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2014-08-08白鹭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乐歌教育史音乐史

音乐教育史是介于音乐史和教育史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历史学科。它既从属于音乐史,又可视为教育史中的分科史。研究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史中某些共有历史事件时,不难发现音乐史与音乐教育史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因为音乐的产生必然伴随着音乐教育活动的产生,音乐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音乐本身的发展。因此,音乐史的某些重大事件常常也是音乐教育史的重大事件。例如,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当时,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从一系列社会变革中悟出:只有发奋自强、弃旧图新,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地位。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学堂乐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乐歌”的积极鼓吹者正是当时变法维新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或上奏朝廷,或著书立说,介绍德、日教学学制,积极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提倡通过歌唱传播新思想,唤起年轻一代树立“救亡图存”的立国大志。1904年,清政府奏准订立《奏定学堂章程》,将乐歌课正式列为学校必修课。从此,揭开了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1912年至1919年我国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教育总长期间,提出包括美育在内的“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规定从初小、中学、师范教育等各层次的学校,乐歌为必修课,高小为随意课。从此,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课程的地位从法规上得以确立,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进步和质的飞跃。学堂乐歌从现代审美教育的标高衡量,虽很不成熟,但它是在21世纪初中国民众缺少美育,人们呼唤美育的饥渴中诞生的,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体现了鲜明的社会性,审美性特征,它是我国音乐教育方向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出发点,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学堂乐歌的兴起是由封建社会的“学艺”体系向现代社会的“育人”体系转轨的重要标志。它的蓬勃发展在客观上加速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进程,开创了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先河。从此,封建僵死的音乐教育制度终于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堂乐歌所替代。

1 学堂乐歌的历史功绩

学堂乐歌运动虽然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但在与课程配套的教材编写、教材出版、引进西洋音乐理论及表演形式、教具制作、音乐师资的培养等学科建设方面,我国教育战线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为其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以沈心工、王国维、蔡元培、曾志态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教育家对音乐教育功能、作用的真知灼见和如何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种种设想,对近一个世纪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都曾经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也为我国新兴的学科——音乐教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堂乐歌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低估的。单从音乐学科建设方面看,它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系统教育。从蒙养院(即幼儿园)、小学堂、中学堂到高等学堂(师范学堂)均为必修课,1923年正式改名为“音乐课”。

(2)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1904年至1919年间,出版的音乐教材和音乐理论专著80余种,其中“乐歌”教材就有30多种。

(3)“乐歌”教材内容多数注意了思想性、教育性,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教材多数反映了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也有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妇女解放以及对少儿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广泛内容。

(4)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随着学堂乐歌的普及,音乐教师供不应求和教学质量不高等矛盾的出现,更促进了政府教育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的完善,加速了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步伐。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

(5)学校唱歌活动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广泛参与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这种群众歌咏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抗日救亡、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群众歌唱形式。

(6)促进了西洋音乐的传入。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开展,美育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的确立,西洋音乐理论,记谱法及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法被逐渐介绍到我国,被我国人民所认识,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结语

“学堂乐歌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已吐露出新的幼芽,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歌唱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同时,引进了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道路,提高了国民音乐文化素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人才;引进了西洋音乐文化,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促使某些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的诞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因此,学堂乐歌的兴起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称得上是一次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教育运动。然而,由于学堂乐歌兴起之初,发起者的阶级局限和效法西洋的改良色彩,必然导致在音乐上的盲目崇洋;忽视或轻视中国民族音乐的思想,这种思想一直影响着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轨迹,其表现为“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思想占据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乐坛和教坛,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均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重建,专业音乐教育的学制、教学模式、某些课程的教材和音乐创作的体裁形式以欧洲为效仿楷模,音乐上的重西轻中,以西否中的价值取向在相当多的音乐工作者中严重存在着。这些都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是令人瞩目的,它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者简介:白鹭(1984—),女,辽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广东培正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二十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研究。

猜你喜欢

乐歌教育史音乐史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寄秋声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浅析中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现实路径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的三个动向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