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城关系视角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4-08-07林,魏

关键词:五省西北工业化

谭 林,魏 玮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产城关系视角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谭 林,魏 玮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确立为国家战略。对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的西部五省区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实证发现: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促进作用明显,但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较差,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相对较低。据此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建议该区域发展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产业;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镇化;新结构经济学;产业发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明确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发展思路,该思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传统古丝绸之路地理区划基础上的一个经济区域,是中国通过陆路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经贸往来的核心通道之一,是“以新丝绸之路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为动力,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为手段,以实现快速增长和关联带动作用为目的的中国-中亚跨国带状经济合作区”[1]。其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明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等指导思想。基于此,在产城视角下,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的我国西北五省,如何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思路指引,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增长,已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以探讨,重点是该区域如何依托自身资源禀赋进行产业选择和配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发挥引领区域经济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方面:普拉比尔(Prabir)等[2]认为,缺乏全面的区域性连接是影响该地区增长、阻碍亚洲乃至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忠民等[3]将丝绸之路沿线的17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力资本、交通运输能力、城市化、产业集聚、区域差距、市场规模等指标,实证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对该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刘育红等[4]的实证研究也显示,经济带上交通基础实施增加了城际与区域贸易,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贾百俊等[5]将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分布归纳为散点型、串珠型和网络型,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城镇历史演变影响巨大。

对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库兹涅茨(Kuzncts)[6]通过对多国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伴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劳动力会向第二、三产业聚集,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载体,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就是城市化。钱纳里 (Chenery)[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存在相关关系,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也在增加;工业化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动因。吉尔伯特(Gilbert)等[8]建立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化率与第二、三产业发展高度正相关,但与第一产业发展负相关。罗伯特(Robert)等[9]提出产业发展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本,大量人力资本聚集在城市会产生资源和知识的外部经济,进而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同时人力资本队伍的壮大会促进城市化。潘迪(Pandey)[10]选择城市人口增长率、单位土地人口、工业化、识字率等指标实证发现,工业化与城市发展有正向关系,即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邓肯(Duncan)等[11]对城市规模与第二、三产业实证发现,金融、教育、商业等服务业发达地区的城市规模比较大,而工业、建筑业发达地区的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第三产业对城市化有更强的推动作用。弗农(Vernon)[12]指出一个国家在从一产向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提高了二、三产业生产者间信息外溢的效率,同时利于降低生产者之间货物交换或将产品销售给本地居民时的交通运输成本,进而推进城镇化。藤田昌久(Masahisa)等[13]实证发现,产业集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进而加速城镇化。村田安宁(Yasusada)[14]认为技术进步使农业生产率提高,释放的大量劳动力可以转移到城市中的工业和服务业,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詹姆斯(James)[15]考察了政治和政策因素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指出基础设施投资、价格、贸易等经济政策会影响到各产业部门组成份额,进而间接影响城市化。

国内近年来也进行了广泛研究。李文[16]发现中国城市化的滞后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错位的结果,其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17]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发现,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占比的相关性较低,而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相关性较高,中国的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安虎森等[18]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并不滞后于工业化,但存在着城市化过程中就业结构没有随着工业化而相应高度化、城市化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19]认为,城市化的积聚对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产生了正向效应,工资和住房成本上升对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产生了负向效应。陈立泰等[20]实证发现,产业结构变迁不仅直接影响城市化发展,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对城市化发展产生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具体到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相关研究甚少。龙爱华等[21]研究了河西走廊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层次低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了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粗放扩张,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地域辽阔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因其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被视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然而,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的我国西北五省受制于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脆弱的生态环境等因素,“凹陷型”的经济区域特征明显,表现为地处两头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位于中间地带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产业集聚和吸引能力相对较弱。产业较低的发展水平又进一步制约了西北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22],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一个经济体的禀赋结构随着发展阶段而不断升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有着不同的最优产业结构,同时有一种能够节省经济体运行和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与之对应。下文将在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域产业自身协调发展情况以及要素资源禀赋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

二、实证研究

(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1.变量选择。本文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率(ISRGDP)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选择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城镇化率(URB)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2.数据来源。为系统反映我国西北五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本文拟用1990-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2)》等。

3.ADF检验。由于ISRGDP和URB是时间序列,如果存在不平稳,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首先通过ADF检验,对ISRGDP和URB两个时间序列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中可见,ISRGDP和URB均存在单位根,而对其一阶差分后,D(ISRGDP)和D(URB)的单位根均不存在。进而认为,时间序列ISRGDP和URB是非平稳序列,而D(ISRGDP)和D(URB)是平稳序列。

