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期寄语

2014-08-07本刊编辑部

古代文明 2014年3期
关键词:罗马身份

本期寄语

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登了德国学者雷纳特•米勒-沃勒曼的文章《古代埃及国家与离心化危机管理》。此文指出,埃及古王国的崩溃导致大饥馑发生,地方统治者通过新的人工灌溉方法来解决灾荒问题。因而,古代埃及国家并不是如东方专制主义说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人工灌溉工程的发明而兴起的。晏绍祥的《波斯帝国的“专制”与“集权”》考察波斯帝国统治方式,认为波斯王确有专制权力,但其王权行使较多取决于国王个人能力,缺乏统一的官僚系统支持,总督决策少受国王干涉,地方层面则大体自治。这种结构是波斯帝国长期维持的基本原因。尚德君、宫秀华合作的《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宗教崇拜罗马化刍议》一文,考察宗教崇拜方式的罗马化对于古罗马共和时代中期到帝国时代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快速发展的关联,指出,罗马多神教与当地宗教的融合、罗马皇帝崇拜的兴起与发展、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构成西班牙行省宗教崇拜方式罗马化的三个突出特点。

“中国先秦史”栏刊登的王进锋《殷商时期的小臣》考察了有关殷商时期历史的文献中提到的“小臣”的含义,认为“小臣”是商朝官员系统中的后备人员。商朝从小臣中选拔人员充当内服方面重要官员,也将内服小臣派回他们所来自的国族担任军事首领,这是商朝控制方国的手段之一。此类人在身份显赫后仍然用“小臣”称名,因而出现文献记载中纷繁的称谓。程浩《清华简〈说命〉研究三题》一文认为,清华简《说命》三篇记载了武丁得傅说的过程及对他的训诫;传世文献中缺失的《说命》篇佚文,多可在简本中找到对应之处;而《学记》、《文王世子》等篇有清华简本没有的内容,可能系版本不同所致。

“帝帝制中国”栏中刊登的冯闻文《秦汉时期残障人口统计制度初探》一文,在厘清秦汉傅籍制度中“罷癃”身份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残障人口统计制度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勾勒,认为秦汉时期对残障人口的统计制度包括身份类型标识、统计程序、法律禁条、文本载体等内容。该栏董涛的《先秦两汉人的“方外”意识》在分析“方”字本意基础上指出,“方内”和“方外”是时人世界认知中两个截然不同的所在,“方外”有为鬼神居住之地的含义,当时的鬼方、昆夷、猃狁、獯鬻、匈奴等称谓都含有时人“方外”意识的内涵。陈玉芳《明政府对入华西洋教士的态度与政策》运用欧洲和中国历史文献梳理明朝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心态与做法,认为当时是广东地方政府首先允许西洋教士入华,并对其施行一定的管理和控制,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待传教士的主流态度是包容的,但以不违背他们所考虑的国家利益为前提。张朔人《明清时代南海疍民的分层流动与社会身份重构》考察明清时代海南地区疍民社会身份变化,指出,海南北部疍民多采取武力方式争取改变身份,结果疍民身份日益固定化;海南南部疍民多以诉讼方式争取身份变化,结果向“编户齐民”方向发展。李俊丽《清代旗丁对漕粮的盗卖与掺杂》梳理了清代漕运旗丁运送漕粮途中盗卖漕粮的原因、地点、方式。

“东亚历史文化”栏刊出了易红的《明代琉球王国与东亚国家的交往及其生存空间》。该文指出,琉球王国在15世纪至17世纪初明朝支配的东亚世界里,始终以睦邻友好甚至谦卑姿态与明朝、朝鲜、日本往来,保持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琉球国家利益与明朝兴衰相连,故在明朝势力衰退之时,遭受日本萨摩藩岛津氏的入侵。

“中国传统学术”栏刊出了杨朝明、王纪东合作的《“中道”观念与中国史学传统》。该文指出,中国早期史学务求真实且运用褒扬和贬抑等书法评判历史的传统是受“中道”观念的影响,二者结合,对后世影响很大。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罗马身份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阳光房
罗马鞋 无法抗拒的夏日战靴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