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模仿性操作的有效策略研究

2014-08-07许丽丽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例有效策略创新能力

许丽丽

【摘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教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程改革进行了八年后,在信息技术这门年轻的学科上,却还存在着大量的模仿性操作,学生往往通过模仿教师、同伴、书本进行重复机械性操作,这种模式虽然巩固了知识与技能的落实,却大大的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可我们不得不担心培养出来的接班人通过模仿操作而达到的技能,能否为科技创新而服务。

【关键词】模仿性操作;创新能力;课例;有效策略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能启发孩子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希望通过信息技术课堂,突破传统模仿性操作,培养孩子潜在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回归理性的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课例研究为载体,我们得了有效的实行策略,和一起奋斗在这条战线上的伙伴们分享。

一、选题的缘由

1.创造性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特点之一,创新如何体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了发掘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可看看下面这则事例,对于孩子的创造性培养,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于2006年在我国江苏举行。选手要在一小时内把机器人组装成功,并通过电脑设计机器人的程序,然后再通过摇控,以机器人赛跑、投篮、探险的成绩决出高下。比赛中暴露出一个问题是:与外国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显得缺乏想象。在自行设计拼装、创意设计方面,中国孩子显得过于拘泥。譬如,在投篮项目中,我们的孩子所设计的机器人都是双手投篮的,但在外国的孩子里眼里,可以设计机器人只出一只手,或者四只手把球投入篮筐。另外,在比赛中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年龄越小的学生越有创意。在中国区的比赛中,高年级学生组在作品虽然技术含量较高,创意程度有限,在13个小学参赛队伍中,居然有13个不同的创意。相比较,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或用过的东西,只是功能是稍微改进一下而已。从外形上看,中学生设计的机器人更接近人形,而小学生设计的机器人却完全没有人的样子。

2.操作性强是信息技术课堂最大特点,有效性如何实现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要求70%左右的时间是上机操作,30%左右的时间是上理论指导课。但30%的理论课却指导着70%的上机操作课程,但这些看似忙碌的操作中有效性有多少呢?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模仿性操作,即教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教师怎么做我跟着怎么做。任务设置与演示操作过于单一,这将大大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很狭小。一句话,这大大违背了新课标理念。

3.长时间的模仿性操作,知识如何迁移

不能让学生局限于特定情境的问题解决,要能脱离这一特定的情境发展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要做到学以致用。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具有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灵活地迁移知识的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所创设、有所作为,实现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学科内容达到了某种程度,尽量地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对某个主题的探究,教师可以从不同的纬度来提示学生,使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不仅限于某个特定方面,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因此,他们可以从多角度地把事物联系起来,不仅仅只懂得这个主题的本质问题,还可以获得另方面的事物的情况,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

二、课例的筛选与定位

本次我们开展课例研究选择了七年级下册第八课《设计封面》,低年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更容易受外界影响,且接受能力也较强。而第八课《设计封面》刚好是对前面基础操作的一个反馈。杂志封面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虽有具象,但其形式丰富多样。光电子杂志的封面就五花八门,但书本中就举了最普通的一种样例,如何突破主观印象,利用现代技术发挥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这也是突破模仿性操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且由于封面元素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在完成这些设计时操作技巧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在多样化里学生自然就养成了一种创新与探究的素养。在这一节课中,如果设计得好,学生的设计理念和探究操作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传统的模仿性操作将会不攻自破。

三、研究前准备

基于课例研究主题,我们进行了对学生学情的调查和研究小组的分工,并制定了课例研究的思路。如下图:

除此之外,在查阅了相关课例研究的资料及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制订了操作流程模式和研究所需的观察工具(即观察量表,详细见附件一)。

1.课例研究中的“原行为阶段”是教师自主阶段

在“原行为阶段”,教师会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全面分析学生实际,仔细斟酌教学目标,慎重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精心设计例题与练习作业,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往往会决定这堂的效率。当然,杂志、书籍、学科网站也成为重要的资源借鉴。在此阶段,谁占有优质教师资源越多,可供学习、借鉴的机会也就越多,自己的教学设计越可能完善、成熟。

