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调理速食鸡肉串油炸工艺参数的研究
2014-08-08周桃英王梓林陈年友
周桃英+王梓林+陈年友+
摘要:对预调理速食鸡肉串油炸工艺参数进行探讨,研究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色泽、弹性、中心温度、水分含量、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得到的最佳油炸工艺参数为油炸温度160 ℃、油炸时间95 s。
关键词:鸡肉串;色泽;弹性;中心温度;水分含量;丙烯酰胺
中图分类号:S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9-2136-04
Parameters of Frying Instant Seasoning Chicken Skewer Marinated Prescription
ZHOU Tao-ying1,WANG Zi-lin1,CHEN Nian-you1,2
(1. Huangga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uanggang 438002, Wuhan,China;
2.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uanggang 438000,Wuhan,China)
Abstract:The process parameters of frying instant seasoning chicken skewer marinated prescription wer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ried times on the meat string color, elasticity, central temperature, moisture content, acrylamide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parameters of frying were frying temperature of ard 160 ℃, the frying time of 95 s.
Key words: chicken skewer;color;elasticity;central temperature;moisture content;acrylamide
鸡肉肉质细嫩,滋味鲜美,具有低脂肪、高蛋白、低胆固醇等特点,营养价值较高。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家禽养殖发展迅速,活禽市场供过于求,开发一种预调理速食鸡肉串,不但可以缓解活禽市场压力,同时也为鸡肉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一条途径[1]。
预调理速食鸡肉串油炸工艺参数对肉串色泽、弹性、中心温度、水分含量、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非常大。本研究通过各个单因素试验,综合各个因素,确定最佳油炸工艺参数,为开发微波预调理速食鸡肉串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生鲜白条鸡、花椒、胡椒、辣椒、桂皮、大香、肉蔻、椒盐、食盐、洋葱、酱油、料酒等均购于黄冈市农贸市场;丙烯酰胺购于Sigma公司;焦磷酸钠、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甲醇、正己烷等购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BVRJ-60型真空滚揉机(杭州艾博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鸡肉自动切割机(黄州全福速冻食品厂);JD5000-2B型电子天平(郑州南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BCD-268WBCS型冰箱(海尔集团);DYZ型油炸食品专用油炸锅(诸城市大洋食品机械厂);MF-2480MGS型微波炉(海尔电器集团);SWK-2型手持式测温仪(慈溪市智能仪器厂);LC-201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UV-2401PC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SP62型色彩色差计(美国爱色丽集团);TA-XT2i型质构仪(英国SMS公司);DS-1型组织捣碎机(金坛市万华实验仪器厂);LDZX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1.2方法
1.2.1工艺流程
原料肉预处理→配制腌制剂→滚揉、腌制→整形→油炸→冷冻保藏→微波复热
1.2.2试验设计将鸡肉按照工艺流程进行预处理,添加调味料腌制,采用(160±2) ℃的油炸温度,时间选定为70、75、80、85、90、95、100、105、110 s,测定预调理速食鸡肉串的色泽、质构、中心温度、水分含量、丙烯酰胺含量的变化规律,确定油炸工艺的参数。
1.2.3色泽测定采用色度仪测定样品表面色泽,测定前将样品在空气中暴露10 min,待色泽稳定后进行测定,结果以明度(L*)、红度(a*)、黄度(b*)表示。每组样品3 次重复。每次重复选取3 块肉串分别测定3 次,取平均值。
1.2.4肉串质构测定室温下采用质构仪测定鸡肉串的硬度、弹性。质构仪参数:测定前探头速度3.00 mm/s,测定时探头速度5.00 mm/s,测定后探头速度5.00 mm/s,测定距离10.0 mm,探头2次测定间隔时间5.00 s,触发类型为自动,触发力5.0 g,探头型号为P/36R。
1.2.5中心温度测定油炸后将温度测定仪探头立刻插入油炸鸡肉串的中心位置,记录样品的温度。
1.2.6水分含量测定采用直接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参照GB/T 9695.15—2008的方法。
1.2.7丙烯酰胺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速食鸡肉串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将所取样品经过组织捣碎机粉碎后,加入以1∶1(V/V)为比例的甲醇与水混合液,常温下搅拌30 min,2次过滤除渣,合并滤液在4 000 r/min 离心10 min,上清液用正己烷除脂3次,低温浓缩,以1∶1(V/V)甲醇与水混合液定容至25.00 mL,用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备用。
色谱条件:色谱柱,Shimpack VP-ODS 4.6 nm×25 cm;柱温,40 ℃;流动相,甲醇∶水=5∶95(V/V); UV 检测波长,260 nm;进样方式,自动;进样量,5 μL;流量,0.8 mL/min。每个样品做3个平行,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检测结果。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色泽的影响
