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碰琴键走过钢琴的世界

2014-08-08何冠颉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海顿奏鸣曲贝多芬

何冠颉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才刚刚踏进人们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们便开始对钢琴倾注毕生心血使之产生美的声音。我独爱贝多芬,因为他一生的心血都是在八十八个琴键上,他每个斟酌过程都是现在我们回味的停顿,不仅是思考如何创作出近乎完美的钢琴曲,也在思考用何等方法使得钢琴这种乐器将它最美妙的声音呈献给世人,从而我理解了一个词:触键。 触键,字义就是触碰键盘,也就是演奏钢琴时手指弹奏在键盘上,而经过了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至今,触键已经不局限于描述一直演奏的动作,更多的代表一直演奏的方法,即演奏者手指弹奏在琴键上所要注意的身体与手指,指尖与琴键间一种关系和演奏力量和感情的一种平衡。古典主义时期天才的莫扎特的严谨精致的机械化,我更感叹在后期出现的贝多芬他一生的不屈不饶地抗争,现在浪漫主义时期的舒曼到现在作曲的李闰珉,他们的作品无不和钢琴触键密不可分,他们的手指用不同的仪态和方式在琴键这条洁白而漫长的路上走过了百年时光,走到今天我们看到他们的手指所留下的足迹,就是我想阐述和讨论的问题:古典主义时期至现代钢琴演奏中的触键。写这篇文的初衷是我在钢琴调律对钢琴的认知从而深爱钢琴,不同时期的琴声以及文化的变革内心的变化导致风格的不同。我第一次接触的乐器,选择它是我终身的最爱。触键和演奏中,热爱音乐的双手,更能在琴键中融入自己的情绪。 1 古典时期的启蒙者——海顿 海顿的作品永远体现了那种乐观向上的风格。海顿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趋衰败和文化史上的巴洛克后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开创的“开明专制”,而他逝世时,整个欧洲正面临着法国大革命的冲击。这种时代背景使海顿在思想上倾向当时的启蒙运动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然而他并不理解革命。 海顿爱好日常生活的亲切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但不喜欢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他不是以戏剧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胜,快乐和充满希望构成了海顿艺术的气质。听海顿的音乐能感受到海顿的钢琴世界是朝阳一般幸福的起端,其作品质朴健康幽默轻松的情趣,和声结构合理,乐曲旋律婉转优美,没有太大的跨度跳进出现,或者超八度的超开放排列。细节处理也别出心裁,多要求音色平均,并无太大波动,但与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相比更加的拘谨和小心,好像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每一个剖面都是光滑而平整的。而生在法国大革命前期的海顿力度对比虽说有出人意料的地方。海顿被称之为“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之父”,因为他奠定了古典主义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及至奏鸣曲形式的古典主义规范。在朗多尔米的《西方音乐史》中,朗多尔米曾借用海顿的语言来论述海顿,“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最恬静的优雅和最质朴的柔美,找到了一种犹如森林中散发出来的芬芳清新以及纯真的天然本性……甚至还有诗意的境界。诗意包含在其中,但在这种诗意中,没有因无限而引起的战栗,缺乏神秘的魅力,没有痛苦的悲哀,没有辛辣的讥讽,也没有病态的娇美,我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种具有健康体质的诗意。”海顿一生的作品,海顿更注重结构,他有“高明的建筑师”之称, 他的作品是旋律的巧妙构筑,在对位发展中极讲究结构的逻辑性。恰恰是这种理性与逻辑性,更重要地支撑着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比起莫扎特 贝多芬的跌宕起伏,虽然可能别人会认为是花剑不能和铁炮相比,但是平静不是就如白水一样生命不可缺少的。虽然直白得透明但是晶莹剔透如水晶,每一个剖面都是光滑而平整的。 2 古典主义后期到浪漫主义过渡的唯一——贝多芬 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仿佛如泣血的曼陀罗,让人想起黑色曼陀罗的传说。相传,每一朵黑色的曼陀罗花中,都住着一个精灵,而精灵可以帮人实现心中的任何愿望!但是精灵也有交换的条件,就是人类的鲜血!只要人类的鲜血去灌浇那束黑色妖娆的曼陀罗花朵,花中的精灵就会帮你实现心中的愿望!这仿佛就是贝多芬每一首天籁之音的背后总有鲜血一样坎坷的命运交换,看似平静我们心灵的靡靡之音,其实都是用尽所有换来的。 无论是多么的浮躁,手边钢琴的旋律,仿佛世界只有我和钢琴。手在黑白琴键上跳动,在五线谱上划过,在音符中穿梭,我想从琴音中找到不屈服的倔强。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简洁、粗犷、热情。贝多芬的音乐中体现着革命的力量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简洁、粗犷、热情。如铁炮一样轰炸人们的心灵。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他是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对奏鸣曲及奏鸣曲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作了32首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该集被称为“旧约圣经,)被称为钢琴文献中的史诗性巨著。