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科发展的关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014-08-08张宝臣祝成林
张宝臣+祝成林
制定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已形成共识。《现代汉语词典》对“类型”的解释,指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而层次则更多地理解为具有相属关系的事物间的次序。基于此,教育类型指基于相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教育层次则指基于递进教育结构的教育范畴。在教育层面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是教育中的一种类型。因此,作为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平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应只有专科层次,也应有本科层次的教育,并且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形成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顺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也应包括专科、本科等多个层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中,把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七个层次,第五层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包括专科、本科及“所有博士学位以外的研究课程”,其中,第五层高等教育又分为5A和5B两类,5A强调理论基础和为从事研究和高技能要求的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相当于传统本科课程,而5B则是实践型、技术型和职业专门化的高等教育。因此,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者在各自结构上,都应该含有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教育,两者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系统的理论习得,后者强调实践技术、技能培养。从国际上看,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是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美、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职,从20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向本科层次延伸。如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FH和法国的大学校都已成为培养本科层次高职人才的重要机构,在日本则成立了技术科学大学培养本科高职人才。当前,我国发展本科高职顺应了国际高职教育层次不断上升的趋势,对促进我国高职的繁荣发展和推动国际高职教育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向依靠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这种趋势使生产第一线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发生变化。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也随之扩大。产业升级迫切要求提升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已难以适应一些技术密集产业的需要,而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深受社会欢迎。积极发展本科高职、优化高职的层次结构是当前高职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实现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发展方式,涉及环境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由“物”的可持续发展延伸至“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体系中最大的价值目标。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指高职学生毕业后,在职业生涯中能持续不断学习、成长,将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在适应社会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当前,高职教育最高只能读到专科层次,缺少进一步深造的通道,高职学生毕业后凭专科文凭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方面难以找到工作或变换工作,另一方面无法满足高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由于高职教育无法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是“断头教育”的认识,造成高职教育面临生源困境的现实挑战,制约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引入一种新的竞争机制,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对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积极意义。
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与评价原则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和各专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它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当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由于受行业引导、区域经济干预、教育扩张等因素影响,近30年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调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科专业性向社会职业性转换;从技术应用到高技能转换,进一步具体化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不是一般的技术人才。纵观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阐述,从总体上看以下几点基本一致,即人才类型是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层次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具体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高级技术,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在该岗位上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四年制高职本科培养的人才是介于技能型和工程型之间的技术型人才,如图1所示:
三类人才各占有一块面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主要是掌握操作技能,工程型人才主要是具备理论知识,而技术型人才则要求两者兼备,但具体要求可以相对低一些。因此,四年制高职本科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两种特征,成为跨操作型、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四年制高职本科毕业生一方面具备相应的高等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同时,能在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协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期,第68页)
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以下评价原则:全面性原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如此。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种类型的人才不仅要德、智、体发展,而且必须比高职专科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宽的知识面、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具备更强的群体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所以,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全面性。
发展性原则。在定位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确立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理念,把培养目标从一次性的就业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从而架起一座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这样,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人力资源,克服人才结构的单一性;而且还可以为接受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开辟接受更高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区域性原则。高职院校往往由地方政府主办,其办学定位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才能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其办学。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与某特定区域的市场、职业、产业、行业等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这是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特色。
职业性原则。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 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同样应突出“职业性”。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毕业后能够胜任较高技术要求的岗位。基于此,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要以职业需要的综合职业素养为依据实施人才培养,以分析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从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
高教性原则。“高教性”应成为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重要标准。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的专业理论基础应该比高职专科教育更厚实,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要求进行办学定位,使学生掌握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
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取向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没有一定的课程作为支撑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特性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课程论领域,强调课程需要考虑学科、学生、社会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著名的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对学生、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建议进行系统研究,并建议用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和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作为两个筛子,对课程目标进行过滤。因此,基于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我们认为,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取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需求。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尤其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才能体现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考虑四个主要因素:一是课程目标立足于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要求;二是课程实施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满足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三是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四是课程设置要体现创新教育思想,体现技术技能发展的前瞻性。
二是知识体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从科学技术知识中精选出来的,课程内容体现科技发展的水平,反映科技发展的前沿。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的课程知识要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在课程的综合化过程中树立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知识观。首先,每门课程知识要与整个课程知识相一致,知识与知识之间应体现清晰的逻辑主线,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其次,要明确每门课程知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解决什么问题、讲授哪些知识点;第三,对课程知识进行整合,根据工作过程或项目教学的要求,把相关知识、技能整合到一门课程中,以提高课程的质量。另外,还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消除学科之间彼此孤立或者对立局面,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限度的累积效应。
三是个性发展。课程的一个基本的职能是促进学生身心与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在课程开发中起着核心作用。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个性发展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体现人性的丰富内涵。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要素,必然要追求教育个性化的思想,应具备三个重要功能:一是发展人的适应性。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必须与区域的人才市场相对接,四年制高职学生必须使自身能力与区域支柱产业技术要求相对接,在区域产业变动升级中,逐步提升自我适应能力,成为区域支柱产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人才。二是发展人的多样性。多样性来自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多样性。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质量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要求所有学生都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成才是不切实际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课程必须满足学生兴趣、能力、需要的实际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三是发展人的全面性。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技术与职业的综合能力,而且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础。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社会需求反映了课程的社会功能,是社会结构对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知识体系反映了课程的教学功能,是知识结构对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个性发展反映了课程的教育功能,是心理结构对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设置的影响。这三者对课程结构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综合考虑这三者的影响,使三大要素的作用相辅相成,最终使课程设置达到最优化。
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类型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来看,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本科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以下特征:首先,课程取向上,突出实用性和地方性。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明确提出为地方和社区服务。如:机械和汽车制造作为德国的传统工业和优势工业,德国大多数HF都设置了机械制造专业。其次,课程类别上,实践课程不断得到加强,课程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美国社区学院设置了多学科课程、融合课程;日本技术科学大学推出了结合实际需要的综合性的课程;等等。第三,课程特色上,类型多样,满足不同需求,体现终身教育。课程根据职业需要分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务实性,专业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更具职业针对性。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本科课程设置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实情,我们认为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涵盖专业基础课程,更要包括专业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整体上呈现为“Y”型。“Y”型课程体系结构强调在深厚专业基础上,侧重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分支建设。这种课程体系结构的思路是出于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并非仅为一个专业服务,而是多种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的考虑,最终服务学生多方向发展,服务不同岗位群对学生技能的需求。
一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个单一岗位,而是针对相关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根据服务于专业和拓展学生素质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基础课程系统。基础课程可由四大类构成:基础文化课程、基础通用课程、岗位能力基础课程、岗位群专业基础课程。每类课程又由一组科目组成,每一科目又分一些模块,供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二是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以“必知、必会”为标准,强调职业针对性,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应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一定门数的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系统。其中,选修课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并了解高新技术,充分反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保持其先进性。必修课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合课程内容或教学模块,突出课程内容相互关联与交叉。
三是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一般包括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种类型。在具体实践中,可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一定数量的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形成拓展课程系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目前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尚属理论探讨阶段,其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就当前课程设置来看,选择哪些课程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来看,四年制高职本科毕业生应当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等,都是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设置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的问题。
另外,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需要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促进课程不断完善。因此,构建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评价机制,是实现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作者:张宝臣,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祝成林,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