表1 ADF检验结果

4.协整检验。协整理论认为:对于两个非平稳变量序列,如果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稳定,则称两序列协整;如果已经判断两个序列是非平稳的,且都是d阶单整序列,则可对两个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本研究中,由于检验统计量为-4.2634,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时的临界值-3.8086,故可认为估计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进而得出序列ISRGDP和URB存在协整关系。

表2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二)协调发展及优化水平

1.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性。表3所示为2012年我国按区划的城镇化/工业化率对比。从全国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工业化,表现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仅为1.06,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合理范围。从区域上看,东、中、西和西北的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北五省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仅为89.6,说明西北五省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程度愈发明显。人均GDP与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人均GDP越高,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协调性越好。

表3 2012年我国按区划的城镇化/工业化率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得到。

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本文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来反映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情况。该指标绝对值越小,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相对协调,反之说明就业人口转移与经济发展、结构升级不同步、不协调程度越明显。表4为2012年我国按区划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可见不同区域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相对均衡,而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差异明显,表现为西北五省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大,东部十省最小。从第二产业劳动力与产业结构协调关系上看,东部省份最协调,下来依次是中部、东北、西部省份,而西北五省不协调的程度尤为明显。

3.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指标(STR指标),对全国、东部、西部和西北地区2006-2012年面板数据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反映产业结构升级情况的西北五省STR指标不仅始终低于东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在金融危机后,全国、西部和西北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西北五省下降最为明显;而东部地区却借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也说明,西北五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对脆弱,产业发展更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表4 2012年我国按区划的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得到。

图1 2006-2012年按区划的STR指标变化情况

(三)资源禀赋

前文的实证发现,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我国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对城镇化促进作用明显,但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差,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也较差,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相对较低。为促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并以此带动城镇化发展,必须正确选择目标产业。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明确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下文就西北地区的资源禀赋情况进行分析:

1.土地要素。据笔者统计,西北五省综合、商服、住宅和工业地价均远低于全国和东部水平,甚至低于西部均值(见表5)。2013年西北五省上述四个地价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5%、50.3%、45.1%和86.7%。

表5 2013年按区划的不同类型土地价格对比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的数据计算得到。

2.劳动力成本。通过三次产业内不同行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比率指标对比(见表6)可见,西北五省在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他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劳动力成本优势尤为明显,反映了西北五省在高端服务业领域优秀人才的缺乏。

表6 西北五省与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对比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得到。

3.资本要素。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13)》相关数据整理,如图2所示,西北五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仅占全国的5.5%和5.3%;反映直接市场融资情况的股票总市值指标,西北五省仅占全国比重的4.5%;保费收入和保费支出指标,西北五省仅分别占全国的5.5%和5.6%,均远低于东、中部地区;从反映人均情况的保险密度指标看,西北五省仅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72.4%。可见,西北五省在资本要素方面与全国其他区域差距明显,其中在股票市场融资等方面的差距尤为凸显,反映了西北五省融资效率较低的现状。

图2 2012年全国按区划的资本要素情况对比

4.技术要素。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开发新产品经费、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等指标对比(见图3)可以发现:在投入方面,西北五省R&D经费和开发新产品经费分别仅占全国的2.8%和2.7%;产出方面,西北五省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仅分别占全国的1.7%和2.3%,技术要素整体呈现出“投入少、产出效率低、占比小”的特点。

图3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要素投入产出情况对比

5.自然资源。西北五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图4所示,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和水资源总量分别占全国的34.8%、39.9%、14.9%和8.4%。从人均水资源看,2012年末西北五省的平均值为4 398.2立方米/人,为全国平均水平2 186.1立方米/人的2.01倍。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西北五省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图4 2012年末全国主要自然资源储量地区分布情况对比

6.基础设施。如表7所示,若仅从总量看,西北五省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在全国占比接近15%,但若从单位面积基础设施的覆盖情况看,西北五省仅为0.01%。西北五省与东、中部地区较大的基础设施差距是其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促进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也使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面临巨大外部性问题。

