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情况与分布型研究

2014-08-07黄锐沙林华程立生王伟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黄锐+沙林华+程立生+王伟

摘要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是2000年新发现的一种专一危害桉属植物的害虫。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于2011年7月对3种不同品(系)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桉树按照全株取样法进行系统调查观测,以期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的防治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虫瘿数量和羽化孔数量主要分布在树冠枝条的上层以及中层。3种不同品(系)桉树上危害、形成虫瘿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尾巨桉(广林9号)上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在枝条上形成危害、出现虫瘿。窿缘桉与尾赤桉(湛201)上主要在叶柄以及枝条上形成危害、出现虫瘿。同时,对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尾巨桉(广林9号)桉树进行系统调查,并计算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分布型。结果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在尾巨桉(广林9号)的叶片以及枝条上均成聚集型分布,尾巨桉(广林9号)树干和侧枝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分布更为密集。

关键词桉树枝瘿姬小蜂 ;发生情况 ;分布型

分类号S763.43

Occurrenc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 on Eucalyptus spp.

HUANG Rui1)SHA Linhua2)CHENG Lisheng3)WANG Wei4)

(1 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 Colleg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2 Forestry Science Institute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1100

3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Hainan 571127

4 Life Science Colleg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AbstractThe blue gum chalcid, 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 recently invaded into China as a new quarantine pest. It was found to specifically damage Eucalyptus. The research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and in order to provide accurate guidance for Fisher & La Salle , the whole plants which were damaged by the blue gum chalcid were surveyed in three varieties of Eucalyptus species during July 2012.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galls and the holes of eclosion of the pest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top of the plants, but the number of galls varies on different sites i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Eucalyptus species, for E.grandis×E.urophylla(GL-9) type the pests mainly damaged the branches, for E.urophylla×E.camadulensi (Zhan-201)and E.emserta pests mainly damaged the petioles and branches.Surveyed the E. grandis×E. urophylla(GL-9) which were damged by the blue gum chalcid in Danzhou,Hainan during July 2012. calculated the blue gum chalcid's galls distribution type.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blue gum chalcid's galls in leaves and branches all had an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and the blue gum chalcid's galls in branches were more closely distributed than leaves.

Keywords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 ; occurrence regularity ; distribution type

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英文俗名为blue gum chalcid,属膜翅目(Hymenoptera),姬小蜂科(Eulophidae),2000年被确定为一新种,专属危害桉树属植物[1-2]。2007年首次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交界的东兴县被发现,其寄生过的嫩梢、叶片、叶脉及叶柄出现肿大变形,形成虫瘿,严重影响树木生长[3]。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确定为桉树枝瘿姬小蜂[4]。现已扩散到广东、海南、四川、江西和福建等多个省(区)[5-7]。

桉树枝瘿姬小蜂对其寄主有很大危害,会造成寄主植株矮化,丛枝化。而桉树枝瘿姬小蜂在海南岛内被唐超等[8]发现后,仅有少量的研究报导,尚未见到岛内其发生规律的报道。考虑目前有关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的相关研究报导较少,海南岛全年平均温度较高,同时,其一年可以发生3~4代[9]。研究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分布型及发生规律可以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的野外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也为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控中农药喷洒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调查对象:尾赤桉(湛201)(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camadulensi)、窿缘桉 (E.emserta)和尾巨桉(广林9号)(E.grandis×E.urophylla)。