贝多芬是主调音乐的顶峰,内容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题,描绘了斗争和至高无上的美,作品中力度、感情的变化非常有戏剧性,可以从PPfff等等。他的作品中一生都在与命运做斗争,其伟大之处在于通过大胆的音乐改革把理想主义引人到了音乐之中。贝多芬发展奏鸣曲的手法是复杂的,技术手法多种多样且具有原创性;采用调性对比手法是奏鸣曲形式的转折点;对尾声进行扩展,要么对前面的音乐进行评述,要么使之成为全新思想的引子;创造性地使用踏板,把制音踏板加到和弦性音响中,产生出很强的推动力;常用突然的强弱来造成音乐的紧张度和戏剧效果;确立新的记谱技术,用缩写记号来表示表情、色彩、重音等。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通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晚期。第一阶段该时期是贝多芬的创作初期,遵循海顿和莫扎特所发展的奏鸣曲准则,是他奏鸣曲中唯一单纯炫技的作品,但也预示着后期作品中内在戏剧性的出现,他的创作观念在这一时期不断地转变,在古典传统基础上突出其个性发展及创新。第二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又分为早中期和鼎盛时期,早中期以“月光”为代表,顶峰时期以黎明和。“热情”为代表,之后的几部奏鸣曲与中期风格开始脱离,带有憧憬和感慨的思想意味,预示晚期风格的来临。该时期贝多芬大胆创新,挣脱原有奏鸣曲形式结构的束缚,采用了扩展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规模的方法,充分展示了贝多芬奏鸣曲多变的风格形式和无畏的创新精神。第三阶段非凡的时期,他在精神上完全战胜了失聪,最后的作品充满力量和远见,大量使用复调对位(卡农或赋格)和变奏段落,预示着浪漫主义的来临,几乎每首奏鸣曲都达到了创作极致,他还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性能,表现出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使奏鸣曲这一自由度有限的体裁形式,在他的手里展现出了无限的创意和思想。他的晚年所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大多充满力量,可以鼓舞人心,而以贝多芬为主的钢琴家创作,强弱对比较古典主义时期增强了很多,经常会出现突强或者突弱的处理方式。这样乐曲创作风格的改变必然要求演奏者需要更大的力量来处理乐曲,这就弹奏时要解放大臂和肩膀,使之能够给手指更多力量来满足这时期作品的演奏要求。以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部分乐段为例来谈论在这一时期触键方式的变革。我的钢琴世界是贝多芬给予构造的一栋基建城堡,无论在什么时期,我仍然不纠结不遗忘那份感动。 3 浪漫主义的舒曼 《曼弗雷德序曲》就是忧郁的浪漫主义的英雄,既不能与世界达成一致,也不能与自我达成一致的,在孤独与绝望中的苦苦挣扎的英雄,执念深重而无法解脱,不可抑制的欲念与强烈的负罪感相互交织,内心永远无法平静下来直到死亡……据说勃拉姆斯正是听了这首曲子之后,才激发出创作第一交响曲的热情。 舒曼的音乐抒情并带有诗人气质,常具幻想,整个沉浸在诗意和梦幻的境界,细致而安静,重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预示着舒曼和肖邦的抒情风格。浪漫时期的音乐,之所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扩大,因为它朝着自由,冲击人们内心的感性,进入到人的内心,感恩自然鼓舞人心向上的作品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这一时期无论是演奏方式还是作品都无疑是放松的。 4 现代世界的李闰珉 从古典过渡到现在,因为他的作品颠覆了钢琴的情感 那是爵士风格的轻体现,他的成名作《分散的阳光》说是自然的景观,阳光从云层间隙撒下来,宛如洁白的薄雾像天堂的窗口,看到阳光不耀眼但是离天堂很近,永远的四四拍节奏,但是演奏的过程,节奏和速度无疑不是给予不同演奏者足够的自由,这就是他的意图,他的音乐给予所有人权利,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情演绎,但不同的方式结构不会破坏原来的美好,这是贝多芬没有给予后者的权利,他霸气的完美地诠释了所有,任何人都失去了改变的理由。八度的跨度自由的驰骋,自由的世界,音乐随我而生。如果在贝多芬的世界,我们也会爱上爵士。因为我们爱自由,音乐的世界,从来是接近心灵。我们是人,我们有感受,所以如果在现代的音乐冲撞古典音乐,我们不是演绎机器,我们会完全毫不犹豫的弹奏属于我们个人的那段音符。 5 结束语 来自身体病痛的折磨,心灵遭遇法国的革命,拿破仑的冲击,贝多芬的天才,缺一不可的共同铸就了伟大的第三交响曲,开启十九世纪音乐的“英雄”!众所周知,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在我看来,此作不但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巨大转折,而且更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超越——比起贝五、贝七来,第三有着更为宏大的气势,更加广阔的精神内涵,只有后期的贝九才能与之相提并论。贝三是痛苦的,肉体上的痛苦,变革中社会的痛苦,“短路”般地融合在一起,那种疼痛那种焦虑,反复回荡在庞大的乐章中。处在如此痛苦中,却丝毫没有感伤的气氛。即便第二乐章直面了死亡,但那也是坚定地站在“生”的立场上,勇敢地面对死亡控诉死亡,这是对尘世的顽强肯定。末乐章的普罗米修斯主题是酒神精神的最佳注解,开头那种勇往直前的气氛让痛苦不再是痛苦,反而成为无限欢乐的源泉。信心坚定的斗争精神,迸发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没有从宗教借取慰藉,直接达到了永恒的精神境界。由此联想到贝九,那真是极为神秘的曲子,主观意识强到了极致,情绪也上升到了极致,死亡阴影不时可见——贝三则是青春的,而且带有相当的“客观性”,带有哀而不伤的古典痕迹。因此,朱里尼这般冷却沉稳地演绎,同样不失为经典:缓慢而清晰的节奏,音乐就像凝固的雕塑,如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一样。而今我们不需要承受太多,我们的内心只需拥有坚定无比的信念,谁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守护灵魂的音乐。

