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迈入经济升级新时代

2014-08-08

创新时代 2014年5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区域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李克强强调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要把建设长江经济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使各项举措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增强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带动创业就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新动力。

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支撑

要改善民生、实现中国梦,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须寻找新引擎,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表明我国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重视做好内陆开发开放。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更多的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加强城际间联系,把发展潜力和空间释放出来,进而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将改善区域内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容量,增加老百姓收入,同时也将发挥大城市的引领作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根据2012年数据测算,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化率达到61.67%,而沿江经济带的城镇化率只有51.65%,长江经济带低于沿海经济带10个百分点。长江通道沿江有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都是中国重要的发展轴线。通过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大力建设江淮、两湖、成渝经济区等跨江联动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发展,是携手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同时在发挥好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上,也要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性大城市、卫星城市和中心集镇,形成多层次城市发展格局。

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T”型结构:30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沿江一横”长江横向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构造东中西联动新棋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公布的数据,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个省市 GDP总量接近26万亿元,占GDP总量的41.2%。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将长江经济带纳入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形成国家经济地理的新布局,实现在更大空间下的资源流动和配置的新突破。不过,从区域发展来看,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的发展本身并不均衡。长江经济带既覆盖了像江、浙、沪这些发达地区,也包括了像云南和贵州等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其经济发展非常悬殊。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而溯长江而上,最西部的贵州人均GDP则只有3000多美元。

因此,分析人士指出,只有以长江经济带为一体化通盘考虑,提高基础投资的规模效应,发挥产业衔接和生产要素结构的互补效应,打造统一市场,才能有望形成一个开放融合、分工协作的新的经济生态系统。这11个省市之间表面的这种GDP的悬殊本身恰恰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一个比较优势,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一个更加科学的规划,尤其是更高层面上形成一个省与省之间、或者部委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以更快的动作来推进这一项工作尤其重要。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李克强强调,要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与依托亚欧大陆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构建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实施产业合理转移新布局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密度最高的经济走廊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可开放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升级为国家战略对于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建设长江经济带,发挥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动能”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让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进入一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过去以政府资金和国企投资为主导的领域,长江经济带的项目建设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合资、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建设营运,同时还要扩大更多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其次,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不是走粗放式增长的老路,长江流域各省市都面临这个难点。目前东部地区的很多产业正在向中部地区转移,比如安徽正在发展的皖江经济带。而成渝地区现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还打通了开往欧洲的铁路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都在形成新的局面,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加速了这一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梯度和要素禀赋差异,产业能级沿长江流向呈现递增趋势,要素丰裕度则沿长江流向递减。在要素价格普遍上涨的当前,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展开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对符合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应加以优化升级,对比较优势错位的产业则可以利用天然的长江航道和发达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实施产业转移,淘汰落后产能,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现关停并转,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从产业定位来看,上、中、下游各具特色,转型升级的方向也不太一样。长三角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改革开放较早,应该成为高科技研发中心、金融贸易中心和高端产业、总部经济的集聚地;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装备制造基础,产业配套能力比较强。而且区位条件好,交通四通八达,物流成本低,应将其打造成我国的制造业中心;上游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应依托资源加快科学发展,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体,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从产业分工合作方面来看,要发挥好各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推进沿线产业梯度转移,也要在局部地区和若干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率先突破,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集约高效、互动共赢的产业分工合作态势。同时,随着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的无缝对接,加上中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本身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够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引进,促进内陆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耗能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升级。

例如湖南省近期就制定了2014年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相关要点,即按照“一带一部”新定位要求,抢抓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国际沿海产业转移的短暂机遇期,加大对接上海自贸区、“一带一路”力度,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依托园区等功能性平台,紧紧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等专题,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对接、推介、考察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湘南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创新方式,加大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对接力度;进一步加大外向型企业引进力度,强化园区产业集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主阵地的作用;进一步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和强化要素保障,抓好重点转移企业和重大转移项目服务。

制定经济带统一协作新政策

由于长江经济带横跨的区域很大,且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因此,打造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如何打造,怎样才能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的示范经济带,需要长江沿岸地区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其中,实现“三个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一,要实现区域一体化。虽然长江沿线分布成了若干个区域,从地理位置来说,就有上游、中游和下游,从经济区域来说,则有上海经济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还有长三角经济圈。也就是说,过去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和分割的,是联系不太紧密的。也正因为如此,各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紧密度很差。即便是长三角经济区、上海经济区、武汉都市区等,也都明合暗不合,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因此,区域合作的效果不好,整体效率也不高。

第二,要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一段时间以来,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都提出了沿江发展战略,也都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但是,在打造长江经济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二次布局和二次搬迁等方面的问题,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巨大。所以,如何从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出发,在产业布局方面实现一体化,是长江经济带能否打造成功的关键。且产业布局不能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需要、不顾可能,而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编制相对统一和规范的产业布局规划,且各个区域的产业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分工,而不是高度雷同。

第三,要实现管理一体化。虽然从整个长江区域的情况来看,各地的情况存在较大不同,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管理。但是,从整合长江经济带的需要来看,还是应当实现管理一体化,亦即通过相对松散的管理机构,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部署、统一安排。

纵观世界,大江大河等流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对所在国家、地区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有着决定性影响。20世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崛起,莱茵河流域发展促进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的繁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区域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分区域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