食品的外观颜色直接影响其可接受性。采用(160±2) ℃的油炸温度,时间选定为70、75、80、85、90、95、100、105、110 s,测定速食鸡肉串色度参数(L*、a*和b*)的变化规律,结果见图1、图2、图3。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串色度参数L*值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当油炸时间超过100 s后,L*值迅速下降。明度(L*值)越低,速食鸡肉串颜色越暗。因此,选择油炸时间不超过100 s,有利于速食鸡肉串的明度。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速食鸡肉串油炸时间的延长,其色度参数a*值持续升高,这表明鸡肉串的色泽不断加深。研究表明,a*值为7.5~9.0时,鸡肉串颜色较好,能被消费者接受,且a*值高于9.0时,说明鸡肉串颜色过深;小于7.5时,说明鸡肉串颜色不够红[2]。因此,油炸时间为85~105 s所形成的速食鸡肉串红度均能被消费者接受。
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串色度参数b*值在70~85 s、95~100 s两个时间段缓慢升高,85~95 s时间段迅速升高。研究表明,b*值为5.0~7.2时,鸡肉串颜色较好,能被消费者接受,b*值高于7.2时,说明鸡肉串颜色过于偏黄;小于5.0时,说明鸡肉串颜色黄度不够[2]。因此,油炸时间为80~105 s所形成的速食鸡肉串黄度均能被消费者所接受。
综合色度参数(L*、a*和b*)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85~100 s的油炸时间所形成的速食鸡肉串色泽均能被消费者接受。但对肉串品质来讲,还应考虑中心温度、质构以及致癌物丙烯酰胺的生成等因素,要控制合适的时间以保证产品的中心温度及减少丙烯酰胺的生成。
2.2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质构的影响
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的硬度、弹性的影响结果见图4、图5。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串的硬度逐渐升高,这是由于油炸过程中水分散失、蛋白质变性等物理和化学变化决定的,鸡肉串表面与热油接触,温度迅速升高,水分蒸发,易形成油炸的干燥层。当油炸时间超过100 s后,肉串硬度迅速升高,较高的硬度会降低产品的品质。
肉蛋白质与其水化层形成网状结构,有一定抵抗外力的能力即表现为肉的弹性。肉制品的弹性与原料肉的组成、种类、加工方式及产品中的蛋白质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关,弹性对肉制品的口感与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3]。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速食鸡肉串油炸时间的延长,其弹性变化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当油炸时间为85 s时,速食鸡肉串弹性最高。
2.3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中心温度的影响
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中心温度的影响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中心温度逐渐升高,在100 s时达到最高值,且在100~110 s阶段中心温度波动较大。由于温度的升高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网状凝胶的凝聚在食品内部形成了多孔微结构。油炸物质多孔结构的形成会造成水分的流失和油的渗入。温度变化的不稳定性使多孔结构分布不规则,孔隙变大,从而影响油炸品质[4]。因此,油炸时间为95~100 s阶段所形成的中心温度较适合。
2.4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水分含量的影响
水分含量是决定油炸食品质构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油炸的温度、样品的厚度和炸油的性质均能影响样品的水分含量,且油炸鸡肉串中心温度和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水分含量的影响见图7。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速食鸡肉串油炸时间的延长,水分含量逐渐减少,80~90 s和100~110 s两个阶段下降较快。考虑油炸时间为95~100 s阶段所形成的中心温度较适合,所以油炸95 s时水分含量较适宜。
2.5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丙烯酰胺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丙烯酰胺的产生与美拉德反应有关,温度高于120 ℃时,其主要反应底物为还原糖和天冬酰胺。研究表明,油炸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油炸鸡腿丙烯酰胺产生的主要因素[5],因此,控制油炸工艺参数,降低丙烯酰胺含量对保证产品的食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由图8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串丙烯酰胺含量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平缓。当油炸时间超过100 s时,丙烯酰胺急剧增加。结合前期试验结果,油炸时间为95 s时所产生丙烯酰胺含量较低。
3结论
通过研究不同油炸工艺参数对速食鸡肉串色泽、弹性、中心温度、水分含量、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可以确定85~100 s的油炸时间所形成的速食鸡肉串色泽均能被接受;油炸85 s时,速食鸡肉串弹性最大;油炸95~100 s时中心温度较适合;油炸95 s时,水分含量能够被接受;油炸95 s时,速食鸡肉串产生的丙烯酰胺含量较低。综合考虑,选定速食鸡肉串油炸工艺参数为油炸温度160 ℃、油炸时间95 s。
参考文献:
[1] 周桃英. 预调理速食鸡肉串腌制剂配方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3):660-661.
