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我的目标是“房子大王”
2014-08-07刘砚青
刘砚青
中国制造业的总量迅速攀升,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中国制造业产出约占世界的20%,从2010年以来,中国已多次蝉联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从核心技术、规模增速、产品质量等重要评价因素看,中国制造业品牌依然徘徊在世界知名品牌圈之外。
如何才能让中国制造业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7月28日,中国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走进央视《对话》节目表示,中国建材将以制造服务业带动转型升级,让看似笨重的“中国制造”翩翩起舞。
用最智能化的方式做出客户最需要的产品
在宋志平看来,在中国制造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即便难度很大,我们也须坚定地进军制造服务业,通过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带动产业升级,让看似笨重的“中国制造”翩翩起舞。
Q:为什么选定制造服务业?
宋志平:过去我们强调制造比较多,总认为自己是制造企业就该只搞制造,我们人为地将制造和服务割裂开来。而现在,我们不但开始重视服务,而且是要通过一个企业就把制造和服务打通。当一个制造企业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完备的服务时,这个企业也就因此而升级了。
Q:我们可以把“制造服务业”理解成个性化生产吗?
宋志平: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的确是制造服务业一个特点。我国的产业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一开始的纯手工业到后来大批量生产的工业,直到如今的制造服务业,我们可以看出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标杆和指引。
尽管建材属于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但是这些年也在变化。比如,现在水泥的品种已经超过了100种。修路有修路水泥,修桥有修桥水泥,修大坝、修核电站都有它们各自适合的水泥,都在尽量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要是制造企业一直以来的目标,但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前提:一是有足够的技术实现能力,二是实现相当的信息化程度。如果我们可以迅速了解客户的要求,并能在短时间内用智能化的方式做出产品,那么就可以在保证规模效益的同时,满足大家的个性化需求。
从“水泥大王”到“房子大王”
中国工信部日前公布2014年十五大行业首批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水泥行业以381家企业“高居榜首”。但是以水泥业务为主业的中国建材还是在2013年实现了2570亿元的营业收入和123亿元的利润,分别增长18%和10%。不过宋志平却说,他希望未来可以从产能已经达到4.5亿的“水泥大王”变成盖遍全国300亿平方米农房的“房子大王”。
Q:那么,请问中国建材是如何来为客户实现“私人定制”的呢?
宋志平:中国有300亿平方米的农房,这些房子绝大多数既不抗震,也不保温,更不舒适,都需要改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目前已经在全国做了100个新型绿色小镇,为这些地方的农民建造了完全由他们自己个性化定制的农房。
其实做这种房子并不难,只有两个核心技术,一个是钢骨架,一个是信息集成。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从几千种方案里自由选择和搭配房屋的外观、颜色甚至是窗户造型,一旦选好,我们会根据你的房型让计算机设计钢骨架。我们这种钢骨架的用钢量很省,每平米只需30公斤,比传统方式每平米节省20公斤。
我们现在总提城镇化,可是我们去年盖房子的用砖量达到8500亿块,浪费120万亩土地,耗费8000多万的标准煤,释放1.2亿吨的二氧化碳,这种肯定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新型绿色城镇化。实际上这种绿色小镇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如今也是全世界的解决方案,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都在建造和使用这种房子,而我们今天的信息化程度更加发达,我们建筑配套厂商的产品更多,所以在中国做的这个房子不是简单仿效国外的房子,而是会比它们做得更好。
Q:最初是什么促使您去做这个房屋个性化定制服务?
宋志平:大约在20年前,我在咱们国家南方一些比较富裕乡镇发现,当地的农民虽然盖起了一排排农房,但看起来却像兵营一样千篇一律。我那时候就想做一个绿色小镇,能按照住户各自的需求建成不同材质、不同颜色、不同外观的房子。让大家在回家的路上,一眼就可以认出哪个才是自己的家。
我一直都觉得,个性化需求是人们内心世界里一个非常基本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个想法一直到今天才实现。
中国有将近300亿平米的农房需要改造,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大家都叫我“水泥大王”,其实我未来的目标不是“水泥大王”,而是“房子大王”,是在中国建造这种绿色房屋的“房子大王”。
Q:卖水泥和盖房子这两者的收入肯定大不一样。您能不能透露一下这种房屋打造计划能让中国建材多挣多少钱?
宋志平:应该说水泥其实是一个很挣钱的行当,因为这部分的钱挣起来比较简单,价格高就挣钱。但是水泥的钱不可能永远那么赚下去。因为我们都知道水泥业已经进入产能过剩时期。
现在是一个讲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时期,这也就意味着你的技术内容要更加复杂化。简单的故事谁都会讲,弄一个复杂的故事,你赚钱的机会也就多了。比如我们现在还可以做融资。如果你盖不起这个房子,没关系,我找人来给你融资,把房子盖起来,你住进去以后,每年交给我一点钱,我还可以做很多增值服务。
中国建材去年收入的一半来自卖服务
很多人认为,进军制造服务业就意味着把低价值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但是在宋志平看来,企业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专长,如果高附加值的部分不是企业专长,也应该外包出去。
Q:您认为制造服务业就是把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吗?
宋志平:我觉得这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有时候需要外包出去的也不一定都是低附加值环节。就拿我们造的房子来说吧,我们的核心技术是这些骨架和系统集成,尽管屋顶太阳能这一块的产品价格也很高,但是我也把它外包出去了。如果高附加值部分不是你的核心专长,也可以包出去。总的来讲,我们卖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智慧,就是我们能想到的但是别人没有想到的。
Q:现在大家谈转型、谈制造服务业,第一个反应都是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请问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
宋志平: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产品和服务是分不开的,没有产品我们很难做服务。过去我们确实比较倚重于卖产品,而现在我们更重视的是对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我们去年超过2500亿的总收入中,卖产品的收入占了一半,另外一半的收入分别来自技术服务、装备服务和物流。应该说这三部分都可以算是卖服务所得的收入。如果完全把产品剥离出来,我们大概有15%的收入来自于纯粹的技术服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