2.课例研究中的“新设计阶段”和“实践提升阶段”是研究小组合作阶段

无论是“新设计阶段”还是“实践提升阶段”,主要形式是教师与专家、同伴互动。在与专家对话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专业引领,一方面又进行平等的合作。在与小组对话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一方面也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由于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培训资源,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也因为得到了肯定而推广、借鉴。

3.课例研究中的“两次诊断与反思”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内化阶段

教师在连接三个阶段活动的“两次反思”中,不仅要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的差距,更要反思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只有不断反思,勇于探索,敢于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敢于对自己的经验和做法说“不”,敢于吸收和接纳教育中的新思想和新主张,敢于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各种新理念和新方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进步。通过两轮听课后的反馈会议,吸取专家、同伴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和理念向行为的转移,从而完成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内化。

四、研究的过程与发现

1.原生态的课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主导) 学生活动

(主体)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西南旱灾的图片

提出设计主题—爱 通过图片了解西南旱灾 引入设计封面的主题—爱

师生交流

封面要素 思考:封面需要哪几个必备要素? 封面要素:图、文、色 结合已有经验思考回答。 让学生首先明确封面的几个要素,学会区分封面与海报。

教师演示 插入图片、设置图片属性。

插入艺术字、设置艺术字属性。

布置任务:制作封面 学生仔细观看教师演示操作。

学生选定自己设计封面的主题。 教师讲解演示知识技能要点,便于学生直观掌握理解,知识点有效落实。

学生探究

设计封面 任务: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主题尝试设计封面。并上传作品 学生自主探究

分享作品 展示几位同学的封面 谈谈设计意图、最满意之处或者下一步计划 学会从图、文、色等几个方面分析作品,能指出其优劣。

总结

反思 1.设计封面几要素

2.图片、艺术字的插入与属性设置。

endprint

3.和谐与爱。

教学片断:师:有的同学问,老师,你的图片怎么那么小,我的怎么那么大?

师演示:在工具栏这个地方有个显示比例,将它设置成50%就可以了。

师:有些同学插入了图片。(师演示)图片不能移动,有同学能帮我解决么?

生1:上台演示(选中图片,在图片格式工具栏里选环绕格式)

师:很好,谢谢。我们再来回顾一遍!

师演示:可以……

师:接着我们是不是要弄个主标题啊?

生齐:嗯

师:怎么用艺术字?

师边说边演示:打开插入菜单,插入艺术字。

师:艺术字到哪里去了?(教师演示)

……

师:白底怎么去掉呢?有没有同学知道?(教师演示)

师:下面同学继续完成封面

生2:老师你说的我都做好了,接下去做什么呀?

点评与诊断:老师讲一步学生做一步,照着老师做完了以后,学生毫无头绪,不知道做什么。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根本没有思考,纯粹在模仿。从设计封面的创意到完成的任务时的操作都是“依样画葫芦”,在反馈回来的学生作品中我们几乎看到只有少数不同风格的作品,根据课后老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机械性,其中模仿书本上的学生有6名;模仿老师的操作有21名;模仿同学的操作有11名;自己创造性操作为0。

反思:反应一节课的落实情况,无非是看学生的作品完成。在我们收上来的将近四十个作业文件夹里,60%的作业都像是老师演示作品的“盗版”,很少有自己的设计理念,从操作上来讲,在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课堂跟踪来看,很多同学也是用了和老师或同学一样的方法,且连图片和艺术字的样式或格式都是雷同的。上述问题该如何解决?因为老师将课堂环节集中在操作的纠错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一边操作一边将封面的雏形基本完成了,这相当于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与此同时,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发挥创意进行封面设计,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散开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为此,我们建议是否可以先将课堂开放,看看学生的能力,再来讲评知识点。如不阐明设计方案,让学生自主设计,多少元素不作要求……

2.“改头换面”——改进后的课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主导) 学生活动

(主体)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西南旱灾的图片,提出设计主题—爱。 通过图片了解西南旱灾 引入设计封面的主题—爱

师生交流

封面要素 1.出示不同风格的封面

1.欣赏不同风格的封面思考封面的几个要素? 通过对不同风格封面的观察,找出封面设计的几个要素。

学生探究

设计封面

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确定主题,选择合适图片,杂志标题

2.在封面中落实封面五要素(标题、第几期、出版社、图片、内容提要)。 通过探究让学生落实知识点: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插入艺术字、设置艺术字格式,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生讨论

