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角度
2014-08-07鲁佳
鲁佳
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我在一个美国小城,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度过了一段并不太短的时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触了很多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并感受到了其中的意义和快乐。在又回到中国以后,我突然发现,我不再象以前那么抗拒北京。我已经可以用一种全新和独特的视觉,来欣赏和感受这座曾经让我觉得非常陌生的城市、这里的生活和这里的人。就象我在美国留学时,欣赏和感受美国城市和美国生活那样。
读书一直是我的最大爱好。在出国之前,虽然我也读过不少书,也自诩已经是能够接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了。但出国以后再次回国,我发现我对很多问题理解的角度比以前变得更加宽广。
比如现在拿起一本马克吐温的小说,由于已经有了在美国生活过的经历,即使我也没去过他在小说中描述的那座城市,但我现在读起来却会觉得非常熟悉,能够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去想象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故事。
比如现在听到一首美国的乡村歌曲,我可以从中听出一段生动的美国生活剧情并心领神会,产生共鸣。对,就是共鸣这个词。就象两把琴的音如果一样,当拨动其中一把琴的琴弦时,另一把琴也会发出声响。我有时会一边听着一首美国的民谣,一边嘴角上扬,因为我知道我这种快乐的独特和产生的根源。如果我不曾出国,虽然也听歌,虽然也快乐,但那种快乐,绝对不是这种快乐。
比如现在看一部欧美电影,尤其是以欧美的小镇生活为背景的电影,那里面的很多场景和背景都会让我觉得非常熟悉,身临其境。从而能更深入地欣赏和品味这部电影,更容易全身心融入这部电影,忘了自己。
有了留学经历以后,我对西方文化的欣赏和理解得到提升,这是很容易想象的。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在经过了异国经历的洗礼后,我现在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也有了升华。虽然我手中的唐诗宋词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唐诗宋词,论语孟子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论语孟子,但我现在重读这些中国传统经典的时候,我发现我进入到了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状态,有了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和感受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想,已经有了从“外部”、“局外人”的角度,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来研究西方作品的经历,所以我在回国以后,在读中国的唐诗宋词,孔子孟子时,我也下意识地跳出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再次运用了这个类似于“他者”的角度来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就如同我在美国读圣经时那样。用这种“他者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我读出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感受,也得到了新的收获。留美让我更加深入地走进了中国文化的世界。
出国留学让我生活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我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开阔,才能更好地与这种文化共处。因此,跟以前的自己比,我必须更平和地去接受跟自己的认知相异或相反的人和事,尤其是各种不同的言论、思维、现象和生活方式。
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我在一个美国小城,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度过了一段并不太短的时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触了很多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并感受到了其中的意义和快乐。在又回到中国以后,我突然发现,我不再象以前那么抗拒北京。我已经可以用一种全新和独特的视觉,来欣赏和感受这座曾经让我觉得非常陌生的城市、这里的生活和这里的人。就象我在美国留学时,欣赏和感受美国城市和美国生活那样。
读书一直是我的最大爱好。在出国之前,虽然我也读过不少书,也自诩已经是能够接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了。但出国以后再次回国,我发现我对很多问题理解的角度比以前变得更加宽广。
比如现在拿起一本马克吐温的小说,由于已经有了在美国生活过的经历,即使我也没去过他在小说中描述的那座城市,但我现在读起来却会觉得非常熟悉,能够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去想象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故事。
比如现在听到一首美国的乡村歌曲,我可以从中听出一段生动的美国生活剧情并心领神会,产生共鸣。对,就是共鸣这个词。就象两把琴的音如果一样,当拨动其中一把琴的琴弦时,另一把琴也会发出声响。我有时会一边听着一首美国的民谣,一边嘴角上扬,因为我知道我这种快乐的独特和产生的根源。如果我不曾出国,虽然也听歌,虽然也快乐,但那种快乐,绝对不是这种快乐。
比如现在看一部欧美电影,尤其是以欧美的小镇生活为背景的电影,那里面的很多场景和背景都会让我觉得非常熟悉,身临其境。从而能更深入地欣赏和品味这部电影,更容易全身心融入这部电影,忘了自己。
有了留学经历以后,我对西方文化的欣赏和理解得到提升,这是很容易想象的。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在经过了异国经历的洗礼后,我现在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也有了升华。虽然我手中的唐诗宋词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唐诗宋词,论语孟子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论语孟子,但我现在重读这些中国传统经典的时候,我发现我进入到了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状态,有了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和感受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想,已经有了从“外部”、“局外人”的角度,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来研究西方作品的经历,所以我在回国以后,在读中国的唐诗宋词,孔子孟子时,我也下意识地跳出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再次运用了这个类似于“他者”的角度来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就如同我在美国读圣经时那样。用这种“他者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我读出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感受,也得到了新的收获。留美让我更加深入地走进了中国文化的世界。
出国留学让我生活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我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开阔,才能更好地与这种文化共处。因此,跟以前的自己比,我必须更平和地去接受跟自己的认知相异或相反的人和事,尤其是各种不同的言论、思维、现象和生活方式。
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我在一个美国小城,以一个全新的身份度过了一段并不太短的时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触了很多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并感受到了其中的意义和快乐。在又回到中国以后,我突然发现,我不再象以前那么抗拒北京。我已经可以用一种全新和独特的视觉,来欣赏和感受这座曾经让我觉得非常陌生的城市、这里的生活和这里的人。就象我在美国留学时,欣赏和感受美国城市和美国生活那样。
读书一直是我的最大爱好。在出国之前,虽然我也读过不少书,也自诩已经是能够接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了。但出国以后再次回国,我发现我对很多问题理解的角度比以前变得更加宽广。
比如现在拿起一本马克吐温的小说,由于已经有了在美国生活过的经历,即使我也没去过他在小说中描述的那座城市,但我现在读起来却会觉得非常熟悉,能够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去想象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故事。
比如现在听到一首美国的乡村歌曲,我可以从中听出一段生动的美国生活剧情并心领神会,产生共鸣。对,就是共鸣这个词。就象两把琴的音如果一样,当拨动其中一把琴的琴弦时,另一把琴也会发出声响。我有时会一边听着一首美国的民谣,一边嘴角上扬,因为我知道我这种快乐的独特和产生的根源。如果我不曾出国,虽然也听歌,虽然也快乐,但那种快乐,绝对不是这种快乐。
比如现在看一部欧美电影,尤其是以欧美的小镇生活为背景的电影,那里面的很多场景和背景都会让我觉得非常熟悉,身临其境。从而能更深入地欣赏和品味这部电影,更容易全身心融入这部电影,忘了自己。
有了留学经历以后,我对西方文化的欣赏和理解得到提升,这是很容易想象的。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在经过了异国经历的洗礼后,我现在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能力,也有了升华。虽然我手中的唐诗宋词还是跟以前一样的唐诗宋词,论语孟子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论语孟子,但我现在重读这些中国传统经典的时候,我发现我进入到了一个跟以前不一样的状态,有了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和感受我们自己的文化。
我想,已经有了从“外部”、“局外人”的角度,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来研究西方作品的经历,所以我在回国以后,在读中国的唐诗宋词,孔子孟子时,我也下意识地跳出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再次运用了这个类似于“他者”的角度来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就如同我在美国读圣经时那样。用这种“他者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我读出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的感受,也得到了新的收获。留美让我更加深入地走进了中国文化的世界。
出国留学让我生活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我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开阔,才能更好地与这种文化共处。因此,跟以前的自己比,我必须更平和地去接受跟自己的认知相异或相反的人和事,尤其是各种不同的言论、思维、现象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