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自觉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4-08-08杨慧

2014年12期
关键词:德性大众化大众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杨慧(1990—),女,汉族,湖北潜江,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指导教师:孟凡现教授。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引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被动到主动,由认知到力行。从文化现象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自觉地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文化自觉。

关键词: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其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①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②由此看来,文化自觉蕴含有四层意思:一是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要有对所处环境中的文化拥有自我意识;二是面对其它文化时,对自己的文化拥有“自知之明”,并能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创造与建设;三是在着手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取长补短,欣赏和学习其它文化;四是要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去,并且要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找到自己文化的准确位置与坐标。

第一章历史自觉是大众认知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

历史自觉包括对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两方面的把握。时代内涵是从纵向上理解的历史时代自觉,民族特色是从横向上理解的历史文化自觉。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需要以这种历史自觉为前提。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坚持时代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否能够掌握群众和实现大众化,关键在于理论本身能否抓住时代的根本,理论本身的内在吸引力是否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不断研究发展变化着的时代和实践特征,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正确及时地回答现实提出的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先决条件。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坚持民族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国家的和谐发展需要民族的团结繁荣。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中国实现大众化就需要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兴衰荣辱,需要根据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教育。

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饱经磨难,革命先烈们付出了无数的血与汗,才铸就了今天的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我们民族所经受过的挫折与艰难。五十六个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特色,在中国宣扬马克思主义,就需要根据不同民族的接受程度、文化傳统、知识结构、语言形式分阶段、分主次地进行。例如大部分的回族和维吾尔族因为历史的渊源,信仰伊斯兰教,因此在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应该避免触及信仰这一敏感的话题。

第二章理论自觉是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因

恩格斯曾说过,如果工人阶级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绝不能深入他们的血肉。在努力推进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必须要采用多种多类型的方法形式来培育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通过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向互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民的血肉。

2.1培养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要做到理论的具体针对性

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往往始于感性具体,没有感性具体也就能难以理解抽象的理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群众实践中能亲身感受的感性具体结合起来,将理论形态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针对人们的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针对人们关心的问题,使人们能切实地感觉到这种理论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 培养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要做到理论的通俗化

通俗化就是用群众的生动语言来表达深奥的理论。毛泽东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首倡者和践行者,如他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生动形象和简洁明了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理论表述了出来,使革命时期的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了这个理论思想。因此,我们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的语言转换成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做到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情趣。

当然,这里所指的通俗化跟庸俗化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意味着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品味,而是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落到了实处,使人民大众真正的信任和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列宁所强调:“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③

2.3 在大众拥有理论兴趣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大众。

“化大众”就是从实践方面着手,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去影响和感化人民大众,从而提升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和素养,激发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情。“大众化”强调的是用生动具体的形式、简明通俗的语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而“化大众”要突出的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育人和引领大众的功能,以达到使人民大众真正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结果。

第三章德性自觉是大众力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既是大众化的对象,又是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就是要推进人民群众理想人格的塑造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大众在道德品行方面的文化自觉,即德性自觉。德性自觉中的德性主要指人生观和道德观,指人们据以指导道德活动的、体现人内在本质的品格和品性,其中理想和信念是德性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保证的德性自觉应是面向大众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就当代中国来说,只要是拥护、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都应属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德性自觉的范围之中。从不同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能力上来看,大众是分层次的,以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对于不同群体的德性,应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和要求。

中共党员和先进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积极和主动的对象,应当将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作为德性的根本要求;而一般群众,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对象,则应该让他们将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作为德性的根本要求。

第四章价值自觉是大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保障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91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来,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以旗帜鲜明的宗旨立身,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并在实践中把握住历史的机遇,从一支原本边缘和弱小的政治队伍,发展成为了一个强大的主导国家命运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因此而作为党和国家政权的意识形态,成了今天中国的“主流价值观”。④

在当前中国社会各种思想云集的背景下,确定一个公认或者共同的价值理念,达成对主流价值观的共识和认同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保障。一个要实现其共同目标的群体,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并以这一价值观为核心凝聚群体成员的向心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社会,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即主流价值观作为导向,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向心力,指引其中的社会群体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在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生存条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利益关系、角色分工等等多样化的情势下,价值观的差异与多样化是必然的。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影响下,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新的价值观也不断生成。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调查组”举办了题为“中国未来1O年10大挑战”的大型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未来1O年将面对的1O大严峻挑战中就有“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

要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就需要实现大众的思想整合,在一元的价值导向与多样的价值取向上保持平衡,从而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肯定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的一元性,但同时允许人们在价值实现方式上拥有多样性,允许人们用符合自己生活特点的方式去实现社会普遍的价值要求。

第五章总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益紧密结合并内化为群众信念信仰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需要文化自觉,需要以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理论的前提;需要在理论内容上有具体针对性、通俗性和实践性;需要作为主体和对象的人民群众拥有德性自觉;需要主流价值观的一元指导作为实现大众化的现实保障。

指导教师:孟凡现教授。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群言出版社,1999.

[2]杨楹.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与实质.学术研究.2008,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4]朱哲,曾庆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湖北大学学报.2003,3.

[5]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贺善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化理论为德性.理论建设.2011,4.

[7]申小翠.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多维透视.广西大学学报.2011,4.

注解

①《十七大报告解读: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华网,2007年12月31日

②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和现实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3期

③《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8页

④李德顺:价值观的“主流”与“边缘”,人民论坛,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德性大众化大众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柳亚子书法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