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职业倦怠及其调适
2014-08-08栾学东
摘要:出版社编辑是职业倦怠易感人群。本文对编辑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调适措施。
关键词:编辑;职业倦怠;调适策略
在社会变化加速和出版竞争剧烈的时代,出版社越来越多的编辑时常会感觉很累,工作热情锐减,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这些“症状”正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近4000名在职人士进行的“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职业中,编辑、记者的工作倦怠出现比例为38.30%;在所有行业中,媒体、新闻出版的工作倦怠出现比例为37.8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职业倦怠在编辑行业的表现是较为突出的,编辑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阻碍了编辑的专业成长和编辑力的提升,也影响到组织的绩效和工作氛围。如何预防、化解职业倦怠,正成为编辑职业发展与管理工作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一、编辑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原因
职业倦怠现象多出现在助人群体中,而被喻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编辑的职业倦怠,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易疲劳、工作热情和兴趣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低下;有的表现为对人际交往缺乏兴趣、人际关系紧张;有的表现为价值观扭曲,感到工作没有成就感,生活和工作都体会不到意义和乐趣。这正是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等职业倦怠主要“症状”在编辑身上的具体表现。导致编辑职业倦怠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显性因素也有隐性因素。
1.编辑主观因素造成的职业倦怠
编辑工作是耗费心血的智力劳动,编辑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愿望和动机,他们追求个人精神愉悦和成功的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回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编辑在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闹心”事,不断影响他们对工作的预期满足感和成就感。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就容易出现消极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加之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编辑在工作中的情绪和信心随之受到冲击和影响。当编辑感到在出版工作中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和前景时,便会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发展到精神懈怠、动力丧失。性格内向、孤僻、缺乏自信都会导致编辑心理不平衡,身体状况不佳也会引起易疲劳等状况,从而产生职业倦怠。①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编辑既要工作又要兼顾家庭,更易引发焦虑,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的情况。②
2. 组织因素导致的编辑职业倦怠
与工作相关的组织因素是职业倦怠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社会期望、工作负荷、角色冲突或角色模糊、专业的自主性、管理方式、组织氛围、参与决策的机会等。相对个人因素而言,有些学者更强调组织因素的作用。例如,马勒诗(Maslach)于1997年指出,引发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因素,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员工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对于产生职业倦怠的作用毋庸置疑。当今社会,编辑已成为一种高压力职业。受逐年攀升的编辑加工量和码洋指标的双重挤压,编辑日复一日地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过大的工作量和过高的工作强度使编辑的身心处于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如果出版单位内部不具备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规章制度不健全、欠合理,人性化管理缺失,必要的内部沟通机制缺位,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编辑必然会产生职业倦怠。同时,由于管理者往往更多关心的是编辑的工作情况,较少关注个人的生活,工作评价和奖惩制度如果让编辑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自己的付出都不能得到价值体现,必然造成工作责任感的下降。一旦编辑的信任感和责任感消失,且对管理产生不满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反过来也会给编辑带来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编辑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二、编辑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编辑职业倦怠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诸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编辑职业倦怠,需要个体和组织合力破解。预防和化解职业倦怠,首先需要编辑进行自我调适。当编辑在驱散了职业倦怠的阴霾后释放出积极向上的意蕴,其幸福指数和从业幸福感就会得到提升,编辑自身的编辑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1.保持积极心态
心态主要分为消极心态和积极心态两大类。置身于相同的工作环境、面临同样的工作压力,二者的外在表现迥然不同。拥有消极心态的编辑,其消极的情绪、态度、语言和行为占主导,他们多从消极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看作绊脚石,并伴有畏难情绪,对工作的进取心不强,工作态度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工作效率低下;而拥有积极心态的编辑会乐观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看作铺路石,善于将其转化为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机遇,遇事会从积极的、可能成功的角度考虑,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能主动采取切实的行动积极应对,且富有成效。通过比照不难看出,消极心态是产生职业倦怠的诱因,而拥有积极心态是有效消除职业倦怠的前提。
心态决定职业生涯的高度和宽度。选择编辑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就要在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的同时,坦然接纳它的艰苦性和挑战性。积极心态有助于编辑与工作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使之在提升工作业绩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自我发展,使编辑职业生涯之路越走越宽。内和才能外顺,克服困难和消解压力离不开积极心态,要想在与日俱增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下胜任工作并频频出彩,编辑应不断调整心态,努力学会适应,善于积极应对。心态的调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将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心理弹性的逐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逐渐增强、经验和智慧的进一步积淀,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心态会越来越趋于积极。
编辑工作中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遇到不“投缘”的人。拥有积极心态的编辑坚信,“我的面前有阴影,是因为我的背后有阳光”,因此,他们会正视困难和挫折,宽解误会和失意,并在积极应对中获得历练,在执著前行中获取成功。他们善于从看似程式化的日常工作中发现新意、乐趣,体悟编辑工作的审美价值;善于借助积极的心态为自己营造良性的工作氛围和人际环境,并将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当作最大的报酬。工作对于他们而言,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施展才干的平台;即使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下,依然能够乐此不疲地全情投入,醉心于工作。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在枯燥与坚守的对抗中体现自我价值。爱岗敬业、精力充沛、快捷高效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可以说,积极心态可以有效解决编辑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不断地为编辑工作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客观评价自己