表7 2012年末我国不同区划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计算得到。

三、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依托当地现有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清晰定位目标产业,加大城镇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一)发展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经济带沿线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西北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资本投入、技术等方面后发优势明显。西北五省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强“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以此促进区域内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大力发展页岩气、页岩油等新兴能源的同时,加大煤炭煤化工产业向产业链下游的延伸力度,加快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高附加值项目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在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通过向电网、管网等运输方式的转变有效缓解当前通过油罐、LNG等运输方式对铁路、公路等陆路基础设施的依赖。

在上述相同优势的基础上,西北五省还应进一步挖掘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结合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明确目标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以陕西为例,与西北其他省份相比,在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等方面优势明显,可重点考虑发展航空航天、云计算、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而新疆可依托在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方面的资源禀赋优势,努力发展能与周边中亚国家形成耦合的产业,如棉纺织、农副产品和特色林果业、石油、煤炭等资源的深加工,通过引进国内外拥有先进技术和较强资本实力的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经济增加值。

(二)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目标,依托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西北五省虽然在自然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但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期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其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具体而言,西北地区可依托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群,在重点园区内发展循环产业,通过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大程度的降低产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西北各省应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一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对国内外技术密集型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因地制宜的培育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解决这些先驱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外部成本。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技术创新。应综合运用工商登记、财政扶持、金融杠杆等手段,建立技术保护体系,激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力。三是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因其灵活的激励机制、显著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西北五省可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努力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外部性问题。四是发展一批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配套的智慧城市。在目前国家公布的两批193家国家智能城市中,西北五省仅占19席,不到全国的10%。后期应结合自身目标,将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智慧城市有机结合。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奠定“硬件”基础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的我国西北地区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城镇化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政策优势,加强产业示范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的投入。一是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争取国家差异化和倾斜性的财税扶持政策,在资源税、营改增等试点基础上,力争房地产税、环境税等税制改革在当地试点,从税收制度设计源头上实现突破,同时进一步争取国家在边疆、贫困地区财政收入的转移支付。二是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发行地方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同时夯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综合实力,通过完善治理结构、注入可持续的经营性资产等,提升发行城投债、获得银行贷款等融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科学定价,进一步提高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出让金使用结构,优先保障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引入大企业、大集团,在带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政府让渡部分特许经营权,使其通过BOT、BOOT等模式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中。此外,还可探索共同出资设立城市开发基金等模式,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

[1] 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9(5):3-6.

[2] PRABIR D,BISWA N B. 重修丝绸之路:迈向亚洲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9(3):37-56.

[3] 李忠民,刘育红,张强.“新丝绸之路”交通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1(1):77-80.

[4] 刘育红,王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3-48.

[5] 贾百俊,李建伟,王旭红.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2(2):103-106.

[6] KUZNCTS S.Modem Economic Growth: Rate[J]. Structure and spread,1966,24:74.

[7] 钱纳里·霍利斯,赛尔昆·莫尔赛斯.发展的模型:1950-1970[M].李小青, 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115.

[8] GILBERT A,GUGLER J.Cities, poverty and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216.

[9] ROBERT E,LUCAS J.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10] PANDEY S M.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Urbaniza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The Case of Indi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7,25:265-278.

[11] DUNCAN B, VERNON H. Urban Growth[R].NBER,1997,6008:7-13.

[12] VERNON H.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 on Economic Growth[R].NBER,2000,7503:54.

[13] MASAHISA F, DAPENG H.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3-37.

[14] YASUSADA M.Rural-urban interdepende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68:1-34.

[15] JAMES C D,VERNON H.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53:98-125.

[16] 李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4):64-76.

[17]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4 -56.

[18] 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1):48-54.

[1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4-21.

[20] 陈立泰,刘艺.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8):61-66.

[21] 龙爱华,徐中民,程国栋.河西走廊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7):98-101.

[2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0):1-32.

(责任编辑:张丛)

IndustryDevelopmentoftheSilkRoad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izationandIndustry

TAN Lin, WEI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The New Silk Road as a national strategy has been clear and definite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paper study on the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located in the New Silk Road by empirical test, findings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in the Northwest, but the urbanization lags behind industrialization, poor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low level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New structure economics, these areas should be develop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y; take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ies as the goal, develop the circular economy; broaden the financing channel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The Silk Road; the urbanization; New structure economic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2013-12-16

谭林(1985- ),男,陕西宝鸡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魏玮(1966- ),男,陕西丹凤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F269.23

A

1008-245X(2014)05-0058-07

猜你喜欢

五省西北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座西北小城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北五省旅游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西北望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广州军区五省(区)军事志工作研讨会在海口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