3 浪漫主义的舒曼

《曼弗雷德序曲》就是忧郁的浪漫主义的英雄,既不能与世界达成一致,也不能与自我达成一致的,在孤独与绝望中的苦苦挣扎的英雄,执念深重而无法解脱,不可抑制的欲念与强烈的负罪感相互交织,内心永远无法平静下来直到死亡……据说勃拉姆斯正是听了这首曲子之后,才激发出创作第一交响曲的热情。 舒曼的音乐抒情并带有诗人气质,常具幻想,整个沉浸在诗意和梦幻的境界,细致而安静,重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预示着舒曼和肖邦的抒情风格。浪漫时期的音乐,之所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扩大,因为它朝着自由,冲击人们内心的感性,进入到人的内心,感恩自然鼓舞人心向上的作品都是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这一时期无论是演奏方式还是作品都无疑是放松的。

4 现代世界的李闰珉

从古典过渡到现在,因为他的作品颠覆了钢琴的情感 那是爵士风格的轻体现,他的成名作《分散的阳光》说是自然的景观,阳光从云层间隙撒下来,宛如洁白的薄雾像天堂的窗口,看到阳光不耀眼但是离天堂很近,永远的四四拍节奏,但是演奏的过程,节奏和速度无疑不是给予不同演奏者足够的自由,这就是他的意图,他的音乐给予所有人权利,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情演绎,但不同的方式结构不会破坏原来的美好,这是贝多芬没有给予后者的权利,他霸气的完美地诠释了所有,任何人都失去了改变的理由。八度的跨度自由的驰骋,自由的世界,音乐随我而生。如果在贝多芬的世界,我们也会爱上爵士。因为我们爱自由,音乐的世界,从来是接近心灵。我们是人,我们有感受,所以如果在现代的音乐冲撞古典音乐,我们不是演绎机器,我们会完全毫不犹豫的弹奏属于我们个人的那段音符。

