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影响分析
2014-08-07赵静
赵 静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 杭州 310025)
5‰人口抽样调查显示,2013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为549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64.1万人,占总人口的10.26%,比2012年增加25.2万人,占比提高0.42个百分点。2013年,老年人口比重提高幅度基本相当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的增幅,数据表明,浙江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一、浙江人口年龄结构现状
人口年龄结构也可以称为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按照年龄标志所反映的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的人口总体的内部结构及其比例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2010年以来,浙江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3年,浙江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多了55.4万人,占比上升0.92个百分点,0~14岁少儿比重基本与2010年持平,老少比由2010年的70.70%上升至2013年的77.55%,上升6.8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指标已经全面大幅度超越国际划分标准①:2013年,少儿比重还不到国际标准30%的一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比国际标准的7%高出3.26个百分点;老少比是国际标准30%的2.5倍。
二、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人口现象,而是和生育水平、医疗卫生、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等密切相关。
1.预期寿命不断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浙江人口预期寿命为77.73岁,比2005年增加1.91岁,比2000年增加3.02岁,基本达到中高等发达经济体水平,与韩国和台湾地区接近。2013年,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比2010年增加55.9万人,增长11.00%。
表1 2000-2013年部分年份浙江人口系数单位:%
2.生育水平持续走低。随着城乡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并经过多年努力,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从1997年开始,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大幅减缓,自然增长率已连续17年基本低于5‰,总和生育率由2000年的1.04降至2010年的1.01②,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持续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导致少儿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浙江省0~14岁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21%,仅相当于2000年的七成,还不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29.30%)的一半。浙江省少儿人口不仅比重持续下降,人数也呈现同步减少的态势。2000年,少儿人口比1990年减少120.16万人,2010年比2000年进一步减少126.20万人,少儿人口不但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了下降人数扩大的趋势。2013年,0~14岁少儿组人口为727.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23%,比2005年减少61.7万人,占比下降2.58个百分点。“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未来几年的出生率可能小幅上扬,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发展方式不会发生转变,少儿人口的持续减少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图1 浙江人口出生率曲线图
3.省外流入人口逐步回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万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1.71%,高居全国各省份的首位。省外流入人口一般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其中50岁以下的占到95.5%,占比高出2010年常住人口22.0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28.9岁,比浙江省常住人口小7.7岁,以农民工为主的省外人口仍处于“年轻时进城、中年后返乡”的流动特点。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省外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入,使得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幅度为23.33%,明显快于全部常住人口16.37%的增幅,进而推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仍能够持续提高,达到77.45%,比2000年上升4.43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浙江老龄化进程。2010年,浙江省老年抚养系数(老年人口为65岁及以上)为12.05%,与2000年相比,虽然老年人口的人数和比重均有所增加,但老年抚养系数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0.17个百分点。2000-2010年,浙江老龄化进程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中排在中位,低于全国、江苏、山东和广东(详见表2)。
表2 2000年、2010年全国及部分省份65+人口比重单位:%
2010年以来,浙江省积极推行“四换三名”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不遗余力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企业用工需求逐步减少,以外来人口为主的普通技能岗位减少更为明显。再加上中西部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纷纷离开浙江,返回家乡就业,从而使得浙江省外来人口总量逐步呈现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加快了浙江人口老龄化进程。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均寿命进一步提高和低生育水平的持续,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浙江人口老龄化快速提高的阶段。同时,浙江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伴随,这是一种在经济社会尚不发达阶段的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与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尤其是养老保障制度相对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劳动人口总量出现“滞涨”迹象,劳动力供给环境将由松到紧逐步转向。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退出劳动年龄人口的人数不断增加,浙江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拐点,劳动人口总量滞涨回落的态势已经出现。2011年,全省15~64岁的人口为4221.3万人,占总人口的77.27%,比2010年下降0.18个百分点。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这是自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以来,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出现下降。2013年末,全省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4207万人,比2011年又减少14.3万人。这对依靠大量外来劳动力“支撑”的浙江来说,是人口结构的重大转折。随着浙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流入速度或将进一步趋缓,甚至会出现大量外来劳动力回流现象。浙江省的劳动力资源下降速度增快,将推动劳动力供给由松向紧的转变。
二是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长期发展看,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高耗能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已经到了临界点,加快转型升级才是应对老龄化影响的根本途径。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限制淘汰落后产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也要加快发展新兴高端服务业。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对于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要在金融、税收、能源等方面积极扶持,对于高耗能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企业鼓励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使传统产业加快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摆脱出来,实现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向质量依赖的转变。
三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迅速弱化,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任重道远。2013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65岁及以上老人户中,老年人单独生活的户(俗称“空巢老人”)占比为48.31% ,比2010年“空巢老人”比重44.40%提高近4个百分点,而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这个比例仅为35.12%。这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近年来老年空巢家庭逐步增多,依赖于子女养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受到冲击,老年人口养老将更多地转向依靠社会和政府,从而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不断增大,老年人在生活中对各种服务的需求和依赖程度都会提高,应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此同时,按照“低标准、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深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设惠及全体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养老、医疗和照护等所需的基本保障支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