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思维品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2014-08-07张淳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段落语篇思维能力

为思维而教

——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英语教学策略

主持人语

人类对思维奥秘探索的大量成果直接导致一门新的科学的诞生,在中国叫“思维科学”,在美国叫“认知科学”,教育学则围绕“我们怎样思维”这一主题,提出“怎样发展人的思维”这一问题。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出了“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等目标。那么,我们的英语教学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呢?我们认为:

首要任务是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英语教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千方百计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成为英语教师的自觉行为。

同时,教师要学习和研究英语教学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肤浅的,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学习有关思维的基本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将会更加科学和有效。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实践、反思和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修改、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

本专题将探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英语教学策略,以引起广大英语教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话题的关注。

培养思维品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张淳

【摘 要】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知识”和“认知”两个维度,探讨了阅读的思维过程,并结合教学实际,从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就本质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其内核是思维。所以,语言教学,应该不只教授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来交流思想,用语言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假设、预测、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应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可以说,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本文基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知识”和“认知”两个维度,将探讨阅读时的思维过程,并结合教学实际,从英语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阐述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概述

1956年,本杰明·布鲁姆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其中认知目标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级。这种分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评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知识分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心理学家梅耶、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等对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修订,于2001年发表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版》(Anderson,L.W.&Krathwohl,D.R.,2001)。修订版将“知识”的维度进一步分成四个方面,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将认知过程调整为六个阶段,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如下表。

Terminology changes(Mary,2005)

修订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将学生的认知行为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层级排列,并对每一个层级提供了一些关键的“提示词”,来进一步阐述该层级。如,记忆(Remembering):retrieving,recognizing,recalling relevant knowledge from long-term memory,等等。

由此,“知识维度”的四个方面揭示了知识的性质,教师可以据此来分析相关的学习材料;“认知过程维度”帮助教师明确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在“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层级中,“记忆”、“理解”和“运用”是相对简单的心智活动,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属于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因而常被称为“高阶思维”(沈之菲,2011)。同样的知识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认知过程;同样的认知过程,也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如下表。

(http://www.businessballs.com/omstaxonomyoflearningdomains.htm)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层次,为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和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阅读的思维过程

阅读的过程即文本解读的过程,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概括、推理、批判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因此可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高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阅读材料,基本上涵盖了“课程标准”中“话题项目表”所列的所有话题,包括个人、家庭、社会、风俗习惯、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题材,以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的文体。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建构主义代表人物莱斯利(2002)认为,“作者只能提供线索,读者的任务是利用这些线索建构自己的意义”。作者在创作文本时,首先脑子里有一个创作文本的想法,即文本的深层意义,然后建立文本的结构及相关的内容。为了使该文本更具可读性,作者往往不会太过直白地写出所有内容和细节,而是省略掉读者可能已知的或能够推断出来的相关信息,最后呈现给读者的材料,是文本的表层意义。阅读的过程刚好相反,读者看到的是文本的表层意义,他需要运用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来对文本内容进行重建,从而去探索该文本的深层意义。所以,阅读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人大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实践的过程。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认知的层面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正体现了阅读的思维过程。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

(一)坚持把英语作为课堂的“工作语言”,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用英语组织课堂,用英语解释课文,用英语传达信息,用英语合作讨论,用英语表达思想,营造课堂“仿真”英语环境,从课题的导入到各项活动的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始终用英语互动,这样,学生便会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和表达,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语言的习得也就在这过程中不断积累。

(二)运用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指一群人(或一个人)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或领域进行发散思维,思考和讨论,互相启发和激励,让自己的头脑尽量地运转,从而产生各种可能的想法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头脑风暴”常被用来描述中心思想、概念及其支撑说明,或表示主题、描述等的主次关系及相互联系。如图所示。

运用“头脑风暴”,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师在黑板上写上“computer”,要求学生想出与computer相关的所有单词,可以让多名学生把想到的单词写在黑板上。学生所写的单词可能有:apple, ipad, notebook, desktop, palm, keyboard, hardware, mouse, monitor, drive, disc, software, bit, internet, programme, USB,等等。再如,以“how to keep fit”作为话题,头脑风暴可以从diet, sleep, exercise等方面展开,而其中的每一点又可以进一步从多种角度展开,最后出现大量的话题词汇。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讨论,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具体如下:

(三)加强语篇分析,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语篇”(discourse)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衔接”(cohesion),主要是指语篇表层结构上的关联,主要通过照应、指代、替代、省略等词汇或语法的手段把句子联系起来。“连贯”(coherence)指的是语篇中各成分间在意义上的关联,连贯性使得语篇自然流畅,语义发展清晰,行文合乎逻辑。

通过语篇分析,学生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信息结构、衔接手段,而且能在语境中理解具体词汇的意义和细节内容,这样,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篇分析主要从文脉分析、段落发展、句间关系等方面来进行。