5 结束语

来自身体病痛的折磨,心灵遭遇法国的革命,拿破仑的冲击,贝多芬的天才,缺一不可的共同铸就了伟大的第三交响曲,开启十九世纪音乐的“英雄”!众所周知,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在我看来,此作不但是他创作生涯中的巨大转折,而且更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超越——比起贝五、贝七来,第三有着更为宏大的气势,更加广阔的精神内涵,只有后期的贝九才能与之相提并论。贝三是痛苦的,肉体上的痛苦,变革中社会的痛苦,“短路”般地融合在一起,那种疼痛那种焦虑,反复回荡在庞大的乐章中。处在如此痛苦中,却丝毫没有感伤的气氛。即便第二乐章直面了死亡,但那也是坚定地站在“生”的立场上,勇敢地面对死亡控诉死亡,这是对尘世的顽强肯定。末乐章的普罗米修斯主题是酒神精神的最佳注解,开头那种勇往直前的气氛让痛苦不再是痛苦,反而成为无限欢乐的源泉。信心坚定的斗争精神,迸发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没有从宗教借取慰藉,直接达到了永恒的精神境界。由此联想到贝九,那真是极为神秘的曲子,主观意识强到了极致,情绪也上升到了极致,死亡阴影不时可见——贝三则是青春的,而且带有相当的“客观性”,带有哀而不伤的古典痕迹。因此,朱里尼这般冷却沉稳地演绎,同样不失为经典:缓慢而清晰的节奏,音乐就像凝固的雕塑,如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一样。而今我们不需要承受太多,我们的内心只需拥有坚定无比的信念,谁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守护灵魂的音乐。

上口,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应,如“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又搂又抱,我们老年人就只能干靠”。[3]

1.2.2 严顺开小品的社会文化特征

滑稽戏是中国剧坛的奇葩。[4]出身于滑稽剧的演员严顺开所创作的小品虽然数量不多,但他是南方小品的“鼻祖”,1983年春晚的《阿Q的独白》以其“笑果不错”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作品深受以上海为首的滑稽剧的影响,同时体现了南方人的多思,聪慧和细腻的性格,凸显情节性和教育性。

(1)倒霉小人物形象表达南方现代都市文化。严顺开的多部小品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倒霉小人物的形象,虽然他登上春晚的多部著名作品没有用南方方言,但他的形象总是与海派相连,体现了上海的现代都市中陌生人之间的契约精神和现代家庭中女性主导的地域文化。以《我在马路边》和《张三其人》为例,严顺开在其中就塑造了典型的倒霉小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通常本性善良,但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本着契约精神,却又常常陷入“说不清楚”的尴尬境地。从这类“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严顺开的老本行上海滑稽剧影子。再如小品《糊涂的爱》,严顺开扮演缺少男子汉气概的“围裙丈夫”,体现了南方很多现代家庭中女性主导的地域文化。

(2)情节性和教育性。严顺开的小品取材于大众生活,反映了各种社会普遍现象,很多作品注重情节性和完整性。他曾经讲过,“作为喜剧演员,如果仅以逗人取笑为能事,就是马戏团的小丑,‘小丑还有真功夫,连‘小丑不如”。因此他的多部小品从主题到语言无不体现出教育性,弘扬了感恩,拾金不昧等精神。严顺开说,“我爱观众的笑,我更爱观众在笑的同时能沾上一点眼泪”。[5]他总是力求自己的小品能让观众在忍俊不禁中感受到心灵的某种启迪。例如,《糊涂的爱》以朴素的方式演绎出了夫妻之间平凡的爱,给了观众一个启示,即,夫妻之间无论事业,地位如何,唯有互相尊重才能相伴终老。如小品《老师》,一个学生想让老师帮忙,而老师让学生到儿童医院等着见老师的老师,学一学他的老师是如何踏踏实实做人的。如小品《讲故事》弘扬了孝顺的道德理念。再如小品《假话真情》反映了现代社会年轻人忙于工作而忽略空巢老人的现象。

2 小结

总之,二者界限分明却又不乏共同之处。作为小品,它们都短小精悍,雅俗共赏,幽默风趣等。很多地方体现出了“土”和“俗”的特征。而从美学意义上看,这里所谓“滑稽”“可笑”“土”“俗”皆属于“丑”的范畴。[6]美学意义上的“丑”往往通过从审美角度而产生的“笑”来表现出来,从而将美学意义上的“丑”转化为“美”。二者某种程度上也都与主旋律挂钩。同时,东北方言和气势磅礴的长句成为东北小品的特色,而用朴实无华的词句将小故事娓娓道来却又凸显教育性的南方小品也独具风格。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小品及其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信芳.严顺开:笑予观众五十年[J].上海采风月刊,2013(3):2628.

[2] 刘茵.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J].群文天地,2012(5):4042.

[3] 田子馥.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229234.

[4] 胡德才.滑稽戏的历史回顾与反思[J].戏剧艺术,2005(1):95102.

[5] 赵青.严顺开口述:我喜欢观众带点辛酸的笑[J].大众电影,2009(14).

[6] 韩斌生.丑为笑根•人为戏核——关于张宇清滑稽剧作的美学思考[J].艺术百家,1995(1):46

猜你喜欢

海顿奏鸣曲贝多芬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恰到好处的温柔和真诚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演说艺术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演奏运用
春天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