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消费主义 影响的若干策略

2014-08-07左超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7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党校建构

左超

[摘要]随着消费主义的流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众中的认同感被不断地削弱。尤其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遭遇消费主义的巨大挑战。如何防范和抵御消费主义对广大研究生的影响和危害,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最终达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地位的目标,是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党校;党性教育;环境;建构

消费主义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消费主义已是不可回避的话题。2013年7月5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对热映电影《小时代》的评论文章,文章不仅对电影中炫耀财富和追逐物质的倾向表示了忧虑,而且还态度鲜明地对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这样一部想要展示青春校园中的爱情与友谊的电影,却在价值观上给年轻人以拜金、功利的影响,令人不得不反思“小时代”下的消费主义与当下年轻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以传达主流价值和道德观念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对研究生群体时应当如何完善和改进方式和技巧,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讨论的热点。

一、消费主义的发展与研究历史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受此影响,巨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西方资本主义迈入了一个物质产品空前发展、繁荣的时代。而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生产”不再被视为资本增值的唯一主导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消费”和“消费者”日益受到更多的重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国家这种经济上的特征和变化,很快就在其社会文化方面得到体现——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消费主义文化开始在美国兴起,随后,又于50年代扩散到欧洲和日本,并逐渐发展成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产生与兴起,是与19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人所认为的那样,现代消费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着本质联系。这种关联促使资本主义的统治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向了对消费过程的控制,通过这种控制,资产阶级向消费者灌输虚假意识以操纵他们的行为,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的稳定。在西方理论界,有关消费主义的研究,以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观点最具代表性和最为著名。在卢卡奇看来,消费文化使人产生错觉, 以为主体与客体、个人与他所消费的物质之间已经融合无间, 这种认同实际上表明,个人已经完全被物化了。马尔库塞则认为,在消费主义中,人与商品的关系完全颠倒了, 不是商品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 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 最终的结果是使现代人变成一种缺乏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

相对而言,我国的学者对消费主义的研究则比较迟缓。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人们的消费能力极其有限, 再加上思想观念的整齐划一, 使得当时的消费水平低下, 消费观念统一, 消费模式一致, 消费和消费服务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 “边缘角色”,因此一直没能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但是,改革开放后, 随着中国的国门打开,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消费主义也逐渐对中国产生影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领域中出现了“高档耐用消费品热”, 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 消费模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由此,学术界开始关注消费问题, 并对消费主义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我国学者对消费主义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方面入手。其中,主要的理论成果有:莫少群的《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研究》、罗刚的《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戴慧思的《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杨晓峰的《消费主义与媒介文化》、董天策的《消费时代与中国传媒文化的嬗变》、高文武和关胜侠的《消费主义与消费生态化》等著作。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试图对消费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如张一兵的《消费意识形态:符码操纵中的真实之死》、仰海峰的《消费社会的理性审视》、戴维的《消费主义视域中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研究》及王亚南的《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等。

需要指出的是,发生在中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现象,与西方的消费主义发生的土壤和背景相差甚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消费主义潮流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基础和表现都有其特殊性,它主要不是在大众层面发生的,而是存在于高收入的特殊‘精英阶层之中,但有由高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扩展,进而影响全社会的趋势。”[1]

因此,只有结合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消费行为实践,才能认识中国的消费主义现象。

二、消费主义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对我国影响的加大,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产生着冲击。怎样应对消费主义带来的挑战,提高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要应对消费主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消费主义的特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主义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以人的欲望为出发点。消费主义从人性出发,利用人的欲望无穷尽无限制的特点,对人的各种需要、欲望进行开掘。在消费主义者看来,性别可以转换、恐惧可以享受、美丽可以塑造、丑陋可以欣赏,从吃穿住行到文化娱乐,一切都可以商品化,一切都可以消费。而这种消费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人们提供一种体验,以满足他们的某种欲望。就像鲍德里亚于1970年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消费主义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言之,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者鼓励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欲望而无节制的消费,这是消费主义的最大特点,也是它能够所向披靡的原因。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而消费主义这种鼓励人们纵欲的特点,必然会导致包括资源浪费,贫富差距加大,群体对立等在内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伦理问题。

