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2014-08-07次多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

次多

摘要: 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手段为初中历史组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逼真的直观视角效果、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解决了历史过去性、综合性、具体性问题。本文就多媒体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32-011.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小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而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人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总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小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看得眼花缭乱,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另外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但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仅如此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辨,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真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2.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对策

2.1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有机结合,避免由"人灌"到"机灌"。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如果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点拨的作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清楚地展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

2.2正确掌握多媒体的需求时机,避免由"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2.3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避免"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对于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会有明显增强。如果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甚至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

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修改,否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好课件,对你及你所教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课件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存在"为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用课件"的思想。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课。发出了时代的进步之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的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发起挑战,所表现出来的勇敢与进步,同样表现出鲜明的时代之美。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体现出来的开拓性、创造性、革命性,始终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具有时代进步的美感。运用这些道理,帮助学生学会把握人类历史的进步方向,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努力奋斗。

3.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令人崇敬的雄壮美。例如,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的屈原;精忠报国、屈死风波亭的岳飞;"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誓死抗日、壮烈献身的杨靖宇,还有无数为国捐躯的中华儿女,他们的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饱经磨难但仍然经久不衰的根源。这种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所散发出来的雄壮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学习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传统美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继承,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4.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之美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李白的诗歌因为有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作背景,所以他的气势豪迈奔放,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祖国壮丽的河山,因而后人称赞他为"诗仙"。"诗圣"杜甫的诗因为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而且,古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感情表达充沛而强烈,文字优美简练而含蓄,有着其他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有助于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教育。另外,还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历史小说也有着很强的美育教育作用。

其次,古代绘画、书法、雕刻等等艺术作品,也是发挥历史学科美育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在他的《洛神赋图》中,以深湛的文学修养、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体现了原赋所提供的人神相恋的意境,达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境界。全画构图壮阔,人物栩栩如生,表现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为后人留下了优美的艺术珍品。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