调查地点: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

1.2 方法

1.2.1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情况研究方法

选取尾赤桉(湛201)、窿缘桉和尾巨桉(广林9号)3种海南常见桉树品(系)桉树各2棵作为调查对象,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进行调查,收集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植株,对收集到的受害植株进行观察。于2011年7月对3种不同品(系)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2~3年生桉树按照全株取样法进行系统调查观测,树高为2.40~3.52 m。全株分植株的不同部位和层次统计虫瘿数量和羽化孔数量。对处理材料分叶片和枝干分别进行分析[10]。

endprint

1.2.2桉树枝瘿姬小蜂分布型研究方法

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进行调查,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仅选用尾巨桉(广林9号)作为调查对象。于2012年7月对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尾巨桉(广林9号)桉树林进行系统调查观测,根据地形,当地条件将桉树林划分4个小区,每小区随机调查3颗桉树,每株树分东、南、西、北4个方位,每方位分上、中、下3层,将每株树划分为12个调查单位。考虑到部分感虫的桉树品(系)叶片受害后,叶片大量脱落,而部分桉树品(系)的叶片受害后,在叶片上只表现出受害症状。因此,在进行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空间分布型测定时,将受害桉树枝条与叶片进行分开测定与计算。每个调查单位调查5片桉树叶及4根枝条,单叶单枝条记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共调查12株树720片叶,576根枝条。对处理材料分叶片和枝干侧枝分别进行分析,调查所得数据按照张安盛及王玉洁等 [11-12]介绍的方法,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判断:(1)Kuno Ca指标;(2)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3)Moore I指标;(4)Lloyd m*/m指标;(5)扩散系数C;(6)Iwao回归方程:m*=α+β。

2结果与分析

2.1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情况结果及分析

对调查区内3种不同品(系)桉树树冠不同层次的枝条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与羽化孔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3。

从表1~3可以看出,尾巨桉(广林9号)与窿缘桉上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在树冠上层形成危害、出现虫瘿。尾巨桉(广林9号)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74%,为1 433个,羽化孔也达到61%,为1 071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巨桉(广林9号)树冠中层和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最高也只有276个,仅为14%。窿缘桉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73%,为1 672个,羽化孔也达到61%,为1 131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巨桉窿缘桉树冠中层和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最高也只有328个,仅为14%。而尾赤桉(湛201)上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在树冠上层及中层形成危害、出现虫瘿。尾赤桉(湛201) 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63%,为1 642个,羽化孔达到57%,为1 333个;树冠中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25%,为658个,羽化孔达到25%,为590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赤桉(湛201)树冠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只有356个,仅为13%。

对调查区内3种不同品(系)的桉树各部位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与羽化孔数量进行统计,详细结果见表4~6。

从表4~6可以看出,桉树枝瘿姬小蜂在3种不同品(系)桉树上危害、形成虫瘿的位置存在差异。在尾巨桉(广林9)上主要危害枝条、形成虫瘿,虫瘿数量达到1 35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66%,羽化孔数量也达到1 58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67%;在窿缘桉上主要危害叶柄以及枝条,形成虫瘿以及羽化孔,叶柄上虫瘿数量达878个,占全部虫瘿数的33%,羽化孔数量也达到733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34%,而枝条上虫瘿数量达1 26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48%,羽化孔数量也达到99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46%。在尾赤桉(湛201)上主要危害叶柄以及枝条,形成虫瘿以及羽化孔。叶柄上虫瘿数量达1 073个,占全部虫瘿数的38%,羽化孔数量也达到863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36%;枝条上虫瘿数量达1 26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48%,羽化孔数量达到99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41%。

2.2桉树枝瘿姬小蜂分布型结果与分析

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及枝干侧枝上枝瘿姬小蜂虫瘿各项聚集度指标结果见表7~8。

根据表7~8各聚集指标中,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上测定的4组数据中I(7.64~7.92)>0,m*/m(2.89~2.92)>1,C(8.64~8.92)>1,00,m*/m(6.89~7.35)>1,C(44.02~48.97)>1,01,说明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及枝条、侧枝上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呈聚集分布,而r值分别为0.896和0.888,说明方程较为可靠。

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在树干以及侧枝上的平均拥挤度(即每个个体在同一取样单位上所遇其他个体的平均数)m*为49.80~56.03。叶片上平均拥挤度m*为11.67~12.08。叶片上虫瘿的平均拥挤度明显要小于树干和侧枝。由于平均拥挤度是描述个体之间空间关系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不会受到零样方的影响,所以平均拥挤度可以强调中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个体数量的平均值。

