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08-07付捷予
付捷予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分析如何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04-021.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1.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1.2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笔者曾听过一节"认识整时"的课。讲课的老师从第91页的主题图引出了课题,接着在师生互动中认识整时,动手操作拨"整时"后教师指导正确写整时,最后以第92页的插图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整节课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落实得很扎实。可讲课的老师对插图并没有物尽其用,只是看一幅说一幅,缺少了有机的结合起来观察与讨论,难免令人感到浪费了珍贵的教学资源。实际上,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经过编写教材的老师精挑细选,几乎每一幅图都不止一层意思。笔者建议授课的老师把第92页的插图以"先分后总"方式加以诠释,即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插图讲解图意,巩固对整时的认识,再让学生综合起来看这几幅图谈谈自己的感受。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联系生活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表现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必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扯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有效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在人身卜内在的永恒的原动力,数学教学的苗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往,并不神秘。
2.2增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问,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教帅要为学生创造叫问、空问,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
2.3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3.严格尊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的规律,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成长规律,这个时期是成长和大脑逐渐发育的时期,就是说在学习数学知识的"量"上要适当,一步一步的逐渐增加,否则出现"因咽废食","消化不良"的现象,从而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是把握学习数学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 "了解"、"理解"、"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信心,从而影响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师在平时要采取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1)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2)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3)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5.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整时"这一环节中,通过动手实践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面,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实践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