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2014-08-07裴清泉
裴清泉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标体系下初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有其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如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必修课;教学;引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 。作为初中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上,早就迈出了坚实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的步伐,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们都不得不清醒的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愉悦更多的来源于他们面对电脑与网络的第一反应是娱乐而非学习,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课让他们玩玩电脑游戏、上网聊聊天……课程的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内心反应仿佛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协调这一对矛盾,让教学更有效?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
一、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思考
1.生动有效的问题引导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潜在意识决定很少学生进入信息技术课堂能够自觉学习,老师必须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才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如在“图形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一章中《色彩的调整》)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入教学情境的。(投影一张自己穿着蓝色条纹衫的生活照)师:这是谁?她穿的衣服什么颜色的?(停止干其他事情,看照片,评头论足,高兴)生:老师!蓝白条纹的!师:确定吗?(点击切换照片,同一照片,衣服却变成了紫白条纹、绿白条纹)(糊涂了)生:咦?到底穿的什么颜色的衣服呀?师:想知道吗?老师不会变魔术,只是用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照片进行色彩的调整。具体如何实现的,老师给大家10分钟,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本第 37页至40页,利用老师所给的素材尝试调整色彩,10分钟后请完成的同学上来揭密。学生们开始阅读课本并动手探究利用 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教学情境的设置应该是造就一个充满诱惑的学习现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科学明确的任务设置
“任务驱动”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被普遍应用。依据信息技术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的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或形成技能。这无疑是较为适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取得实效,有两个关键。第一个关键是任务设置的科学性,即任务设置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层的任务设置与同学间的合作互帮,让每一位孩子“跳”。第二个关键是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初中学生不同于成人,不能要求他们时刻都清醒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地知道每个45分钟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对于才十岁出头的初中学生来说,除了“诱惑”与“要求”,诸如“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有时还难免带点强迫性“下课前你们必须将……作业给小组长检查”,“没完成任务的同学,这次作业记不合格,纳入平时成绩”等带有“命令”与“强制”的话,并非在新课改背景下就必须被“改革”掉的。中学学生日常表现的量化评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综合前期所学、自学与互帮可以达成的任务设置,加上在提醒、强调与监督下始终明确的任务目标,保证了教学不失方向。
3.经历实践的探究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学生的探究,前面举例提到的讲解利用 Photoshop 软件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的时候,如果不是让学生先去主动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后再由老师来点拨,而是教师先讲解色彩调整的具体步骤,再让学生模仿,谁又知道枯燥的讲解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听?学生又怎会知道老师讲解的就是他将要遇到的问题?老师又怎能将变化迅速的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讲的穷尽?又怎能要求学生在迅猛的变化去不断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 信息技术这种工具性学科的教学,必须强调“做”学活动中,亲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才能实现如美国教育学 、家杜威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
二、结束语
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新课标体系下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体现这些特点,达成有效教学,笔者认为做好以上五个方面也许可以实现教师的指导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学生的学习也能够既有自主性又不乏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