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宅经济
——校门到宿舍的“千米商业链”

2014-08-07

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张洋校门财经大学

宅经济
——校门到宿舍的“千米商业链”

饿了就拿起枕边的手机,通过微信订外卖送到宿舍;要买一些小东西,打个电话就有人到校园超市购买再送到自己手中……这是高校“宅一族”的生活,除了上课,吃喝拉撒睡基本不离宿舍一步。他们的存在,让很多高校兴起“千米经济”,供求关系的一端是“足不出户”的大学生,另一端是有创业梦想的在校大学生,从校门到宿舍千米半径内形成一条商业链。

大学生快递员 来源/中新网

“宅”不应有的习惯

上午11点多,山东大学研二学生张沐瑶睡到自然醒,因为起床困难,大学至今6年间,每逢周末或上午没课的时候,她都会自动忽略吃早饭。虽然醒了,但她还是懒得动,躺在床上,右手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玩了一会,肚子有点饿了,她翻出手机里存的外卖电话,叫了一份盖浇饭。她的宿舍离食堂的距离仅有500米不到,但张沐瑶说,她习惯叫外卖,“有的外卖比食堂还便宜,而且还能送到宿舍楼下,省得跑腿了。”

同样的情形,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大三学生邓军却用着另一项更为便捷的叫餐服务——“微信叫餐”。邓军的“宅”是出了名的,有课没课,他几乎都待在宿舍,一周甚至一个月都难得出一回宿舍。他每天只吃两顿饭——中饭和晚饭,上午10点多和下午5点多是他叫外卖的时间,每到这时他总是习惯性地登陆上微信,在“山财大服务平台”上选择自己想吃的菜,不到半个小时,就会有人将他选的餐送至宿舍,这让他很受用。除了不愿去食堂吃饭,就连到楼下取快递都懒得去,每当快递员给他打电话,他都会找其他同学代领,甚至有时候也会通过微信雇人代领。

课余时间送外卖

辽宁师范大学的李昌盛利用课余时间为一家餐馆送外卖。他说,平均每天餐馆要送100多份外卖,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送200多份。大连理工大学大四的冯升宇开了一家名为“525”的快餐店,在接到同学们短信或微信订餐后,快餐店的成员会按要求做好盒饭送到学生寝室,每天能送五六十份外卖。

除了送外卖,还有学生瞄准了代取快递收取费用的方式。大连海事大学的“帮帮物流工作室”由大三学生吴俐瑶创立,工作室共有4名成员。大学生们收到取快递的短信后将短信内容、姓名、住址、手机号等相关信息通过微信发送给工作室,工作室的成员就会帮忙取快递,并收取2元代取费。吴俐瑶说:“刚开始做代取快递是因为总听大家抱怨取快递太麻烦,于是我们就试着开展代寄代取快递业务。代取快递一天20个左右,算上代寄快递,平时每天能有100元到150元的收入。”

激发创业思维

“我不宅,但身边有很多宅的,受这个启发,我建立了微信服务平台。”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张洋最近一个多月很忙活,除了上课,还和另外三个同学合伙创建了名为“山财大服务平台”的微信服务平台,专做“宅一族”生意。

在该平台上看到,其功能介绍很幽默:“这里是吃货的天堂,懒人的乐园。整合学校周边美食,一站式购齐。微信下单,送货上门,货到付款,不加收外卖费。”张洋介绍,平台上线一个多月,粉丝量就超过2700人,每天的订单量基本都在100单以上,每天营业额在350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天净赚600元到700元。“我想依托这个平台开拓其他业务,类似于电子商务,可以卖很多东西。”张洋介绍,他想以外卖为基础,开拓其他业务,并且将经营范围由一个校区扩展至整个学校,甚至整个驻济高校。

本刊点评

方便快捷,为大学生“宅”在宿舍提供了基础。但是,应该看到,这样的方便快捷已经产生了副作用。他们不愿出门,感受不到门外的风景,风花雪月不应该只存在于脑海之中,而需要亲自去感受。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在于自身真切的感受。希望毕业时,回首大学生涯,不要一片空白,那样难免会有所遗憾。

猜你喜欢

张洋校门财经大学
春天的旋律
风雨中陪考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Research on financing strategy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别让校门隔开知识与生活
忙碌的天空
一兜橘子
家外有家?一张欠条揭开“好男人”自杀真相
改善商品包装的若干思考
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