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云的文化思想
2014-08-08吴禹谦
吴禹谦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云主张继承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做好新闻媒体宣传工作和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主要阐述陈云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以期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陈云;文化思想
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与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云主张继承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做好新闻媒体宣传工作和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主要阐述陈云的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以期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提供有益借鉴。
一、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浩瀚的文献古籍,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籍难以保存。为继承和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陈云对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视,他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1](P.289)本着这一思想,陈云为古籍整理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1年4月,陈云对关于整理我国古籍问题作出指示。他强调整理古籍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了目前学校教育“重理轻文”的倾向,认为在办好理工科的同时,应该加强大学的文科教育,建议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读些古文;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整理的古籍,除了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外还要增加今译,这样一来年轻人看得懂了,就有兴趣去阅读了,争取做到让能读报纸的人多数都能看懂;对于整理古籍所需要的工作人员,陈云还做了特殊要求,他指出,为保持稳定的核心力量,需要有一个几十年连续不断的领导班子来做整理古籍工作,而从事整理古籍的人,除了知识基础要好,还要有兴趣;陈云还提出由规划小组提出一个为期三十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第一个十年,先把基础打好,把愿意搞古籍管理的人组织起来,以后再逐步壮大队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可以像国民经济计划那样,搞滚动计划,前十年分为两个五年规划,在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充实,搞出第二个五年规划。”[1](P.289)这一建设性的规划,对整理古籍工作意义重大。陈云还指出,我国古籍的整理和出版过少,要积极做好古籍整理工作。对于有些古籍的孤本、善本,要采取保护和抢救的措施,并系统地翻印一些;图书馆的安全措施要解决好;针对一些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要通过各种办法争取回来;陈云还提出古籍整理工作,可以依托于高等院校,建议在一些有基础、有条件的大学,成立古籍研究所,一些大学文科中的古籍专业应该适当扩大规模。陈云认为这样既可以使古籍整理工作有强大的知识后盾,又可以不断增强工作者的组织力量。对于整理古籍的专业人才,一些分配不对口的,要尽可能安排到整理古籍的各专门机构;一些分散在各地的,可以调到中华书局或其他专业出版社,或者分配他们担任整理古籍的某些任务。为了支持古籍整理工作,陈云表示,“尽管国家现在有困难,也要花点钱,并编制一个经费概算,以支持这项事业。”[1](P.290)这就为古籍整理工作提供了物质保证。陈云对古籍的整理工作考虑得不仅细致全面,而且十分长远,他说:“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希望现在就认真抓一下,先把领导班子组织起来,把规划搞出来,把措施落实下来。”[1](P.291)
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保护和整理文化古籍,既是系统整理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过程,同时也是重塑民族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过程。因此,我们要向陈云同志学习,从对国家、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完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国珍贵古籍得到全面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发挥古籍等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二、重视新闻媒体宣传工作
从小就在商务印书馆学习的陈云,深刻了解新闻媒体的重要性,一直十分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指出报纸在宣传党的政策和安抚民心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强调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为广大读者服务;要做好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宣传工作,实事求是地宣传党的正确方针和政策。
1984年解放沈阳时,蒋介石的新闻机构的刊物《新报》和《每日新闻》,一夜间变成了共产党的《沈阳时报》。陈云十分重视报纸和宣传的作用,在写给中共中央东北局并转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对如何迅速恢复秩序,防止大的波动上总结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城市的人有看报习惯,不可一日无报”,“稳定人心,传布政策,主要靠报纸”。[2](P.376)陈云还提出,“各种布告和解放区一般新闻,不能一下子苛求内容生动,适合新区群众口味,但转载旧的文件,要有选择。”“一切布告,必须字斟句酌。要审阅大样,对广告都要过细审查。”[2](P.376)在陈云的监管下,报纸和布告等传播媒体在宣传党的政策和安抚民心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云提倡要把宣传工作做好。他指出经济工作搞不好,宣传工作搞不好,会翻船的。“我讲的宣传工作,不是只讲报纸宣传工作,实际上包括党的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说现在报纸宣传工作犯了什么大错误,而是说要把宣传工作搞好。”[1](P.478)陈云提出,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陈云读报有个习惯,不仅注意从中获取信息,而且经常从如何方便读者的角报纸要为广大读者着想,指出“报社领导和编辑要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读者,‘假如我是一个很忙的读者。”[3](P.297)他提出“办报要多为读者着想,文章多分一点一、二、三,标小标题,加提要,简单明了吸引更多的人来看报。”“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9](P.311)1985年2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指出党的宣传工作(主要指报纸、电台、电视台)有点乱,应该加以改进。他指出,在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提出的全面地系统地改革,这是就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讲的,不是说马上就要全面地系统地改革。
陈云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他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为当时为新闻媒体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今,我们已处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传播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播对象的分众化是一个大趋势。宣传媒体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力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作为文化宣传的阵地,要积极制定加强先进文化传播的宣传策略,坚持正确引导,把握主流文化的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前提,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保证。
三、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
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搞好文化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陈云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云在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时,就提出要大批接收、大胆使用知识分子,积极主张接收大批知识分子到党内来,参加军队工作和政府工作,进行文化运动和群众运动。陈云指出知识分子是重要的革命力量,要把这个力量吸收进来,在抗战中和革命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他还建议大量的革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军队中去,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他指出知识分子是重要的革命力量,要把这个力量吸收进来,在抗战中和革命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陈云还指出,抢夺知识分子,是抗战胜利的一个关键,国民党在抢,我们也要抢,抢得慢就没有了。可见其紧迫性和重要性。而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也在收买中国的知识分子为它服务。因此陈云指出:“如果把广大知识分子都争取到我们这里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么,我们虽不能说天下完全是我们的,但是至少也有三分之一是我们的了。”[2](P.181)陈云充分肯定了知识分子在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指出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陈云还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提出,干部要年轻化、专业化、制度化,并且指出:“十年内乱时期把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这种观点虽然已经受到批判。但是,党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提拔干部的政策远远没有实现。我们应该看到,没有老干部,不能实现现代化,没有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到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来,也绝不能建成现代化的新中国。”[1](P.296)1982年7月1日,陈云在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各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生产、科研、教育、管理部门的知识分子,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为了保证更多的知识分子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充分实现其自身价值,陈云还特别关注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于当时中年知识分子面临生活、工作负担重,工资收入低,健康水平下降等问题,陈云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要下决心尽快解决,把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看成是最基本的建设项目。陈云还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一样,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工资收人上高一些,这是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也是合乎人民长远利益的。不这样做,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上去,生产力也不可能上去。”[1](P.313)
陈云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对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我们今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坚持“人才兴文”战略,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要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要相信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给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体制。要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完善教育体制,提高知识分子层次,培养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年谱(1905-1995)(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