3讨论

通过在海南岛儋州市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在桉树的枝条、侧枝及树干上呈聚集型分布,这与以往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同时,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上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的平均拥挤度明显要小于树干和侧枝,这可能与调查桉树品种有关,需要进一步证实。同时,对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规律的结果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在3种品(系)的桉树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不同品(系)桉树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抗性也不尽相同,这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试验。部分品(系)桉树的主梢会因为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而生长停止,导致桉树顶端生长优势消失,树形逐渐变成丛生状,枝条变为马鞭状,这也是造成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在3种品(系)桉树树冠上层较多的原因之一。

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分布型及发生情况的研究,可以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的野外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也为生物防治中的释放长尾金小蜂等天敌,以及化学防控中农药喷洒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TPCP. Pest Alert. Blue gum chalcid. Tree Protection News, vol.10, November 2005. http://fabinet.up.ac.za/tpcp/news letters/TPCP-Newsletter-Nov-2005.pdf.

[2] Zvi M, Alexey P,Nicole F, et al. Taxonomy and biology of Leptocybe invasa gen. & sp. n. (Hymenoptera: Eulophidae),an invasive gall inducer on Eucalyptus[J]. Austral.J.Entomol, 2004, 43(2): 101-113.

[3] 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09-01/07/co

ntent_15381287.htm.

[4] 赵丹阳,徐家雄,林明生,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桉树损失量测定[J]. 广东林业科技,2008,24(6):58-60.

[5] 伍荔霞. 桉树枝瘿姬小蜂现身并危害广西[J]. 广西林业,2008(5): 53.

[6] 钱军,梁居智,蔡兴新,等. 海南省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现状及桉树抗品系调查[J]. 热带林业, 2010,38(3):49-51.

[7] 骆会欣. 我国多省区防控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N]. 中国花卉报,2009-06-05.

[8] 唐超,王小君,万方浩,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海南省[J]. 昆虫知识,2008,45(6):967-971.

[9] 杨秀好,陈尚文,秦江林,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发生预测与温度关系初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2):74-75.

[10] 徐家雄,任辉,赵丹阳,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发生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08,24(6):50-57.

[11] 张安盛,冯建国,于毅,等. 桃一点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J]. 昆虫知识,2003,40(5):429-432.

[12] 王玉洁,赵冬香,卢芙萍,等. 荔枝蝽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研究[J]. 昆虫知识,2010,47(5):958-961.

1.2.2桉树枝瘿姬小蜂分布型研究方法

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进行调查,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仅选用尾巨桉(广林9号)作为调查对象。于2012年7月对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尾巨桉(广林9号)桉树林进行系统调查观测,根据地形,当地条件将桉树林划分4个小区,每小区随机调查3颗桉树,每株树分东、南、西、北4个方位,每方位分上、中、下3层,将每株树划分为12个调查单位。考虑到部分感虫的桉树品(系)叶片受害后,叶片大量脱落,而部分桉树品(系)的叶片受害后,在叶片上只表现出受害症状。因此,在进行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空间分布型测定时,将受害桉树枝条与叶片进行分开测定与计算。每个调查单位调查5片桉树叶及4根枝条,单叶单枝条记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共调查12株树720片叶,576根枝条。对处理材料分叶片和枝干侧枝分别进行分析,调查所得数据按照张安盛及王玉洁等 [11-12]介绍的方法,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判断:(1)Kuno Ca指标;(2)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3)Moore I指标;(4)Lloyd m*/m指标;(5)扩散系数C;(6)Iwao回归方程:m*=α+β。

2结果与分析

2.1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情况结果及分析

对调查区内3种不同品(系)桉树树冠不同层次的枝条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与羽化孔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3。

