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4-08-07张晓芬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新课标课文教材

张晓芬

摘要:近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以趣促学,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课外阅读、进行作文说话的实践、提高授课艺术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乐学、肯学、会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激发兴趣;和谐关系;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94-0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同时也是各科教学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你的教学工作、你的上课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反之亦然。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后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语文,因此在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的已属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这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尽可能地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导他们在课后也自觉地去学习语文。新课标提倡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其实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反叛。传统的语文教学着眼点是"教",眼中很少有学生的影子甚至于没有。新课标则着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接受新课标的培训以来,我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让同学们去"说"

说什么呢,当然不是漫漫而谈,不着边际,游离于课本之外和远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去谈,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人点。有人说。语文和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话有一定道理。任何形式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当然有的高于生活,比如文学作品)。现在的语文教材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是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人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上《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我对小兄弟喜爱风筝的行为进行了精神虐杀,我们也许在阅读申予以极大的同情,你在童年时(或者现在)或许也喜爱某样游戏,你有过小兄弟这样的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顿时,课堂上像炸开的油锅,沸腾了。同学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说到动情处,有的无可奈何,有的气愤填胸,有的一脸悲伤,表情不一。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经过"课文--学生--课文"的循环,加深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让同学们体会到语文并非远离我们,也并不是那么难学。在自信、尽情的表达中,同学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会随之而来。

2.让同学们去"争"

这里的"争"是争论的意思。苏东坡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俗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庄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切语文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主要看是什么问题,比如记叙文中的六要素、议论文中的三要素等都有相对固定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像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在特定场合的心理状态、联系读者的实际谈体会等等这些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非得要学生怎样回答,那只能是使我们的学生思维变得僵化、不懂变通。正是各人的生活阅历、人生体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在上《山中避雨》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叫同学们针对课文的这一题目想像一下:假如是你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内容昵?同学们各抒己见。内容各异,就是没有一种和作者想的是一样的。然后,开始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我再问学生:"课前你们所说的内容和课文内容完全不一样,是不是作者跑题了?你有没有更好的题目?"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同学说作者并没有跑题,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起因。有的同学说作者跑题了,因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乐以教和",跟中心没有多大关系,干脆就用"乐以教和"为题更为恰当。我没有支持他们的任何一方,继续让他们讨论,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同学们理清各自的思维过程,培养各自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们间的思想得到碰撞,生发出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火花。这些都是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对于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生长出来。

3.让同学们去"演"

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物别是记叙文)。以前上课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再引导同学们运用"想像"去体会一下课文语言的精彩。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方式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在上《第一次的文学尝试》的时候,对于文中讲到的希金斯自杀的幽默画图,我叫同学们去表演一下这幅画的内容。同学们在台下即刻行动起来。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内容,并且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加进希金斯的表情,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同学们的表演非常幽默,不用教师多讲,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更主要的是,同学们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成为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同时通过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去感悟。

总之,要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没有扎实的功底和满腔的热情是不行的。正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所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材的特点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来龙去脉,要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教材,艺术地设计每堂语言课,"文似看山不喜平"。让语文课充满乐趣,改变沉闷、单调的气氛,千方百计诱发学生的情趣,是我们语文教师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新课标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