化和创新?

董:有一些新版《牡丹亭》、青春版《牡丹亭》等,我没看过,但是我估计应该没什么大的区别,顶多是在人物处理上或者舞台装饰上等有一点不一样。不过有些也有改变,例如《窦娥冤》中窦娥被绑去刑场时唱的曲子和后来改变的完全不一样,至少出场时的几个曲牌有很大变化,不像昆曲一板一眼很缠绵的,它是有很多很急促的快板在里面。新编的历史剧再加曲牌可能有变化,新编的现代剧更会有变化。几年前我看过一出《红霞》,现代歌剧,红军长征离开根据地,红霞去送红军的故事,改动很大,很多人觉得都不像昆曲像歌剧了。但是传统的东西即使整理了也按照传统的唱腔来唱,主体不变,人物的性格、感情等都不会有大的改变,如果改动大了那就不叫《牡丹亭》、《玉簪记》了。

范:经过这次昆曲教学及汇报演出,大家都真的喜欢上昆曲了,以前老师教只是单纯的学习,并没有产生兴趣,经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大家慢慢的产生了兴趣。但是上次在座谈会上一位老师说过,我们这样学习只是体验,不是那种专业性的。上海音乐学院自发成立了昆剧社,我觉得这种方式挺好的,是不是学校也要提供这样一种环境,老师能经常或长期的教学,让我们能学的专业一些?

董:学校最好能成立一个京昆剧社,像上海音乐学院那样,我们定时请老师来教,这个教学就不是像普通上课那样大家都坐着按照谱子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了,我们要带表演的,哪怕能学一出戏,所以下次再搞教学周,比如戏曲,就搞一折戏,哪怕这一折中的一段,把它学精了。

三、对昆曲教学的文化阐释引发的思考

历史上,昆曲曾经历了长达200多年的辉煌时期,现在,随着越来越多音乐种类的出现以及流行音乐的冲击,昆曲这一古老的剧种已经得不到重视,虽然说时代的进步总要淘汰一些陈旧的事物,但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说明了,如果政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人为的保护,昆曲这一剧种将会濒临绝境,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新时代人们的观念有着必然联系,在快节奏的都是生活中,人们的听觉、视觉都被西方音乐、流行音乐冲击着,根本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去欣赏缓慢抒情表现细腻情感的昆曲,但是通过在学校开展昆曲教学之后学生们的反应看来,几乎每一个用心体验的人都喜欢上了这一古老的艺术,昆曲教学完成后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开始,经过这次教学,很多学生自愿接触和学习更多的昆曲音乐。这样看来,在学校中进行这种个人体验式的昆曲教学对昆曲未来好的继承发展尤为重要。

昆曲的发展离不开传承,除了专业演员的自身传承外,还离不开业余喜爱者的支持。现代,社会未来的主力军是学校的学生们,而且越是新时代的人们越难接受陈旧的事物,因此要在学校推广昆曲教学,可以在保留原有曲调和感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创新,如现在新拍的青春版《牡丹亭》,就比原版《牡丹亭》要“热”很多,其原因就是将昆曲的古典与现代剧场相结合,在不改变原有曲调和内容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法则,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但我们要意识到,加入现代元素并不代表对原有曲牌的不尊重,古老的曲牌依然是传统音乐的资本,是不变的,而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加入的新元素只是为了让这一剧种能以当时时代的环境和审美标准进入到人们心里。

当下传统音乐都要以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形式存活在不断进步的时代中。正是因为这么多种类型的音乐,才让人们有选择性的听,使我国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正如音乐民族志的理论中所说,中国传统音乐中含有“多元分层一体化格局”,我们要以分化和艺术的眼光审视中国传统音乐。在与现代化和全球化不断抗衡和冲突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地方民族文化及音乐文化中多元化和本土化同时并存的新的民族文化分布格局。

由此看来,传统音乐与现代社会是可以并存的,不同地域的音乐也是可以并存的,只是因为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现代音乐对传统音乐的挤压,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只有融合传统与时代创新的传统音乐才是我国传统音乐继承和发展的未来,而所有传统音乐构成的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特征也会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格局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安东尼•西格尔著、穆谦、徐天祥、刘艳花译:《音乐研究中音乐民族志的价值》,北京:中国音乐,2008.

[2]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6.

[3]戴平:《保存昆曲遗产之我见》,上海: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4.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国乐前途之思考
国乐前途之思考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