解决问题 补充、纠正 1.设置图片、艺术字

2.设置图片的透明色。

3.图片的叠放层次。 通过反馈环节,解决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完善作品 巡视,指导 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封面。 在第一次探究、师生反馈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取长补短。

分享作品 展示几位同学的封面 谈谈设计意图、最满意之处或者下一步计划 学会从图、文、色等几个方面分析作品,能指出其优劣。

总结 反思 1.设计封面几要素

2.图片、艺术字的插入与属性设置。

3.和谐与爱。 听取 1.教师小结帮助学生回忆巩固已学知识、技能。

2.情感的升华—大爱无疆。

教学片断:师: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播放有关西南干旱的图片)

生:(观看照片,感受内心的不平静)

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资料,如果你来设计一个介绍西南干旱,宣传大爱无彊的封面,你会吗?

生1:会!

生2(轻声):怎么做呀?

师:好,我把资料发给大家,请大家试试看,不会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师:下发作业后,开始巡视。

……

师:我看到有几个同学做的比较快,我们来看看他的作品吧!(切换学生屏幕),那么这位同学,你是怎么做的呢?给我们看看你的基本操作吧!

生1:(边说边演示)我选了一张图片做背景,然后把它放大……

师:很好,我们看看有没有别的同学有更好的设计呢?(屏幕再次切换)

生2:(边说边演示)我还把图片的格式改了,改成“水印”这样效果更好。

生3:还可以加些小图形。(演示操作)

生4:我用了艺术字作标题,还可以把艺术字进行编辑。(演示操作)

师:很好,谢谢。刚才大家看到同学代表的演示,有那多么的可以放在封面里,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刚才看到的,把我们的封面设计出来吧!

生:(继续开始完成作品)

点评与诊断:在这节课里教师一改第一节课的思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从任务布置到学生的自主探究再到共同的讨论,最后作品的完成和反馈,看似一节课完全突破了模仿性操作,学生的封面完成来自于自主。根据课后老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操作存在大部分突破了盲目的模仿,从自身设计思路出发的理性操作占了大部分,其中自主操作的学生有20名(这部分同学都是动作较快且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所使用的方法也层出不穷);模仿老师的操作有0名;模仿同学的操作有11名(这部分同学水平一般,但看了同学演示后,但能迅速操作,并作品完成);无操作(即基本不会)8名。

操作中出现了无操作现象,即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忙着欣赏图片和别的同学操作,由于自己操作水平不高,教师又没有事先的操作演示,以至于无法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对于部分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知识点的落实如何体现?一味强调突破学生机械性模仿,却忽视了常规的技能落实,这个问题如何改进?

反思:这个问题也是始料未及,第一节课虽然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但知识点落实到位,作品上传情况是80%左右,第二次看似开放自主的课上传作品仅50%左右,作品的量却仍不近人意,数量明显下降。

任务设置上,第一次是要求学生以爱为主题,设计一个封面,教师将一些涉及到的操作进行了演示,包括封面元素图片和文字,教师一步一步教给学生,告诉这样做,给了学生模仿的机会。第二次上课的任务同样以爱为主题设计封面,但学生对完成任务需要怎么做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大部分学生是利用自身的基础在做,学生层次上的差异造成差的学生这节课什么也没有学会的现象。这里封闭和开放,模仿和自主,落实和随机的矛盾体现出来,即封闭型的课,多是学生模仿操作,但是作业的落实到位,但是开放型的课,学生的自主操作较强,但作业完成情况却没有前者好,且水平也参差不齐。能不能寻找一条两全的途径呢?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创新,但又能稳稳地把教材要求的知识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上呢?我们要的突破,不是放任的自主,这是我们最值得探索的地方,于是我们更进以下几点。

(1)合理的任务牵引是必要的,如告诉学生一个封面必备的哪些元素?

