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让中国进入“T字型”时代
2014-08-08
易鹏: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研究员。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CCTV、央广经济之声特约财经评论员,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特邀撰稿人。著有《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易鹏谈区域经济系列》、《低碳真相》等书。
李克强总理不久前在重庆调研,并召开11省座谈会谋划长江经济带建设。至此长江经济带被明确提升为国家战略。目前,长江经济带和此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可并称为四大国家区域战略。这种布局意味着中国经济从之前的沿海“1字型”时代,进入沿海加长江经济带的“T字型”时代。
从这四大战略的布局上可以看见当前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已经发生较大转变,从此前以省为单位的“各自为战”型的国家战略拔高到今天的“跨区域”合作。这种转变是对的,遍地撒胡椒面的各省主导“国家战略”根本就不是国家战略,真正的国家战略应该是全局性和跨区域的。
这四大国家区域战略各有侧重: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在解决新疆问题,推进民族融合;海上丝绸之路重在破海洋安全和经济自贸区之题;京津冀一体化要破的是首都功能疏散,区域发展平衡,首都安全稳定之题;而长江经济带基本任务是缩小区域差距,以推动经济增长为主导。长江经济带是四大战略中唯一纯粹以经济为主导的国家战略,凸显了中国经济版图要从之前的沿海经济走向沿海和沿江经济并重的“T字型“时代。
李克强总理之所以此时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要稳定中国经济的增长。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但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一季度的GDP增速7.4%,黑龙江和河北一季度增速只有4%多一点,目前还有下行的压力,同时考虑到中国经济已经不适宜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故要继续寻找可持续的动力来稳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要增长主要靠“3+1”找动力,“3”是指一是创新驱动,二是内需驱动,三是开放驱动;“1”则是靠推动制度改革,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创新和改革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开放要看国际经济形势;能够自己主导把握的就是内需驱动。而在内需驱动中,通过新型城镇化来缩小城乡差距以及通过长江经济带来缩小区域差距,是当前能够扩大内需最有力的抓手。
事实上,长江经济带也有足够的本钱来承担这一重任。 第一长江经济带囊括了沿江11省市,国土面积占全国18%、人口占全国36%,GDP约为全国37%,可以说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第二长江经济拥有水运的成本优势和巨大的运输力量,货运量目前位居全球内河第一,未来依旧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第三就是长江经济带可以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长三角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长江经济带对接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可谓构筑中国全方位开放最重要的载体,而这种开放可以倒逼开发和改革,是个一石击三鸟的好抓手。
当然,长江经济带完全可以和新型城镇化互为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除沿海的三大城市群外最有实力的是长江经济带上的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必定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带动更大区域发展,缩小东中西的差距。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沿线各大中小城市,推动基础设施、市场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提高中西部民众的收入这都将是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推动科学合理布局、实现产城互动、市场主导、制度改革具体内容的体现。可以说,长江经济带可以推动新型城镇化理念的落实,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也可以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这样良性循环有利于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成为李克强总理提出可持续中国经济稳定的抓手。
随着中国“T字型”战略时代到来,上海和长三角角色会进一步加重,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北京疏散功能的压力,有利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也会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长江经济带,西安、重庆、武汉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会为中国培育以这三个城市为支点的新“中三角”这第四极的出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