“找准自己的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对有效开展编辑工作至关重要,但要想做到位却并非易事,它涉及自我评价问题。有些编辑终日埋首于堆积如山的书稿中,疲于奔命,被动应付,既无暇也无心顾及其他,更谈不上静下心来客观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长此以往,其工作状态难有突破,工作能力难以提高,工作业绩难有起色。究其根源,是因为这类编辑对自我缺乏客观认知和评价,既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不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和上升空间,不能有的放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一旦编辑长期处于这种缺乏积极反馈的工作状态,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工作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劳作。这就是职业倦怠的一种表现。
客观评价自己,就是对自己的评价要恰如其分。自我评价过高,因体会不到工作的挑战性和压力带给自己的新异刺激和兴奋感,认为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自我评价过低,会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归因为是自己造成的,常常苛责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觉得力不从心、不能胜任工作,从工作中获得的多是疲惫感和挫败感,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编辑工作包含了一系列极端复杂的功能,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对于每一项编辑工作都应付自如。”③因此,客观评价自己,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找准定位,摆正位置,是消除职业倦怠的关键。
要想真正做到客观评价自己,还需要客观评价他人,特别是要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的优势与特长。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会兼具长处和不足,客观评价自己,就应做到“不与他人争短长”。既不能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这样的比较均不利于得出客观的结论,不利于客观地对待人和事,不利于与周围的工作环境保持积极和谐的状态。每个编辑身上都会有长于他人之处,例如,有的理论素养高,有的实践经验丰富;有的出口成章,有的妙笔生花;有的“跑”得出去,有的“坐”得下来;有的专业程度高,有的进步速度快,等等。对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既要善于发现也要学会欣赏,但要淡化比较的观念。比较无助于成功的复制,但欣赏有益于经验的借鉴。只有真正做到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才能积极、愉快地接受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从而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
3.确立专业发展目标
编辑工作是传承文化、坚守梦想的职业,是需要拥有理想情怀的职业,是需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职业。它要求编辑要知不足,它的严要求鞭策着编辑永无止境地不懈追求。编辑对自我发展定位的认知偏差会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编辑只有确立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目标,并持之以恒地自我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避免因无法胜任工作而造成的“能力恐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是消除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
古往今来,目标与成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被反复印证,编辑团队中也不乏具有说服力的典型。这些编辑所取得的骄人业绩源于他们对照编辑岗位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在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锁定明确具体、可期实现的目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也许就是他们取得成功的“窍门”。例如,有些新入职的编辑,当他们认识到经验不足是自己最大的劣势时,就会在做中学,多听、多看、多思考,留心向他人学习,注重积累与反思,尽快熟悉编辑业务,尽可能缩短由新人向熟手转变的过程。又如,有些资深编辑在已积累了相当多的专业经验、对工作已驾轻就熟的基础上,面对出版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目标,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专家型、学者型编辑。
常常会有编辑提出“我们是同一年入职的,为什么他进步得比我快”的疑问。如果在个人条件和努力程度上找不到答案的话,不妨试着反思一下,是否由于自己的方向感迷失,或由于缺乏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即“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造成的。编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岗位要求确立明确而恰当的目标,对于做好编辑工作决非是可有可无的。它有助于编辑增强方向感,并通过专业上的孜孜以求获得成功,从而提升“我能行”的自信心,并产生不断前行的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编辑所获得的积极反馈有助于职业倦怠的消除。
三、编辑职业倦怠的组织干预
组织干预主要是从编辑工作单位角度,积极创造防止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如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适时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构建合理的评价和奖惩机制,提供编辑在职培训机会等。
要让编辑摆脱职业倦怠,既要“医头”也要“医脚”。调查显示,成就感低落的人数比例最高。在编辑管理方面,要从编辑的切身利益入手,避免单一的评价模式,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与奖惩机制。激励措施的有效运用,可以充分调动编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要将编辑安排在合适的职位并加强岗位交流,促进人与组织的匹配,克服工作枯燥感,化解职业倦怠。要更多地关心编辑的工作与生活,还必须建立运动、娱乐等健康的心理疏导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编辑缓解工作压力,调节编辑心理健康。
当前,要特别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编辑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提高其心理调适力,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工作成就感,减少不良情绪。相关部门和机构应针对编辑在工作中暴露出的职业倦怠问题,积极开展阳光心态塑造行动,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编辑进行专题化的“阳光心态”调节,构建心理保健、压力调适的渠道和网络,同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总之,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强编辑对出版事业的认同感,提升职业荣誉感,让编辑以饱满的热情,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实现人生理想,成就美好愿望,使编辑个体与出版单位同步发展。
(栾学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编审)
注释:
① 李玉恒.编辑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5(5).
② 韩云鹏.试论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消解[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报,2010(2).
③ 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