(二)模糊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不可能把正当的为了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和单纯为了满足欲望的消费行为严格地区别开来。每一项消费活动的背后都有诸多无可厚非的道理和根据。马斯洛曾说过,人们有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各种各样的需求。例如,某人购买一辆豪华轿车这个消费行为,既有可能是为了满足出行的生理需求,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驾驶时的安全需求;既有可能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也有可能是为了满足被人尊重的需求。所以说,不管我们主观上对消费的目的有着怎样清楚的认识,一旦进入具体的微观的消费行为,消费的动机都是难以被说清楚的。这就是消费主义第二大特点,即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导致我们无法对消费主义进行有效辨别,用马尔库塞的话说,就是“在消费主义下人过的是痛苦中的安乐生活”,“高生产和高消费处处都成了最终目的。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结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成了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2]

endprint

(三)平等性。在消费主义里,最为吸引人的是它的第三个特点,也就是它的平等性。对于消费主义者而言,每一项服务或者物品都被明码标价,都等着被消费,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要你买了电影票就能大大方方地走进电影院;只要你交了学费,就能享受专门的老师给你上的课程;你还可以花同样的钱,穿和某某明星同样的衣服,拥有与之相同的容貌,从事和其相同的消费活动。这也就是消费主义的平等性。也就是说,在消费面前,不论年龄、性别、地位、学历,只要你手里有钱,一切都是平等的。正如某些舆论所宣扬的,“有钱就是爷”、“消费者是上帝”,虽然这些价值观念本身值得商榷,但却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的特点。这种不论你是谁,只要你消费,你就有价值、有地位的“平等性”,正是消费主义的第三个特点。

三、消费主义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微观的个体层面,消费主义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时代下的个体追求。在宏观的社会层面,社会风气和道德养成则持续地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主流价值的传播和形成受到冲击。学者在阐述消费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青少年的影响时,大都认为消费主义会加重青少年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消极偏向,并对青少年传统美德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造成部分青少年生活目标和生活情趣的低俗化,更有甚者,还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2]正因为如此,不少学者纷纷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批判,并对研究生们的思想现状和消费观念大加挞伐。与此同时,他们还一再呼吁,要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抗击消费主义的侵蚀,从而对青少年进行拯救。

消费主义在青年人心中有意无意地产生影响,是与它的几个特点密切相关的。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它的特点,找出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欠缺,并以此为据,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消费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从人的欲望出发,通过刺激、利用人类的各种欲望,比如贪婪、食欲、性欲、权力欲等,以实现促使人们消费的目的。消费主义的这一特点直指人性的弱点,因而这就注定它经常会战无不胜,让无数人自然而然地倒在自己的人性之下。因此,在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更多的成效,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对这种弱点加以克服。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具体而言,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抓住那些不能够为消费服务,不能够被消费的人性,比如亲情、友谊、爱情、荣誉感、归属感、求知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深入到研究生个体,应该减少空洞的说教和遥不可及的主流价值观灌输,而应更加注重被教育对象自身需求的满足。研究生普遍向往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对健全社会关系等实际生活方面的需要也很强烈,这些都应当为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二)多方式、多途径应对消费主义的挑战。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并非大张旗鼓,而是潜移默化的,通常,人们会在无意识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它的影响,并被它所同化。消费主义这种模糊性的特点,经常会让人们放松警惕,疏于防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靠开设相关课程来进行的,这种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却无法应对消费主义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侵蚀。显然,仅仅依靠开设课程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主义时代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了。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每一次的文化课、实践、报告、讨论、读书会等活动之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每位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因此,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广大被教育对象将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转化为修身齐家的能力,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需要统一起来。

(三)注重平等性的建构。为什么那么多的青年人明知消费主义的弊端,可还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能够从消费的过程中体验到平等和尊重,能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恰恰是我们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缺失的。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具有差异性和阶梯性,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多是单向的灌输。研究生群体已具备较为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这样一种生硬、不平等乃至强迫式的教育方式,他们往往难以接受。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对每个研究生个体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要更加注重教育过程本身和教育方式的平等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教育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陈学明.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115.

[2]徐学林.消费主义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8).

作者系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教育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姚 东

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党校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党校人的忠诚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