[2] 严青. 可微波冷冻预油炸鸡肉串的研究与开发[D].江苏无锡:江南大学,2009.
[3] 孙灵霞,赵改名,李苗云,等.油炸工艺对鸡肉串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6):710-714.
[4] 张晓天,范天明,孙传范,等.不同加工工艺对微波鸡肉串品质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7):27-31.
[5] 孙真,周光宏,徐幸莲,等.油炸工艺对油炸鸡腿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7):98-105.
综合色度参数(L*、a*和b*)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85~100 s的油炸时间所形成的速食鸡肉串色泽均能被消费者接受。但对肉串品质来讲,还应考虑中心温度、质构以及致癌物丙烯酰胺的生成等因素,要控制合适的时间以保证产品的中心温度及减少丙烯酰胺的生成。
2.2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质构的影响
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的硬度、弹性的影响结果见图4、图5。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串的硬度逐渐升高,这是由于油炸过程中水分散失、蛋白质变性等物理和化学变化决定的,鸡肉串表面与热油接触,温度迅速升高,水分蒸发,易形成油炸的干燥层。当油炸时间超过100 s后,肉串硬度迅速升高,较高的硬度会降低产品的品质。
肉蛋白质与其水化层形成网状结构,有一定抵抗外力的能力即表现为肉的弹性。肉制品的弹性与原料肉的组成、种类、加工方式及产品中的蛋白质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关,弹性对肉制品的口感与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3]。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速食鸡肉串油炸时间的延长,其弹性变化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当油炸时间为85 s时,速食鸡肉串弹性最高。
2.3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中心温度的影响
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中心温度的影响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中心温度逐渐升高,在100 s时达到最高值,且在100~110 s阶段中心温度波动较大。由于温度的升高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网状凝胶的凝聚在食品内部形成了多孔微结构。油炸物质多孔结构的形成会造成水分的流失和油的渗入。温度变化的不稳定性使多孔结构分布不规则,孔隙变大,从而影响油炸品质[4]。因此,油炸时间为95~100 s阶段所形成的中心温度较适合。
2.4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水分含量的影响
水分含量是决定油炸食品质构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油炸的温度、样品的厚度和炸油的性质均能影响样品的水分含量,且油炸鸡肉串中心温度和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水分含量的影响见图7。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速食鸡肉串油炸时间的延长,水分含量逐渐减少,80~90 s和100~110 s两个阶段下降较快。考虑油炸时间为95~100 s阶段所形成的中心温度较适合,所以油炸95 s时水分含量较适宜。
2.5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丙烯酰胺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丙烯酰胺的产生与美拉德反应有关,温度高于120 ℃时,其主要反应底物为还原糖和天冬酰胺。研究表明,油炸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油炸鸡腿丙烯酰胺产生的主要因素[5],因此,控制油炸工艺参数,降低丙烯酰胺含量对保证产品的食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由图8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串丙烯酰胺含量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平缓。当油炸时间超过100 s时,丙烯酰胺急剧增加。结合前期试验结果,油炸时间为95 s时所产生丙烯酰胺含量较低。
3结论
通过研究不同油炸工艺参数对速食鸡肉串色泽、弹性、中心温度、水分含量、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可以确定85~100 s的油炸时间所形成的速食鸡肉串色泽均能被接受;油炸85 s时,速食鸡肉串弹性最大;油炸95~100 s时中心温度较适合;油炸95 s时,水分含量能够被接受;油炸95 s时,速食鸡肉串产生的丙烯酰胺含量较低。综合考虑,选定速食鸡肉串油炸工艺参数为油炸温度160 ℃、油炸时间95 s。
参考文献:
[1] 周桃英. 预调理速食鸡肉串腌制剂配方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3):660-661.