(2)在完成任务前,一定要明确知识目标。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顾及全体,必要的基础操作还是要演示的。

(4)任务的布置应呈阶梯状,对于知识与操作要有拓展。

(5)情境的创设和重要,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脱胎换骨——趋完美的课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主导) 学生活动

(主体)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西南旱灾的图片

提出设计主题—爱 通过图片了解西南旱灾 引入设计封面的主题—爱

师生交流

封面要素 1.出示不同风格的封面

endprint

2.思考:封面的几个要素?

3.板书:本节课任务(123) 1.欣赏不同风格的封面思考封面的几个要素。

2.明确任务。 通过对不同风格封面的观察,找出封面设计的几个要素。

学生探究

设计封面

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确定主题,选择合适图片,杂志标题

2.探究练习任务一 通过探究让学生落实知识点: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插入艺术字、设置艺术字格式,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示范

基础操作 示范:打开WORD文档

插入图片、艺术字 观看,思考 1.落实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2.让学生明白封面设计的载体,明确一开始的操作步骤

师生反馈

解决问题 补充、纠正

布置任务二 1.设置图片的透明色。

2.图片的叠放层次。

3.练习任务二 解决图文搭配中的几个要点和难点。

完善作品 巡视,指导,解疑答惑 1.完善图片与主标题

2.探究练习任务二、三 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封面——知识的拓展

分享作品 展示几位同学的封面 谈谈设计意图、最满意之处或者下一步计划 通过作品分析,特别是封面图文的搭配,体会和感悟即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总结 反思 1.设计封面几要素

2.图片、艺术字的插入与属性设置

3.和谐与爱。 听

思考

感悟 1.教师小结帮助学生回忆巩固已学知识、技能。

2.情感的升华—大爱无疆。

教学片断:师:刚才已经看到有很多的同学的初样,都不错,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屏幕切换到学生)

生1:(边说边演示)我觉得我的背景不错,本来图片很小,而且很亮,我改了图片的设置。

师:很好,我们看看有没有别的同学有更好的设计呢?(屏幕再次切换)

生2:(边说边演示)我用了艺术字体,还进行了旋转设置。

生3:我还把背景色设置为透明了,这样效果就更好一些!(演示操作)

生4:我用了小标题,用艺术字进行编辑的。(演示操作)

师:很好,谢谢。刚才大家看到同学代表的演示,有那么多可以放在封面里,大部分都可以进行二次编辑。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的基本操作吧。

师:(演示基础操作技能)

师:除了这些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别的新的操作,那我们再试试看,看看我们能不能有所新的发现,可以使我们的封面更上一个台阶。

生:(继续开始完成作品)

反思:在我们结合了一、二次课的实践经验后,第三节课虽没有尽善尽美,但却集中了两堂课的精华,即呈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扎实地将知识点落实到了,课堂结构清晰,学生自主能力增强。课后我们结合上几节课的记录材料进行了对比和归纳(见附件),我想这些材料虽不生动,但却能直观反映一节课的成长。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六个人的智慧变成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又变成大家的智慧,课例研究的魅力就是使得成果共享,促进老师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4.整合提炼有效策略——课例研究的延伸

在研究问题“着陆”之后,我们将研究材料和几次反思进行了梳理,通过集体智慧我们对有效策略进行了提炼。(相关案例详见附件二)

(1)在自主学习中突破——“放大镜”策略。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为前提的“想学”,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经验为保障的“会学”,以及以学生的意志控制为条件的“坚持学”上的。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不依赖他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部分学生以后的学习就可能只当听众、观众,被动接受。独立思考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前奏,是重要行动策略。

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力量,好似一个“放大镜”,把学生独立、自觉、主动的探究力挖掘到最大。这就是——“放大镜”策略

(2)在合作学习中突破——“反光镜”策略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研究专家约翰逊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些教育也是失败的。”在新型教学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策略广泛运用表明,除了它的有效性外,对教师来讲,合作学习是最实际和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协作、分享的研究成果。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就如同一个“反光镜”,别人可以看到我的同时,我也能看到别人的智慧,因为合作式的探究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学习,通过同伴看自己,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是——“反光镜”策略。

合作学习先要考虑小组的人数,人数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技能较差的人数应为较少,反之人数可增多。其次,还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固定分组如按位置来分,是最常见的一种,但如果在自由分组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应保证异质、互补。

