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014-08-07王琦
王琦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时代发展和教学改革的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无处不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新课改的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数学知识融入数学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综合能力。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两个方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途径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01-011.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高中数学具体逻辑性、思维性强的特点,但是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数学不只是讲究理论,它也强调实践性。高中数学的教学当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高中数学的运用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归纳为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而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假设、判断和运算证明。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但是,从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来看,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和演算上,没有能够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久而久之造成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
2.高中数学中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1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应当重视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具有收集信息、整理休息的能力,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加强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的内涵或外延方面的教学,加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比如,在讲到等差、等比数列的应用时,可以引入目前较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储蓄方面的一些问题,对课本例题进行补充改造。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关注并发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数学因素、数学问题的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调整充实教材内容,从生活原型中提炼例题。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一个活的、动态的、开放的数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提供一些生动的素材,以促进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以此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平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有用的数学。教材中有些例题,常常人为地编造情境,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好理解,学起来不感兴趣。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充实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旧问题,变单纯的计算为学生动手操作,变枯燥的问题为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做数学",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3以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为着力点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到了高中阶段,他们认识过程的各种心理成份虽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但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能够逐步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2.4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 只有在教学中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2.4.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缜密地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
2.4.2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2.4.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2.4.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
2.5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及时结合所学章节,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发挥"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如将高中的应用题归为:①增长率(或减少率)问题;②行程问题;③合力的问题;④排列组合问题;⑤最值问题;⑥概率问题等。这样,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针对问题情景,就可以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利用联想建立数学模型。
总之,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参考文献:
[1]谢曰山;浅谈高中数学应用性教学[J].毕节日报,2010(5);
[2]张绍庚;高中数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四新"能力[J].教海探航,2010(5);
[3]董建粉;探究高中数学的应用意识与能力[J].科教文汇,2009(6);
[4]牛新满;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