从表1~3可以看出,尾巨桉(广林9号)与窿缘桉上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在树冠上层形成危害、出现虫瘿。尾巨桉(广林9号)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74%,为1 433个,羽化孔也达到61%,为1 071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巨桉(广林9号)树冠中层和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最高也只有276个,仅为14%。窿缘桉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73%,为1 672个,羽化孔也达到61%,为1 131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巨桉窿缘桉树冠中层和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最高也只有328个,仅为14%。而尾赤桉(湛201)上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在树冠上层及中层形成危害、出现虫瘿。尾赤桉(湛201) 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63%,为1 642个,羽化孔达到57%,为1 333个;树冠中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25%,为658个,羽化孔达到25%,为590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赤桉(湛201)树冠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只有356个,仅为13%。

对调查区内3种不同品(系)的桉树各部位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与羽化孔数量进行统计,详细结果见表4~6。

从表4~6可以看出,桉树枝瘿姬小蜂在3种不同品(系)桉树上危害、形成虫瘿的位置存在差异。在尾巨桉(广林9)上主要危害枝条、形成虫瘿,虫瘿数量达到1 35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66%,羽化孔数量也达到1 58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67%;在窿缘桉上主要危害叶柄以及枝条,形成虫瘿以及羽化孔,叶柄上虫瘿数量达878个,占全部虫瘿数的33%,羽化孔数量也达到733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34%,而枝条上虫瘿数量达1 26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48%,羽化孔数量也达到99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46%。在尾赤桉(湛201)上主要危害叶柄以及枝条,形成虫瘿以及羽化孔。叶柄上虫瘿数量达1 073个,占全部虫瘿数的38%,羽化孔数量也达到863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36%;枝条上虫瘿数量达1 26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48%,羽化孔数量达到99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41%。

2.2桉树枝瘿姬小蜂分布型结果与分析

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及枝干侧枝上枝瘿姬小蜂虫瘿各项聚集度指标结果见表7~8。

根据表7~8各聚集指标中,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上测定的4组数据中I(7.64~7.92)>0,m*/m(2.89~2.92)>1,C(8.64~8.92)>1,00,m*/m(6.89~7.35)>1,C(44.02~48.97)>1,01,说明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及枝条、侧枝上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呈聚集分布,而r值分别为0.896和0.888,说明方程较为可靠。

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在树干以及侧枝上的平均拥挤度(即每个个体在同一取样单位上所遇其他个体的平均数)m*为49.80~56.03。叶片上平均拥挤度m*为11.67~12.08。叶片上虫瘿的平均拥挤度明显要小于树干和侧枝。由于平均拥挤度是描述个体之间空间关系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不会受到零样方的影响,所以平均拥挤度可以强调中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个体数量的平均值。

3讨论

通过在海南岛儋州市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在桉树的枝条、侧枝及树干上呈聚集型分布,这与以往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同时,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上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的平均拥挤度明显要小于树干和侧枝,这可能与调查桉树品种有关,需要进一步证实。同时,对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规律的结果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在3种品(系)的桉树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不同品(系)桉树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抗性也不尽相同,这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试验。部分品(系)桉树的主梢会因为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而生长停止,导致桉树顶端生长优势消失,树形逐渐变成丛生状,枝条变为马鞭状,这也是造成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在3种品(系)桉树树冠上层较多的原因之一。

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分布型及发生情况的研究,可以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的野外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也为生物防治中的释放长尾金小蜂等天敌,以及化学防控中农药喷洒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TPCP. Pest Alert. Blue gum chalcid. Tree Protection News, vol.10, November 2005. http://fabinet.up.ac.za/tpcp/news letters/TPCP-Newsletter-Nov-2005.pdf.

[2] Zvi M, Alexey P,Nicole F, et al. Taxonomy and biology of Leptocybe invasa gen. & sp. n. (Hymenoptera: Eulophidae),an invasive gall inducer on Eucalyptus[J]. Austral.J.Entomol, 2004, 43(2): 101-113.

[3] 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09-01/07/co

ntent_15381287.htm.

