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家审计机关内部治理之见
2014-08-08刘杉
刘杉
国家审计为了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审计机关的内部治理,提高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改革审计组织治理结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顺应时代潮流,改变我国国家审计的隶属关系,使其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已是审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监督和免疫功能的客观要求。与之改革相适应的是“人大”监督职能要加强,以确保公共权力行使的有效性,这是审计机关隶属关系改革的前提。
根据独立审计的设计思想, 在行政设置上,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受各级人大常委会直接领导,并受其委托,对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为了加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应在各级人大设立审计委员会,各级审计机关受其直接领导,对本级党政直属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检查和监督,独立公正地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评价。
二、优化审计制度设计
审计制度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必然要受到特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从本质上讲,审计制度是一种独立经济控制,同时也是一种契约安排,是审计关系相关各方权利、责任、利益及基本行为规范的约定。
当前,完善我国审计制度必须着眼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合理定位审计的现实作用。建立联合审计制度,将对资金的“问效”和对领导干部的“问责”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程序,使审计结果运用到经济管理、用人决策、反腐倡廉、纠风治乱中,切实做到“审必有果、有果必用、有错必改、有责必究”;各级审计机关充分利用联席会议制度,与纪检、组织和司法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将审计成果真正有效地运用到干部考核、监督、评议、教育等各个领域;完善审计报告制度,将审计标准、程序、结果等向社会公开,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通过对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参与到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中来。
三、完善审计治理机制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对审计的需求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职责,国家审计应搭建一个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保障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为目标,服务宏观,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运行机制。
审计机关应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在审计监督检查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形势要求和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组织方式,加强系统内协调配合,确定审计工作内容,延伸审计工作环节,适应性的调整和改变审计计划与审计组织方式,建立国家审计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如,努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整体架构、系统安排财政审计项目,按照科学统一的审计目标,对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和水平。
四、转变审计理念
当前,在经济形势和社会背景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审计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了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准确把握审计发展规律,实现审计管理系统化、审计方式现代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审计内容多元化,强化对科学审计理念的把握和践行。树立宏观性和建设性的审计理念。在揭露和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分析国家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着力分析原因,提出健全体制、完善机制的建议,要从根本上找出经济社会机体自身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以改革创新,完善国家治理。树立“民本审计观”理念。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和有利武器,必须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职能作用,必须将审计工作更多地倾向于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关注森林工程、交通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危旧房改造、养老保险、企业改制等民生项目,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保证民生项目取得实在效果,保证每一笔资金能够安全有效使用。
五、改进审计方式
提高审计信息技术,探索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积极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先进技术,探索内控测评、智能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
推进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把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机关行政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构建各级审计部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审计方式由过去以手工操作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的审查,发展到对数据系统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现代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的整体水平。研究构建“云AO”,探索云计算技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开发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增强计算机审计分析和信息资源支持功能,经过认证后直接提交到平台备选工具箱,充实AO平台中基于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审计分析工具,实现审计方法模型的扩展和共享。
六、创新审计内容
加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继续深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基金审计,促进扩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加大救灾救济款物审计力度,促进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和机制;强化住房保障资金审计,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加大政府部门“三公”消费审计力度,重点是查处损失浪费情况,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在资源环境领域政策、措施的制定、落实情况和相关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重点是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开发利用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存在污染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政府投入的保护、治理资金使用绩效如何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监督层面深化审计监督。开展绿色供应链审计,对采购、制造、销售、物流和消费各环节环境成本进行审查,实现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环境资源审计的全覆盖。实施社会创新能力审计,既要关注政府部门引导创新的相关政策的制定、落实,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情况等;又要关注企业在创新体系中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如研发资金投入、新技术使用、新产品开发,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等。
七、增强审计服务意识
国家审计不仅监督权力的行使,还要服务于权力的行使,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审计要把监督与服务有机统一起来,在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实施审计时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日益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满足国家治理的新要求。一是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及时、权威、完整、真实且利用价值高的数据信息,揭示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预警潜在风险;二是推动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三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政策层面进行分析,揭示体制性问题、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障碍,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前做出预判和预警。总之,审计人员应将服务意识融入到各项审计工作之中,突出审计机关的公共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使政府工作透明化,使权力行使透明化,更好的推动政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和国家治理的完善。
八、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以品格为核心、能力为重点、作风为基础、业绩为导向,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审计机关需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审计准则,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案例的培训,逐步提高法律、工程、环境保护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国家审计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要加强具有国际视野审计人才的培养工作,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派政治思想过硬、外语基础较好、掌握先进审计技术的年轻从业者,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专业资格考试,打造高层次的能够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审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