(3)在发现式学习中突破——“望远镜”策略。发现式学习是新型的学习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发现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的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发展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追求精神,就如同“望远镜”,学生首先明确方向,然后自主探索,直至找到需要的答案和目标,并分析和利用。这就是——“望远镜”策略。

(4)在接受式学习中突破——“三棱镜”策略。“发挥人的创造性不是放任人性的自由表现,发明与发现也要遵守一种为人们自由接受的纪律……否定纪律的作用和气绝遵守一切规则,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一样,一味的把生硬知识强加给学生,“带着枷锁跳舞”,而使课堂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强调发散,学生也会无所适从,放任自流,那么课堂目标的真正落实成了一句空话。有时候接受式的学习也能发展学生的探究,首先,接受式学习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其次,有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水平层次,但也有局限性。如果能在传统课堂管理上进行创造性的拓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师生合作和个性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就好比是一个“三棱镜”,虽然从表面看似简单,但透过现象“折射”,我们可以解读到完全不一样的理念和思想,得到新的成果。就这是——“三棱镜”策略。

五、收获与感悟

梳理这次课例研究的脉络后,感觉我们同新课改一起成长了,以前对于创新能力和理性课堂由模模糊糊变得慢慢清晰起来。我们说课例研究是一个发现的课堂,而我们就是这个平台里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大的收获我们总结为“两个发现一个感悟”。

1.发现原创性亮点

在突破模仿性教学的时候,教师们都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尝试,各种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不断涌现,这些都是教师在自身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的原创性的亮点。这些亮点,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突破和创新,一方面是操作设计方面独特的巧妙。

2.发现个性化品质

课例研究之后,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个性”的含义。教师、学生是有个性的,教学本身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但个性还是一个完善的过程。我们该激情就应该激情,该沉稳就应该沉稳。

3.感悟——找点时间、找点素材,带着问题,常“回头”看看

在进行课例研究后,我们前所未有的写下了许多的“反思”,以前的反思只停留在说说成功与不足上,反思成了流水账,但现在我们要通过反思来诊断,且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集体的,一次不行,再次跟进。其实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你一天在这个岗位,你就要学会不断的剖析自己,这样你的视野才会越来越开阔。

当然,突破传统模仿性操作,回归理性课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认清目标,一步步前行,我们也不能说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我们的学生顷刻之间就能创造力充分涌流,但我们能说,只要我们敢于把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践行课堂上,课堂将会迸发出越来越多的精彩。最后,让我们以一首歌曲来结尾,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成为学生的一双“隐形的翅膀”,默黙地帮助学生起飞,飞向遥远的天空,追逐美好的梦想!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参考文献:

[1]《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2]郑金洲,程胜.《学习中的创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严育洪著.《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4]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5]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6]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附件一:观察量表(略)

附件二:案例分享(略)

endprint

2.思考:封面的几个要素?

3.板书:本节课任务(123) 1.欣赏不同风格的封面思考封面的几个要素。

2.明确任务。 通过对不同风格封面的观察,找出封面设计的几个要素。

学生探究

设计封面

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确定主题,选择合适图片,杂志标题

2.探究练习任务一 通过探究让学生落实知识点: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插入艺术字、设置艺术字格式,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示范

基础操作 示范:打开WORD文档

插入图片、艺术字 观看,思考 1.落实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2.让学生明白封面设计的载体,明确一开始的操作步骤

师生反馈

解决问题 补充、纠正

布置任务二 1.设置图片的透明色。

2.图片的叠放层次。

3.练习任务二 解决图文搭配中的几个要点和难点。

完善作品 巡视,指导,解疑答惑 1.完善图片与主标题

2.探究练习任务二、三 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封面——知识的拓展

分享作品 展示几位同学的封面 谈谈设计意图、最满意之处或者下一步计划 通过作品分析,特别是封面图文的搭配,体会和感悟即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总结 反思 1.设计封面几要素

2.图片、艺术字的插入与属性设置

3.和谐与爱。 听

思考

感悟 1.教师小结帮助学生回忆巩固已学知识、技能。

2.情感的升华—大爱无疆。

教学片断:师:刚才已经看到有很多的同学的初样,都不错,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屏幕切换到学生)