[4] 赵丹阳,徐家雄,林明生,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桉树损失量测定[J]. 广东林业科技,2008,24(6):58-60.

[5] 伍荔霞. 桉树枝瘿姬小蜂现身并危害广西[J]. 广西林业,2008(5): 53.

[6] 钱军,梁居智,蔡兴新,等. 海南省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现状及桉树抗品系调查[J]. 热带林业, 2010,38(3):49-51.

[7] 骆会欣. 我国多省区防控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N]. 中国花卉报,2009-06-05.

[8] 唐超,王小君,万方浩,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海南省[J]. 昆虫知识,2008,45(6):967-971.

[9] 杨秀好,陈尚文,秦江林,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发生预测与温度关系初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2):74-75.

[10] 徐家雄,任辉,赵丹阳,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发生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08,24(6):50-57.

[11] 张安盛,冯建国,于毅,等. 桃一点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J]. 昆虫知识,2003,40(5):429-432.

[12] 王玉洁,赵冬香,卢芙萍,等. 荔枝蝽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研究[J]. 昆虫知识,2010,47(5):958-961.

1.2.2桉树枝瘿姬小蜂分布型研究方法

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进行调查,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仅选用尾巨桉(广林9号)作为调查对象。于2012年7月对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尾巨桉(广林9号)桉树林进行系统调查观测,根据地形,当地条件将桉树林划分4个小区,每小区随机调查3颗桉树,每株树分东、南、西、北4个方位,每方位分上、中、下3层,将每株树划分为12个调查单位。考虑到部分感虫的桉树品(系)叶片受害后,叶片大量脱落,而部分桉树品(系)的叶片受害后,在叶片上只表现出受害症状。因此,在进行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空间分布型测定时,将受害桉树枝条与叶片进行分开测定与计算。每个调查单位调查5片桉树叶及4根枝条,单叶单枝条记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共调查12株树720片叶,576根枝条。对处理材料分叶片和枝干侧枝分别进行分析,调查所得数据按照张安盛及王玉洁等 [11-12]介绍的方法,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判断:(1)Kuno Ca指标;(2)负二项分布中的K指标;(3)Moore I指标;(4)Lloyd m*/m指标;(5)扩散系数C;(6)Iwao回归方程:m*=α+β。

2结果与分析

2.1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情况结果及分析

对调查区内3种不同品(系)桉树树冠不同层次的枝条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与羽化孔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3。

从表1~3可以看出,尾巨桉(广林9号)与窿缘桉上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在树冠上层形成危害、出现虫瘿。尾巨桉(广林9号)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74%,为1 433个,羽化孔也达到61%,为1 071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巨桉(广林9号)树冠中层和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最高也只有276个,仅为14%。窿缘桉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73%,为1 672个,羽化孔也达到61%,为1 131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巨桉窿缘桉树冠中层和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最高也只有328个,仅为14%。而尾赤桉(湛201)上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在树冠上层及中层形成危害、出现虫瘿。尾赤桉(湛201) 树冠上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63%,为1 642个,羽化孔达到57%,为1 333个;树冠中层虫瘿数量占全株树虫瘿总数量的25%,为658个,羽化孔达到25%,为590个。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尾赤桉(湛201)树冠下层形成的虫瘿数量很少,只有356个,仅为13%。

对调查区内3种不同品(系)的桉树各部位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与羽化孔数量进行统计,详细结果见表4~6。

从表4~6可以看出,桉树枝瘿姬小蜂在3种不同品(系)桉树上危害、形成虫瘿的位置存在差异。在尾巨桉(广林9)上主要危害枝条、形成虫瘿,虫瘿数量达到1 35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66%,羽化孔数量也达到1 58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67%;在窿缘桉上主要危害叶柄以及枝条,形成虫瘿以及羽化孔,叶柄上虫瘿数量达878个,占全部虫瘿数的33%,羽化孔数量也达到733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34%,而枝条上虫瘿数量达1 26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48%,羽化孔数量也达到99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46%。在尾赤桉(湛201)上主要危害叶柄以及枝条,形成虫瘿以及羽化孔。叶柄上虫瘿数量达1 073个,占全部虫瘿数的38%,羽化孔数量也达到863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36%;枝条上虫瘿数量达1 265个,占全部虫瘿数的48%,羽化孔数量达到991个,占全部羽化孔数的41%。

