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与浙江历史使命的思考

2014-08-07帅燮琅

观察与思考 2014年1期
关键词:浙江特色制度

□ 帅燮琅

深化改革正当时,三十五载又出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浙江在全面深化改革伟大实践中,应该立足浙江、着眼全国,肩负起发展浙江、服务全国的双重历史使命,以优异成绩通过“改革大考”。概而言之,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一是为浙江开新局,一是为全国探新路。

一、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为浙江开新局

为浙江开新局:就是站在浙江看浙江,浙江改革需要重新出发、勇闯新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全面实践,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开创浙江发展新局面。

浙江以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改革开放35年来,浙江抓住历史性机遇,坚持市场改革取向,率先鼓励千百万农民闯市场,率先放手发展个私经济,率先推行产权制度改革,赢得了体制机制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阶段的变化,我省原有优势逐步弱化,新的优势尚未确立,改革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抓关键,关键在改革。深化改革、再创优势,这一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全省人民面前。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以只争朝夕的姿态重新出发,以无所畏惧的气势勇闯新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全面实践,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加快建设现代化浙江注入强大动力。再创新优势,关键是做好两篇文章——原优势的凤凰涅槃和新优势的破壳而出。

(一)原优势需要凤凰涅槃。县域经济、专业市场、民营经济、块状经济等,都是我省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先发优势,在特定历史阶段为浙江改革发展赢得了先机。但过去领先不等于现在领先,现在领先不等于永远领先。在新的历史阶段,这些原有优势需要根据环境条件变化,在传承中扬弃,在浴火中重生,突破“路径依赖”,重塑“优势落差”,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我省过多依赖低层次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过多依赖传统市场及营销方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一是推动县域经济转型提升。在充分释放县域经济活力的同时,正确把握区域竞争发展态势、城市经济发展趋势,切实把全省作为一个全局来谋划,合理划分省、市、县三级政府权限,适时推进区域规划调整,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实现生产力合理分工布局,有效解决以县级行政区划为依托的局限,更好发挥都市圈和中心城市在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等方面优势,为提升浙江在长三角和全国的竞争力奠定基础。二是推动传统市场转型提升。在提升发展传统市场的同时,正确把握互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和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大势,牢牢抓住传统市场、网络市场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市场之长和电子商务领跑优势,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市场互动发展,推进浙江产品网上销售,再造浙江市场新优势。三是推动民营经济转型提升。在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体制活的优势基础上,正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势,建立健全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突破口的转型倒逼机制,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民营经济走出低成本扩张的路径依赖,推动浙江从“打工乐土”到“创新天堂”的转变。四是推动块状经济转型提升。正确认识块状经济在浙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功绩和时代局限,切实加大在技术进步、质量品牌、要素保障、资源整合、现代物流、平台建设、信息指导、产业链分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形成功能完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创建一批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加快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层次低、组织结构散、创新能力弱等突出问题。

(二)新优势亟待破壳而出。浙江正处在人均GDP1万美元迈向2万美元的关键阶段。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面对区域竞争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面对全省5400万人民的殷切期盼,浙江改革需要用更宽的国际视野,在更广的发展领域,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加力推进、奋力前行,切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积极打造引领时代、面向未来的新优势,为加快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引擎。

一是打造政府服务新优势。浙江缺要素、缺资源、缺政策,关键靠发展环境、靠政府服务。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真正做到能不批的就不批;制定详细服务规范和标准,真正做到能简便的就简便;建立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切断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链。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最大限度解决职责交叉和分散问题,有效提升政府效能。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厘清权责边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着力解决好错位、越位、缺位问题。

二是打造开放高地新优势。准确把握我省开放型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驱动力、世界经贸格局、国际产业竞合态势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找准突破口,把握主动权,打造开放新优势。要牢牢抓住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实现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自由港区的“三级跳”,坚持先行先试、扩大开发开放,积极打造我省和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深化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打造统筹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战略高地。同时,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推动“浙商回归”投资创业与“跳出浙江”拓展空间良性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三是打造城乡一体新优势。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进新型城市化,是释放最大红利、挖掘最大潜力的关键领域,是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务必率先启动、抓紧抓实。要围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两个重点,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加快形成与户籍相分离、责权利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体制机制。要构建都市区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完善中心城市提升发展机制,完善中小城市培育发展机制,深化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健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人口和生产力合理布局,使城市更像城市,让农村更像农村。

四是打造文化实力新优势。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也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凝聚力。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要加快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浙江精神,积极践行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养志气、去骄气,养朝气、去暮气,养静气、去躁气,养勤气、去奢气,大力倡导创业、创新、创优,大力倡导敢闯、敢试、敢冒,大力倡导实干、实业、实效,大力倡导最真、最善、最美,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是打造社会治理新优势。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变,进步千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一个新飞跃。要围绕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广“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技术支撑、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要围绕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立直接登记和备案登记相结合的新型登记模式,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要围绕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完善矛盾调处化解机制,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积极打造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健全为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是打造生态文明新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浙江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财富。要围绕健全“源头严防”的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加快实施主休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要围绕健全“过程严管”的制度体系,严格实行各种资源税费制度,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车船税征收机制,加快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权交易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要围绕健全“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施跨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和奖惩制度。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加快建设美丽浙江,积极打造5400万浙江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推动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

二、时代前锋,重任在肩,为全国探新路

为全国探新路:就是放眼全国看浙江,浙江改革需要服务大局、率先探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实践的鲜活经验,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是改革的方法论。摸石头,就是摸规律;摸规律,就是浙江责任。浙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浙江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浙江改革必须立足浙江、着眼全国,坚持敢闯敢冒,加快先行先试,服从和服务国家战略,当好改革“马前卒”、开路“急先锋”,尽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贡献,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贡献,为我国赢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归根结底,就是要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

(一)坚定道路自信、增强道路自觉,为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贡献。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正确方向至关重要。这个方向,就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把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保持定力,就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能有丝毫动摇。守住底线,就是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条底线。特别是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保持这种定力,守住这条底线,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同时,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我们要切实增强道路自觉,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要立足全局,坚持从全局出发谋划和思考浙江改革事业,以浙江之局部服务于全国之大局,以浙江基层之探索服务于全国顶层之设计;要立志攻坚,坚信没有比人高的山、没有比脚长的路,坚持从难处入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好攻城拔寨的急先锋;要立马行动,不畏葸不前、不瞻前顾后,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稳扎稳打、稳中有为。“惟其艰难,才更需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浙江改革应该有坚持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雄心壮志!

(二)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觉,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坚定理论自信。同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必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发展。我们必须增强理论自觉。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善于不断总结新鲜经验,深入研究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新鲜营养。比如:要深入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深入研究深入研究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研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改革方向,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深入研究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推动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深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牵引和带动作用,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深入研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健康发展;深入研究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入研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实现形式和路径选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入研究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改革力量,形成改革共识;等等。要通过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不断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浙江元素。

(三)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制度自觉,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贡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奋斗、创造、积累的,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充满生命力的制度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同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我们既要坚定制度自信,又要增强制度自觉,在实践基础上推进制度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更加行之有效提供有益探索。浙江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建设的制度体系,着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制度治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就是要建立各个领域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协调机制,使之互相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顺畅;就是要将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执行不力、落实不力问题,着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

回望过去,浙江不辱使命;面向未来,浙江重任在肩。浙江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先行先试,敢闯敢冒,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和成效,不辜负中央的重托,不辜负人民的期待,不辜负历史的使命!

猜你喜欢

浙江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