生1:(边说边演示)我觉得我的背景不错,本来图片很小,而且很亮,我改了图片的设置。

师:很好,我们看看有没有别的同学有更好的设计呢?(屏幕再次切换)

生2:(边说边演示)我用了艺术字体,还进行了旋转设置。

生3:我还把背景色设置为透明了,这样效果就更好一些!(演示操作)

生4:我用了小标题,用艺术字进行编辑的。(演示操作)

师:很好,谢谢。刚才大家看到同学代表的演示,有那么多可以放在封面里,大部分都可以进行二次编辑。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的基本操作吧。

师:(演示基础操作技能)

师:除了这些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别的新的操作,那我们再试试看,看看我们能不能有所新的发现,可以使我们的封面更上一个台阶。

生:(继续开始完成作品)

反思:在我们结合了一、二次课的实践经验后,第三节课虽没有尽善尽美,但却集中了两堂课的精华,即呈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扎实地将知识点落实到了,课堂结构清晰,学生自主能力增强。课后我们结合上几节课的记录材料进行了对比和归纳(见附件),我想这些材料虽不生动,但却能直观反映一节课的成长。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六个人的智慧变成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又变成大家的智慧,课例研究的魅力就是使得成果共享,促进老师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4.整合提炼有效策略——课例研究的延伸

在研究问题“着陆”之后,我们将研究材料和几次反思进行了梳理,通过集体智慧我们对有效策略进行了提炼。(相关案例详见附件二)

(1)在自主学习中突破——“放大镜”策略。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为前提的“想学”,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经验为保障的“会学”,以及以学生的意志控制为条件的“坚持学”上的。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不依赖他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部分学生以后的学习就可能只当听众、观众,被动接受。独立思考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前奏,是重要行动策略。

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力量,好似一个“放大镜”,把学生独立、自觉、主动的探究力挖掘到最大。这就是——“放大镜”策略

(2)在合作学习中突破——“反光镜”策略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研究专家约翰逊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些教育也是失败的。”在新型教学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策略广泛运用表明,除了它的有效性外,对教师来讲,合作学习是最实际和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协作、分享的研究成果。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就如同一个“反光镜”,别人可以看到我的同时,我也能看到别人的智慧,因为合作式的探究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学习,通过同伴看自己,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是——“反光镜”策略。

合作学习先要考虑小组的人数,人数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技能较差的人数应为较少,反之人数可增多。其次,还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固定分组如按位置来分,是最常见的一种,但如果在自由分组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应保证异质、互补。

(3)在发现式学习中突破——“望远镜”策略。发现式学习是新型的学习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发现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的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发展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追求精神,就如同“望远镜”,学生首先明确方向,然后自主探索,直至找到需要的答案和目标,并分析和利用。这就是——“望远镜”策略。

(4)在接受式学习中突破——“三棱镜”策略。“发挥人的创造性不是放任人性的自由表现,发明与发现也要遵守一种为人们自由接受的纪律……否定纪律的作用和气绝遵守一切规则,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一样,一味的把生硬知识强加给学生,“带着枷锁跳舞”,而使课堂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强调发散,学生也会无所适从,放任自流,那么课堂目标的真正落实成了一句空话。有时候接受式的学习也能发展学生的探究,首先,接受式学习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其次,有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水平层次,但也有局限性。如果能在传统课堂管理上进行创造性的拓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师生合作和个性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就好比是一个“三棱镜”,虽然从表面看似简单,但透过现象“折射”,我们可以解读到完全不一样的理念和思想,得到新的成果。就这是——“三棱镜”策略。

五、收获与感悟

梳理这次课例研究的脉络后,感觉我们同新课改一起成长了,以前对于创新能力和理性课堂由模模糊糊变得慢慢清晰起来。我们说课例研究是一个发现的课堂,而我们就是这个平台里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大的收获我们总结为“两个发现一个感悟”。

1.发现原创性亮点

在突破模仿性教学的时候,教师们都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尝试,各种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不断涌现,这些都是教师在自身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的原创性的亮点。这些亮点,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突破和创新,一方面是操作设计方面独特的巧妙。

