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教育为健全初中生人格护航
2014-08-07方爱民
方爱民
摘要:现代心理学认为,初中教育阶段(少年期)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智力,更是形成良好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时机,培养初中生感恩的品质。我校通过课题研究挖掘总结初中生感恩教育新模式,通过主题活动(心育课、班团课)渗透,把握契机实践,发挥榜样作用提升等多方面开展少年期的感恩教育,达成"健康人格在感恩教育中诞生"的目标。
关键词:感恩教育;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63-021.主题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书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书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感恩教育的书籍比比皆是。为了进一步推进阅读活动在学校及每个家庭的深入,发挥书籍、故事的教育功能,学校以读书节为平台每年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每个班级成立读书角,写作文比赛、参观图书馆、演讲比赛、评比"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对"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比活动的优胜者进行表彰,通过这一系列的精彩活动,让感恩存于你我他之心。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初中生情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凡事缺乏坚持性,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为使感恩教育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我们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娱乐、活动、突发事件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注意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坚持常规要求贯彻始终,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温馨、和谐和关爱。重点凸显以下两个方面:
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培植青少年的感恩心,提高道德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良好的发展。教师有意识地选取贴近青少年生活的感恩影片组织观看。比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讲述有家就有幸福,亲情孝道的感人影片。针对青少年,老师节选经典的片断,并在观看影片前让学生了解影片的背景,为影片的观看埋下伏笔。然后在观看后让学生写观后感等。同时也可以组织家长观看完整的影片,影片结束后谈谈自己的感想,开展以影片主题为讨论的内容沙龙。在交流中探讨适宜的感恩教育方法、教育心得。
2.把握契机实践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仅仅靠几个故事,几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感恩教育也不能停留在宣传和口头说教上,而需要亲身实践。只有的实践中感恩情感才能得以提升,健康人格才能得以强化,健康心理也才能真正形成。学校千方百计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感恩教育实践中去。
晨间活动体悟充分结合晨间谈话,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进行感恩教育。每周两次感恩谈话中教师将日常学生感恩方面做的不好的地方罗列出来,大家共同讨论应该如何改变不良的习惯。同时将学生表现好的一面也罗列出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通过庄严的仪式、讲述爱国故事、唱国歌,让学生萌发爱国的情怀。
感恩父母体验子女不体贴父母往往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付出知之甚少。我们就组织"周末我当家"活动,让孩子做一天"一家之主",通过"换位"来体验当父母的辛苦和劳累。倡导感恩父母亲养育之恩,在家的日子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以此来同时拉近跟父母的距离。
感恩故事体会学生每月收集的感恩事迹要给以推广宣传的机会,班级活动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报纸上,网络上收集与感恩相关的资料,新闻资料与大家一起交流,同时老师及时反馈意见和见解。引导学生去关注新闻,更关注感恩,增强是非分辨能力。在班团课让每个学生讲自己的感恩事情,并评选出"感恩之星"。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感恩带来的自豪感,提高自尊、自信。心理也会走向积极、健康、阳光。以此来激励学生加入感恩行动的队伍。
征文演讲体现感恩老师、同学、他人,还可以通过开展 "同学的爱""同学给我的关心或帮助"等系列征文活动、演讲比赛;对老师,可以进行"难忘师恩"作文比赛、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克服自私、斤斤计较、不愿合作的缺点,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班级文化体察一位教育家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确实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他们——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渐潜移默化,——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需要进行文化建设,一个班级也会形成有自身特有的文化。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的心理品格的形成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班级设立荣誉栏目、故事吧、展示台、感悟角的呢个等,都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都会对感恩文化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感恩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学生慢慢地养成了向身边人感恩的习惯,同时对报纸、媒体报道的关于不顾孝道,不顾别人感受等等行为表现出一种唾弃,对感恩,知恩,报恩的人投以称赞的目光。
3.树立榜样强化感恩教育
学生处于成长阶断,思想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强化和榜样是道德培养的主要途径。生动的榜样,活动的范例,如果说语言的教导使学生信服,那么生动的榜样,活动的范例,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学生信服,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学生生活在同一个班集体中,同伴的态度和行为成为他们最容易、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学生能从同伴感激的语言、老师的欣赏的眼神、家长由衷的赞叹中开始得到了成功和快乐的积极体验,这种体验和积累则是感恩教育的关键所在。例如,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十佳孝星"的评选,根据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以及家长的反馈,以体贴父母、孝敬长辈、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等标准,确定了班级小孝星的候选人,再由班级同学投票评选出一位班级的"十佳孝星" 并且给小孝星制作了展示小报,在小报中有图片、有文字、有色彩,图文并茂地阐述了他们对感恩的理解,介绍了各自温馨的家庭。最后,这些小报展示在班级宣传区位置供全班学生观看,"十佳孝星"的评选活动在班级里营造了健康、文明的氛围,在班级学生中树立了典型的榜样,为班级感恩教育的继续开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是一个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现在都在关注"你幸福吗?"其实,幸福感不是由所在处境和所拥有经济条件决定的,一定程度上倒是由是否有感恩之心,是否具备感恩的能力,即"爱的能力"决定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会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然而,感恩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一个健康的人的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