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样本类选文的编撰策略评价
2014-08-07宋亚琼
【摘要】语文教材的选文,大致可以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本文讨论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样本类选文的编撰策略,共两部分:一是样本类选文的功能发挥方式及编撰策略;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样本类选文的功能发挥方式及编撰策略评价。
【关键词】样本;编撰策略;人教版
我国的教材历来以文选型为正宗,因此多数时候对教材的分析最终都落实到对选文系统的分析上。语文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功能类型。
样本选文的功能主要是在供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读写方法。本文要讨论的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样本类选文的编撰策略。
一、样本类选文的功能发挥方式及编撰策略
此类选文的课程内容要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生发、学习而获得,教师的指导也必然地要建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阅读与写作能力,需要有一定的凭借,“样本”正是这个凭借。随着学习的推移,学生技能的增加,理解障碍相应减少,新知识点也越来越少,最后达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人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但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在与文本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不能预知的。因此,样本类选文的课程内容是很难提前确定的。
但是学生语文技能的形成又需要以样本为凭借,有些“潜伏”在样本里的知识如果在学习中没有及时发现,可能学生以后都不会再接触到,因此教材编订必须以相对确定的课程内容为前提。这就成为了样本类教材编撰的最大困难——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与教材相对确定性的矛盾。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样本类选文的编撰策略评价
将教材所展示的课程内容设计为提示式,这种方式大致相当于以问题方式提示的“阅读思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采用的就是这种编撰策略,体现形式为文后的“研讨与练习”。由于样本类选文的特点,编撰教材时,课程目标、内容应以“研讨与练习”为依托,而不应取决于教师的随意发挥。因此评价这版教材样本的编撰策略要看“研讨与练习”是否有利于发挥样本类选文的功能:①事先预估学生可能或应该遇到问题的地方,为教师提供参考思路;②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把握文本,习得知识;③不同阶段的设计应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生。
以此标准来看,人教版初中语文样本类选文的编撰还需要继续改进。
(一)从数量来看,“研讨与练习”设置的问题过少
每篇选文后“研讨与练习”的题目一般不超过四个,还有如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后,竟只有两道题,而第二题只涉及到后两篇寓言。如此数量,几乎将课程内容的设定、选择全交由教师的自主发挥,实在欠妥,更谈不上预估学生可能或应该提出的问题,为教师在真正接触到学生阅读生成反应前提供准备思路。同时,数量增多并不意味着学生与教师的负担加重。首先,问题不一定都以任务的形式出现,更多的类似于阅读思路提示,阅读障碍帮助;再者,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要采用,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选择阅读过程中需要的问题,而不必面面俱到。
(二)问题设置随意,缺少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本的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郭沫若诗二首》,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如下:
一: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里的想象世界。
二: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任选两题)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三:观察夜空里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它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
对于刚接触诗歌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读到《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第一反应可能是觉得比较普通,不知道诗歌的妙处在哪,欣赏起来有难度。这才是教材编撰最应该解决的。那么,教材编撰者肯定注意到了短短的诗歌中出现的四次“定”(定然),对想象中的事物报以如此肯定的态度,这才是诗歌中那种对生活信心坚定的感染力所在,才是语言魅力的蕴含所在。可是很遗憾,编撰者都在关注“想象”了。我们看到的只是几乎不来源于原文,漫无目的的“想象力”与拓展的“天文知识”。
(三)“研讨与练习”缺少阶段性设计,对学生不同阶段学习情况的观照不够
样本类选文的功能发挥方式决定着由其引发的新知识随着学生技能提升而逐渐减少,最终几乎没有新知识出现。学生具备可以顺利的阅读、理解、欣赏不同的作品的能力。那么教材样本类编撰理应以此为指导。通俗来讲,七年级学习的知识与九年级应有区别,而高年级学习时也要依赖低年级掌握的经验,因此“研讨与练习”的设计不是各单元、各学年独立而为,它们应该是一个前后血脉相连,承接有序的整体。这一点我们看一下人教版的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三: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一:熟读课文。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两篇选文都是著名的外国小说。对比一下这两个设计,意图跟知识点几乎一模一样,都是通过注意小说叙述人称的变化,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主题。先不论两个题目设计水平如何,单论七年级与九年级的思考问题几乎没有变化,就很难看出编撰者在做“研讨与练习”时观照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让学生学习,不单是为了让他们读懂这两篇文章,最终我们要达到的是让他们会阅读小说这种文体,会欣这一类作品。“研讨与练习”在这一点上至少缺少自觉。
尽管有以上的种种不足,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让我们眼前一亮的“研讨与练习”设计,还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课后第三题:
三: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此题设计很巧妙的帮助学生去思考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有人认为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而有人觉得删去似有不妥“首先我们注意到,开头、结尾里的若瑟夫·达夫朗司不同于小说主体里的‘我,那个小若瑟夫已经长大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成年视角。而看的对象,已经不是一个于勒叔叔,而是和于勒叔叔有类似境遇的许多乞讨的‘白胡子穷老头。有意思的是,成年若瑟夫依然是用童年若瑟夫的爱的观念、眼光、心态去对待穷人,而且显然由对于勒叔叔一人之爱扩大到所有的穷人,也就是由亲情之爱,扩展、上升到了对所有不幸者的爱,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之爱。”不同意见的碰撞中生发自己的思考,叙述角度的学习在真实情境中也变得简单很多。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样本类选文的编撰策略虽偶有亮点,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有改进的必要。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1
[2]王荣生,倪文锦. 论语文教材中的“定篇”类型选文[J]. 全球教育展望,2002, 1.
[3]王荣生.语文教材中的“例文”及其编撰策略[J]. 阴山学刊,2003, 9.
[4]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开明出版社,1998.第四章第五节
[5]王荣生.语文教材中的“样本”类型与编撰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2, 7: 012.
[6]钱理群.《我的叔叔于勒》略说[J].语文建设,2008,7
作者简介:
宋亚琼,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