2.发现个性化品质

课例研究之后,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个性”的含义。教师、学生是有个性的,教学本身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但个性还是一个完善的过程。我们该激情就应该激情,该沉稳就应该沉稳。

3.感悟——找点时间、找点素材,带着问题,常“回头”看看

在进行课例研究后,我们前所未有的写下了许多的“反思”,以前的反思只停留在说说成功与不足上,反思成了流水账,但现在我们要通过反思来诊断,且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集体的,一次不行,再次跟进。其实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你一天在这个岗位,你就要学会不断的剖析自己,这样你的视野才会越来越开阔。

当然,突破传统模仿性操作,回归理性课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认清目标,一步步前行,我们也不能说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我们的学生顷刻之间就能创造力充分涌流,但我们能说,只要我们敢于把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践行课堂上,课堂将会迸发出越来越多的精彩。最后,让我们以一首歌曲来结尾,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成为学生的一双“隐形的翅膀”,默黙地帮助学生起飞,飞向遥远的天空,追逐美好的梦想!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参考文献:

[1]《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2]郑金洲,程胜.《学习中的创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严育洪著.《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4]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5]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6]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附件一:观察量表(略)

附件二:案例分享(略)

endprint

2.思考:封面的几个要素?

3.板书:本节课任务(123) 1.欣赏不同风格的封面思考封面的几个要素。

2.明确任务。 通过对不同风格封面的观察,找出封面设计的几个要素。

学生探究

设计封面

发现问题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确定主题,选择合适图片,杂志标题

2.探究练习任务一 通过探究让学生落实知识点: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插入艺术字、设置艺术字格式,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示范

基础操作 示范:打开WORD文档

插入图片、艺术字 观看,思考 1.落实基本知识和技能目标2.让学生明白封面设计的载体,明确一开始的操作步骤

师生反馈

解决问题 补充、纠正

布置任务二 1.设置图片的透明色。

2.图片的叠放层次。

3.练习任务二 解决图文搭配中的几个要点和难点。

完善作品 巡视,指导,解疑答惑 1.完善图片与主标题

2.探究练习任务二、三 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封面——知识的拓展

分享作品 展示几位同学的封面 谈谈设计意图、最满意之处或者下一步计划 通过作品分析,特别是封面图文的搭配,体会和感悟即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总结 反思 1.设计封面几要素

2.图片、艺术字的插入与属性设置

3.和谐与爱。 听

思考

感悟 1.教师小结帮助学生回忆巩固已学知识、技能。

2.情感的升华—大爱无疆。

教学片断:师:刚才已经看到有很多的同学的初样,都不错,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屏幕切换到学生)

生1:(边说边演示)我觉得我的背景不错,本来图片很小,而且很亮,我改了图片的设置。

师:很好,我们看看有没有别的同学有更好的设计呢?(屏幕再次切换)

生2:(边说边演示)我用了艺术字体,还进行了旋转设置。

生3:我还把背景色设置为透明了,这样效果就更好一些!(演示操作)

生4:我用了小标题,用艺术字进行编辑的。(演示操作)

师:很好,谢谢。刚才大家看到同学代表的演示,有那么多可以放在封面里,大部分都可以进行二次编辑。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刚才的基本操作吧。

师:(演示基础操作技能)

师:除了这些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别的新的操作,那我们再试试看,看看我们能不能有所新的发现,可以使我们的封面更上一个台阶。

生:(继续开始完成作品)

反思:在我们结合了一、二次课的实践经验后,第三节课虽没有尽善尽美,但却集中了两堂课的精华,即呈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扎实地将知识点落实到了,课堂结构清晰,学生自主能力增强。课后我们结合上几节课的记录材料进行了对比和归纳(见附件),我想这些材料虽不生动,但却能直观反映一节课的成长。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六个人的智慧变成一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又变成大家的智慧,课例研究的魅力就是使得成果共享,促进老师们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4.整合提炼有效策略——课例研究的延伸

在研究问题“着陆”之后,我们将研究材料和几次反思进行了梳理,通过集体智慧我们对有效策略进行了提炼。(相关案例详见附件二)

