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校党性教育环境的生态建构

2014-08-07张坤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7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党校建构

张坤

[摘要]党校党性教育环境的生态建构,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干预和影响,努力协调与整合党校党性教育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的党性教育生态环境。党校党性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党性教育整体环境的建构。党性教育环境的生态建构要抓住多元参与、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和注重实效四个关键点。

[关键词]党校;党性教育;环境;建构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性修养在领导干部素质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关键性地位,指出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党性教育是关键。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决定了党校教育必须把党性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党校党性教育的质量。

一、党性教育环境的内涵

党校的党性教育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集中进行的,具有鲜明特色。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第一品牌,其实际效果如何,对于巩固党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意义重大。

所谓党性教育环境,可以理解为对党性教育的目标、过程、效果等起促进、制约或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是对党性教育发生影响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党性教育环境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同时也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考验。在这些考验面前能否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能否建构起对国家发展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是衡量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否坚定的重要标准。

二是中观层面的党员干部工作实践环境。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工作实践环境对党员干部的影响更为稳定和持久,其思维习惯不可避免地受到长期工作经验的影响。其工作习惯中符合党性要求的行为模式会相对固化,而不符合党性教育的行为模式更加难以消除和改变。同时,由于党校学员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对工作实践环境的考量极为复杂。

三是微观层面的党校学习生活环境。党校作为党性教育的主体,必须通过对党性教育环境的积极建构来不断提升党性教育的效果。党校课堂的教学内容,班级的集体生活,校园的文化氛围,都是党校党性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教育中的始业教育、课堂教育、体验教育、党性分析、学员考核等环节在内的党性教育流程,也会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党校党性教育的环境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党性教育环境涵盖了以上三个层面,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是微观环境,是以党校为主体,由党校主导进行建构的一种环境。宏观、中观环境会影响微观环境,微观环境的变化也必须反映和关照宏观、中观环境的变迁。因此,从环境的视角来考察党性教育,体现了对党校党性教育的整体关照。

二、建构党性教育环境的时代价值

第一,有利于加强党校党性教育的系统思考。党性教育环境的生态建构高度关注党性教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各种环境要素的有机对接。在党性教育生态环境的视角下,党校的教学设计不仅突破了党性教育课的点式思维,还突破了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平面式思维架构,把党性教育的设计看作是充分运用各种环境要素、整合各类党性教育资源的系统工程。

第二,有利于提高党性教育流程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在党性教育环境的生态建构下,党校教学将更加注重“化”的过程,即注重将党性教育的要求内化为学员个体的自觉遵循的准则。教学流程设计也将更为关注“化”的过程,从而提升教学流程设计的科学化水平。党性教育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需要一系列的客观条件,党性教育内容的创新也需要一系列环境要素的创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有利于推动党性教育的改革创新。党性教育环境的生态建构关注教与学的中介层面,有意识地推动显性的课堂教育与隐性的环境熏陶共同作用。党性教育环境设计得好,对党性教育效果的提升是一个倍增器,反之,则有可能削弱甚至抵消党性教育的已有成果。积极建构党性教育环境,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开辟了党性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增长点,必将极大地推动党性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党校党性教育环境生态建构的路径探索

(一)党性教育的理念更新。党校党性教育环境的生态和谐,为学员党性教育的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党校党性教育的关注点呈现出两个明显变化:第一,更加关注党性教育环境的设计和建构。党性教育环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党性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保持活力的基础,课堂教学、互动研讨、现场体验、校园生活等多种环境场景不断变换,共同构成了党校党性教育的环境体系。党性教育的各种环境要素具有党性的共同指向,屏蔽了各种不符合党性原则的环境要素,在流程设计上实现了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形成了党性教育环境的系统合力。

第二,更加关注培训对象与环境的生态和谐。培训对象对于党性教育环境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和融入,是否能在思想和灵魂上有所触动,是否在培训结束后还能积极践行党性教育的新要求,都成为衡量党性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准。党性教育环境生态建构的目标,就是不断对环境进行优化,努力建立培训对象与环境之间的正反馈关系,使不断变化的培训对象与不断完善的教育环境之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

(二)党性教育环境生态建构的思路。当前加强党性教育环境建构,从党校的角度,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多元参与。党校的培训对象决定了党校的培训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实践。实际上,培训主管部门和学员所在单位理应比党校更关注党性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党校应主动承担起协调各方的职能,探索相关部门参与党性教育的具体形式和教学载体,积极将培训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力量纳入教育过程之中,形成对学员加强党性修养的压力和动力,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开放包容。党校应树立开放的党性教育环境理念,从党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出发,积极吸纳和整合社会优质党性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党性教育资源体系。这些优质资源主要包括党性教育研究的高层次专家学者、实践中的先进典型、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践行群众路线的先进人物等,同时,也应适当涵盖违法乱纪的反面典型、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这些同样也是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资源,可能更容易震撼心灵,引起共鸣。

三是鼓励创新。党性教育只有不断创新,形成鼓励创新的环境,才能在党性教育的微观环境与宏观、中观环境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党性教育的新要求和形势的新变化,保持合理的教学内容更新率,提高党性教育的吸引力。要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加强对党性教育的研究,探索党性教育的新载体,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要高度重视传统党性教育资源的“二次创新”,重新发掘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历史等传统内容中所蕴含的时代要素,使这些传统的党性教育资源再次焕发活力,成为党性教育的经典内容。

四是注重实效。党性教育实效的评估是党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党性教育的效果,往往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的检验才能得以衡量,且主观性较强,很难建立评估的指标体系。然而,难点往往也是重点,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党性教育的效果就只能是党校的自言自语。为了推动党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党校应该建立训前、训中、训后调研的完整流程,延伸培训工作的链条,可选择个别对象对党性教育的效果做跟踪调研,逐渐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党性教育效果。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浙江省湖州市委党校讲师

责任编辑:姚东

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党校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党校人的忠诚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