[2] 严青. 可微波冷冻预油炸鸡肉串的研究与开发[D].江苏无锡:江南大学,2009.
[3] 孙灵霞,赵改名,李苗云,等.油炸工艺对鸡肉串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6):710-714.
[4] 张晓天,范天明,孙传范,等.不同加工工艺对微波鸡肉串品质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7):27-31.
[5] 孙真,周光宏,徐幸莲,等.油炸工艺对油炸鸡腿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7):98-105.
综合色度参数(L*、a*和b*)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85~100 s的油炸时间所形成的速食鸡肉串色泽均能被消费者接受。但对肉串品质来讲,还应考虑中心温度、质构以及致癌物丙烯酰胺的生成等因素,要控制合适的时间以保证产品的中心温度及减少丙烯酰胺的生成。
2.2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质构的影响
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的硬度、弹性的影响结果见图4、图5。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串的硬度逐渐升高,这是由于油炸过程中水分散失、蛋白质变性等物理和化学变化决定的,鸡肉串表面与热油接触,温度迅速升高,水分蒸发,易形成油炸的干燥层。当油炸时间超过100 s后,肉串硬度迅速升高,较高的硬度会降低产品的品质。
肉蛋白质与其水化层形成网状结构,有一定抵抗外力的能力即表现为肉的弹性。肉制品的弹性与原料肉的组成、种类、加工方式及产品中的蛋白质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有关,弹性对肉制品的口感与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3]。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速食鸡肉串油炸时间的延长,其弹性变化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当油炸时间为85 s时,速食鸡肉串弹性最高。
2.3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中心温度的影响
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中心温度的影响见图6。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中心温度逐渐升高,在100 s时达到最高值,且在100~110 s阶段中心温度波动较大。由于温度的升高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网状凝胶的凝聚在食品内部形成了多孔微结构。油炸物质多孔结构的形成会造成水分的流失和油的渗入。温度变化的不稳定性使多孔结构分布不规则,孔隙变大,从而影响油炸品质[4]。因此,油炸时间为95~100 s阶段所形成的中心温度较适合。
2.4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水分含量的影响
水分含量是决定油炸食品质构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油炸的温度、样品的厚度和炸油的性质均能影响样品的水分含量,且油炸鸡肉串中心温度和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水分含量的影响见图7。由图7可以看出,随着速食鸡肉串油炸时间的延长,水分含量逐渐减少,80~90 s和100~110 s两个阶段下降较快。考虑油炸时间为95~100 s阶段所形成的中心温度较适合,所以油炸95 s时水分含量较适宜。
2.5不同油炸时间对速食鸡肉串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丙烯酰胺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丙烯酰胺的产生与美拉德反应有关,温度高于120 ℃时,其主要反应底物为还原糖和天冬酰胺。研究表明,油炸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油炸鸡腿丙烯酰胺产生的主要因素[5],因此,控制油炸工艺参数,降低丙烯酰胺含量对保证产品的食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由图8可以看出,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速食鸡肉串丙烯酰胺含量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较平缓。当油炸时间超过100 s时,丙烯酰胺急剧增加。结合前期试验结果,油炸时间为95 s时所产生丙烯酰胺含量较低。
3结论
通过研究不同油炸工艺参数对速食鸡肉串色泽、弹性、中心温度、水分含量、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可以确定85~100 s的油炸时间所形成的速食鸡肉串色泽均能被接受;油炸85 s时,速食鸡肉串弹性最大;油炸95~100 s时中心温度较适合;油炸95 s时,水分含量能够被接受;油炸95 s时,速食鸡肉串产生的丙烯酰胺含量较低。综合考虑,选定速食鸡肉串油炸工艺参数为油炸温度160 ℃、油炸时间95 s。
参考文献:
[1] 周桃英. 预调理速食鸡肉串腌制剂配方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3):660-661.
[2] 严青. 可微波冷冻预油炸鸡肉串的研究与开发[D].江苏无锡:江南大学,2009.
[3] 孙灵霞,赵改名,李苗云,等.油炸工艺对鸡肉串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6):710-714.
[4] 张晓天,范天明,孙传范,等.不同加工工艺对微波鸡肉串品质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7):27-31.
[5] 孙真,周光宏,徐幸莲,等.油炸工艺对油炸鸡腿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7):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