(1)在自主学习中突破——“放大镜”策略。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动机为前提的“想学”,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经验为保障的“会学”,以及以学生的意志控制为条件的“坚持学”上的。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不依赖他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部分学生以后的学习就可能只当听众、观众,被动接受。独立思考的过程是探究学习的前奏,是重要行动策略。

在自主学习中强调学生的“个体”力量,好似一个“放大镜”,把学生独立、自觉、主动的探究力挖掘到最大。这就是——“放大镜”策略

(2)在合作学习中突破——“反光镜”策略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研究专家约翰逊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些教育也是失败的。”在新型教学环境下,合作学习的策略广泛运用表明,除了它的有效性外,对教师来讲,合作学习是最实际和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是学生协作、分享的研究成果。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知识结构、认知风格、思维方式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和补充。就如同一个“反光镜”,别人可以看到我的同时,我也能看到别人的智慧,因为合作式的探究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学习,通过同伴看自己,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这就是——“反光镜”策略。

合作学习先要考虑小组的人数,人数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技能较差的人数应为较少,反之人数可增多。其次,还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固定分组如按位置来分,是最常见的一种,但如果在自由分组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应保证异质、互补。

(3)在发现式学习中突破——“望远镜”策略。发现式学习是新型的学习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他们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发现式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的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发展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追求精神,就如同“望远镜”,学生首先明确方向,然后自主探索,直至找到需要的答案和目标,并分析和利用。这就是——“望远镜”策略。

(4)在接受式学习中突破——“三棱镜”策略。“发挥人的创造性不是放任人性的自由表现,发明与发现也要遵守一种为人们自由接受的纪律……否定纪律的作用和气绝遵守一切规则,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一样,一味的把生硬知识强加给学生,“带着枷锁跳舞”,而使课堂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强调发散,学生也会无所适从,放任自流,那么课堂目标的真正落实成了一句空话。有时候接受式的学习也能发展学生的探究,首先,接受式学习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其次,有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水平层次,但也有局限性。如果能在传统课堂管理上进行创造性的拓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师生合作和个性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就好比是一个“三棱镜”,虽然从表面看似简单,但透过现象“折射”,我们可以解读到完全不一样的理念和思想,得到新的成果。就这是——“三棱镜”策略。

五、收获与感悟

梳理这次课例研究的脉络后,感觉我们同新课改一起成长了,以前对于创新能力和理性课堂由模模糊糊变得慢慢清晰起来。我们说课例研究是一个发现的课堂,而我们就是这个平台里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大的收获我们总结为“两个发现一个感悟”。

1.发现原创性亮点

在突破模仿性教学的时候,教师们都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尝试,各种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不断涌现,这些都是教师在自身经验和认识的基础上的原创性的亮点。这些亮点,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突破和创新,一方面是操作设计方面独特的巧妙。

2.发现个性化品质

课例研究之后,让我们更加懂得了“个性”的含义。教师、学生是有个性的,教学本身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但个性还是一个完善的过程。我们该激情就应该激情,该沉稳就应该沉稳。

3.感悟——找点时间、找点素材,带着问题,常“回头”看看

在进行课例研究后,我们前所未有的写下了许多的“反思”,以前的反思只停留在说说成功与不足上,反思成了流水账,但现在我们要通过反思来诊断,且不是一个人的行为,是集体的,一次不行,再次跟进。其实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要你一天在这个岗位,你就要学会不断的剖析自己,这样你的视野才会越来越开阔。

当然,突破传统模仿性操作,回归理性课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认清目标,一步步前行,我们也不能说一夜之间就改头换面,我们的学生顷刻之间就能创造力充分涌流,但我们能说,只要我们敢于把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践行课堂上,课堂将会迸发出越来越多的精彩。最后,让我们以一首歌曲来结尾,希望我们的教育能成为学生的一双“隐形的翅膀”,默黙地帮助学生起飞,飞向遥远的天空,追逐美好的梦想!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参考文献:

[1]《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2]郑金洲,程胜.《学习中的创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3]严育洪著.《问诊课堂:教学望问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4]李琴.《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5]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6]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附件一:观察量表(略)

附件二:案例分享(略)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例有效策略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课例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