2.2桉树枝瘿姬小蜂分布型结果与分析

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及枝干侧枝上枝瘿姬小蜂虫瘿各项聚集度指标结果见表7~8。

根据表7~8各聚集指标中,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上测定的4组数据中I(7.64~7.92)>0,m*/m(2.89~2.92)>1,C(8.64~8.92)>1,00,m*/m(6.89~7.35)>1,C(44.02~48.97)>1,01,说明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及枝条、侧枝上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呈聚集分布,而r值分别为0.896和0.888,说明方程较为可靠。

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在树干以及侧枝上的平均拥挤度(即每个个体在同一取样单位上所遇其他个体的平均数)m*为49.80~56.03。叶片上平均拥挤度m*为11.67~12.08。叶片上虫瘿的平均拥挤度明显要小于树干和侧枝。由于平均拥挤度是描述个体之间空间关系一个重要指标,而且不会受到零样方的影响,所以平均拥挤度可以强调中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个体数量的平均值。

3讨论

通过在海南岛儋州市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在桉树的枝条、侧枝及树干上呈聚集型分布,这与以往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同时,尾巨桉(广林9号)叶片上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的平均拥挤度明显要小于树干和侧枝,这可能与调查桉树品种有关,需要进一步证实。同时,对桉树枝瘿姬小蜂发生规律的结果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在3种品(系)的桉树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不同品(系)桉树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抗性也不尽相同,这需要进一步的进行试验。部分品(系)桉树的主梢会因为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而生长停止,导致桉树顶端生长优势消失,树形逐渐变成丛生状,枝条变为马鞭状,这也是造成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数量在3种品(系)桉树树冠上层较多的原因之一。

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分布型及发生情况的研究,可以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的野外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提供指导,也为生物防治中的释放长尾金小蜂等天敌,以及化学防控中农药喷洒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TPCP. Pest Alert. Blue gum chalcid. Tree Protection News, vol.10, November 2005. http://fabinet.up.ac.za/tpcp/news letters/TPCP-Newsletter-Nov-2005.pdf.

[2] Zvi M, Alexey P,Nicole F, et al. Taxonomy and biology of Leptocybe invasa gen. & sp. n. (Hymenoptera: Eulophidae),an invasive gall inducer on Eucalyptus[J]. Austral.J.Entomol, 2004, 43(2): 101-113.

[3] 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09-01/07/co

ntent_15381287.htm.

[4] 赵丹阳,徐家雄,林明生,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桉树损失量测定[J]. 广东林业科技,2008,24(6):58-60.

[5] 伍荔霞. 桉树枝瘿姬小蜂现身并危害广西[J]. 广西林业,2008(5): 53.

[6] 钱军,梁居智,蔡兴新,等. 海南省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现状及桉树抗品系调查[J]. 热带林业, 2010,38(3):49-51.

[7] 骆会欣. 我国多省区防控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N]. 中国花卉报,2009-06-05.

[8] 唐超,王小君,万方浩,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海南省[J]. 昆虫知识,2008,45(6):967-971.

[9] 杨秀好,陈尚文,秦江林,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发生预测与温度关系初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2):74-75.

[10] 徐家雄,任辉,赵丹阳,等. 桉树枝瘿姬小蜂种群发生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08,24(6):50-57.

[11] 张安盛,冯建国,于毅,等. 桃一点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和空间分布型研究[J]. 昆虫知识,2003,40(5):429-432.

[12] 王玉洁,赵冬香,卢芙萍,等. 荔枝蝽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研究[J]. 昆虫知识,2010,47(5):958-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