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学前教育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4-08-07包其玲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游戏语文教师

包其玲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居于教育的责任心,教师理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喜欢游戏,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兴趣的燃点,利用课间开展游戏。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把音乐、网络视频、表演、故事、绘画等元素作为亮点吸引学生的心。通过组织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生会因为喜欢而产生兴趣。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游戏;亮点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90-02近年,因为生源的原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素质大不如前。语文基础扎实的屈指可数,她们普遍对语文不感兴趣。然而对于一个准幼儿园老师来说,如果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教育下一代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教好学生。要想学生学好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事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1]那么,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组织课间游戏,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它比激情深刻而持久,比心境强烈,深刻而稳定。热情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行动的基本方向,是一种具有巨大推动力的情感。巴甫洛夫指出:"科学工作者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的热情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项科学活动,对学生而言,更需要极大的学习热情。[2]

近年,我国师生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前是学生怕老师,现在是老师怕学生。这都是沟通不到位导致的结果。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师生关系紧张,情感不和谐融洽,想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确实有难度。

课间游戏是学前教育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而语言是沟通最快捷的工具。我们可以以游戏为载体,与学生进行语言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可怎样使得关系拉近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语文兴趣?这关键在于做什么游戏,怎么做。单一的游戏做多了,学生也没兴趣。要让学生对游戏有兴趣,那就要多变,且具有挑战性。

第一阶段:做一些心理小游戏。如:在原始森林中,你带着狗、孔雀、大象、狮子、猴子五种动物,但是现在你遇到了困难,它们成了你的包袱,你需要将这些动物抛弃,请问你最先抛弃的动物是什么?最后抛弃的动物是什么?(各种动物的象征意义:狗-朋友,孔雀-爱人,大象-父母,狮子-敌人,猴子-金钱)。做这个游戏时,学生很是好奇,也很兴奋。她们好奇的是游戏能透视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兴奋的是这种形式很新鲜,让她们感到很放松。而老师恰好利用这一点来更好多地了解学生,走近学生。

第二阶段:做语言游戏。词语大接龙游戏是语言游戏中的一种。其规则是:大家围成一个圈,然后由某人开说一个词,下一位接着用最后一个字组成新词,一个接一个说,接不上就被淘汰。刚开始游戏时,学生接词的速度显得有点慢,有的想了老半天没想出来,早早被淘汰;而有的老说别人说过的,经常出现词语兜圈现象。玩过几次后,不甘落后的学生开始翻起了词典。慢慢地,游戏进行速度加快了,学生词汇量增加了,读音也标准了。这无疑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扫清了障碍。随着障碍的坍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在一点一点提升。除了词语接龙,还可以做幼儿语言游戏,如钓鱼、摘果之类。这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游戏乐趣,同时,教育幼儿的使命感也在学生心里滋生。

第三阶段:学生自创幼儿游戏。只是玩别人设计的游戏,对于学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自创。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喜好自创游戏,供大家玩耍,被肯定之后,对学生来说,那种愉悦是难以言表的。学生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从中找到了乐趣,从而增强了学生自信和学生热情。

2.挖掘亮点,吸引学生的心

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里,某些语文教师,不管是什么样的教材内容,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总是"千课一律"。先介绍作者、背景、解释词句、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然后概括文章主要写作特色,最后布置课后练习。这让语文课失去了光彩,沉闷得让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活跃,而且喜欢新鲜的东西。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电气化教学的应用,参与式教学的推广,语文课可利用哪些元素作为亮点,吸引学生的心?

亮点一:音乐。康定斯基曾对绘画和音乐作了精彩描述:"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融动学生的心灵。在教学《成长》中,利用多媒休,一边播放罗大佑的《童年》,一边展出学生们童年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这很快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受音乐的感染,学生很容易移情于文章中"我"的童年。在教学《壶口瀑布》中,一曲《黄河颂》,让学生从音乐里感触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与英雄气魄,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亮点二:网络视频。近年,很多人通过旅游来开拓视野。我们的学生也想旅游。可她们大多是有时间没钱的主,出游有点难。可网络恰好可以弥补。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有智能手机。想去哪?想看啥?一点百度,一切尽收眼底。如在教学《永远的校园》时,学生没人去过北京,没见过北大。可课堂上,学生利用网络一点,北京大学的网页、视频出来了。学生欣赏到美丽的北大校园,也看到了它历史文化。眼睛在网络旅游了一周,回来之时,学生对北大不再一无所知,再读《永远的校园》时,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理解得也更为深入。又如教学《壶口瀑布》一文,随着壶口瀑布景观视频的播放,学生看到排山倒海般的奔腾的河水,听着它惊雷行空般的咆哮,犹如身临其境。再读文章时,已不是一脸茫然,而是意犹未尽。

亮点三:表演。学习语言,就象游泳一样,必须在游泳过程中学会游泳,而不只是不时地喷淋一点水,她们必须全身投入水中,感到自然,作为一个游泳能手而左右逢源。如教学《红楼点滴》时,让学生分组自选"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授的失败"中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学生更好地体会红楼的精神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又如教学《雷雨》,让学生分组自导、自演,化课堂为舞台,让学生在角色表演的实践中体验学习。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亮点四:故事。每一个人都有故事,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故事是她们忠实伴侣,把它们与知识巧妙结合,妙趣横生,会像磁石吸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学生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用故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如在《鸿门宴》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历史故事,引出鸿门事件。然后让学生去探究:刘邦如何去冒险?项羽如何被骗?最后,犹如警察般的学生把事情探明了,故事被学生讲出来了,文章也读懂了。教师把难读的古文故事化了,学习自然轻松了。

亮点五:绘画。绘画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学生在一年级开始学习简笔画。简笔画简单便捷,学生很喜欢。用点、线、面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对学生而言,那是小菜一碟。如教学《职业》时,学生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诗里的三个意象:小贩、园丁、更夫。在相互鉴赏之后,每一个人透过自己的大作去想象:为什么"我"愿意是一个小贩、园丁、更夫?兴致正浓的学生思维表现得很活跃,很快找到了每种职业的特点,从中又总结出三种职业共同点:自由、平凡、普通。在拓展训练里,留给学生作业是自画像--未来的我。讨厌作业的学生竟乐此不疲。

3.组织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巴西教育家佛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传统的教学里,教师是"太阳",学生是"月亮"。教师与学生对话时,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在下,关系紧张而严肃。在新课改背景下,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里,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或学生把本课问题呈现出来,学生则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话。面对问题,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学生在对话中讨论,在讨论中探究。每次对话结束,每个小组都会展示本组的成果,教师会对它们作出科学指导与全面评价。学生则在对话中学会倾听、质疑、回应、评价。对于学生而言,一次对话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她们在风暴里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

学前教育的学生大多表现欲很强。她们喜欢参加活动,每每在活动里得到肯定,心里美得比吃蜜还甜。利用这一点,语文教师可多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一次活动事先都有一个策划筹备,然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查阅、收集、采访、记录、拍摄,亲历实践。当学生深入生活后,她们会发现自己知道越来越多,而这些都是信手拈来。最后,展示交流。人因有了经历,就有了故事。故事多,自然话也多,人也会变得自信。在展示交流中,学生展现了自己。那种经历了生活的自豪感自然而然地绽放在脸上。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她们会因为喜欢而喜欢,因为喜欢而产生兴趣。参考文献:

[1]何新华 . 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6)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游戏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