1.文脉分析。

“文脉”指文章的脉络,即文章信息意义的框架结构。文脉分析,首先要分析文章的题材和体裁,其次要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不同文体的文章往往有着不同的篇章结构,所以对阅读材料文体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比如说,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面来分析,记叙文要分析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等要素,如此等等。多数文章的第一段是开篇部分(introduction),通常由总体陈述和主题陈述两部分组成;中间段落是文章的主体,往往由一个主题句和若干个辅助句组成;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以议论文为例,见下表。

2.段落发展。

“段落发展”(paragraph development)是指段落的构成。在英语中,通常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由“主题句”(Topic Sentence,简称TS)来表达,另外有若干个说明中心思想的句子,称为“辅助句”(Supporting Sentences,简称SS),段落的结尾句子总结全段的内容,称为“总结句”(Concluding Sentence,简称CS)。在不同的文章中,段落的发展方式可能会有很多的变化,主题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但有时可能在段落的其他地方,甚至不出现主题句,或者不出现总结句,要看具体的行文来具体分析。常见的段落发展模式如下表。

如《牛津高中英语》第四模块第三单元Project板块阅读短文的第二段分析:

(TS)People take drugs illegally for a number of reasons.(SS)Some people try them because they are curious.(SS)Others take drugs to rebel against their families or society. (SS)A number of people also try drugs for the first time because they want to be accepted by their friends who are drug users.

3.句间关系。

句间关系,主要指段落中或者是跨段落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通常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时间顺序关系、递进关系等。常能在文章中找到各种句间关系提示词,如:表因果关系的有: for,so,because,since,therefore,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because of, due to, as a result of,etc.;表转折关系的有: but, although, despite the fact that,however, nevertheless, despite, in spite of,etc.跨段落的句间关系,往往表明了语篇的逻辑类型,如分层结构型关系、过程(步骤)型关系、解决问题型关系等等,这种逻辑类型通常可以用概念图描述。

分层结构型概念图用来表明类别、分类、分析、结构、描述或举例。

过程(步骤)型概念图则表明过程时间顺序和步骤。

问题解决型概念图用来表明问题、解决措施以及结果。

(四)鼓励评判与鉴别,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预测、分析、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批判性阅读是分析性阅读,是积极阅读,同时也是个性化的阅读,阅读的过程是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

1.标题分析。

文章的标题往往蕴涵丰富的信息。对标题的分析可以唤起学生对于相应话题的背景知识,可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预判,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批判性阅读。

首先要阅读文章,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理由。同时,对比自己对文章的预判,运用比较、联系、归纳、演绎等方法,找到与作者观点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对于自己的观点与文本内容有冲突的地方,需要进行分析,并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加以更深入的分析。这样,通过“质疑—探索—释疑”,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牛津高中英语》第六模块第二单元Project板块中My future happiness一文,明显值得质疑的句子有:The technology of the future will allow me and my family to be healthy, and never worry about illness./No one will be sad because humans will have learned to fix many of the problems that affect us now, like war, pollution and hunger./Technology will guarantee good health and happiness for all./I imagine that the workday will be only four hours long, and everyone can work part -time jobs that are very interesting./I will also be happy because I will be an adult then. Its hard to focus on being happy when you are a teenager.等等。

3.总结陈述。

把思考和讨论的内容表达出来,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语

课堂上,我们往往习惯于模式化的阅读教学程序,或是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训练。材料阅读与思维,实质上是一体的。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沈之菲.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高阶思维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1(9).

[2]FOREHANDM.,Blooms Taxonomy http://epltt.coe.uga.edu/index.php?title=Bloom%27s_Taxonomy[EB/OL].

[3](美)莱斯利·P.斯特弗,(美)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2001.

(作者系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教师)

运用“头脑风暴”,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师在黑板上写上“computer”,要求学生想出与computer相关的所有单词,可以让多名学生把想到的单词写在黑板上。学生所写的单词可能有:apple, ipad, notebook, desktop, palm, keyboard, hardware, mouse, monitor, drive, disc, software, bit, internet, programme, USB,等等。再如,以“how to keep fit”作为话题,头脑风暴可以从diet, sleep, exercise等方面展开,而其中的每一点又可以进一步从多种角度展开,最后出现大量的话题词汇。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讨论,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具体如下:

(三)加强语篇分析,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语篇”(discourse)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衔接”(cohesion),主要是指语篇表层结构上的关联,主要通过照应、指代、替代、省略等词汇或语法的手段把句子联系起来。“连贯”(coherence)指的是语篇中各成分间在意义上的关联,连贯性使得语篇自然流畅,语义发展清晰,行文合乎逻辑。

通过语篇分析,学生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信息结构、衔接手段,而且能在语境中理解具体词汇的意义和细节内容,这样,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篇分析主要从文脉分析、段落发展、句间关系等方面来进行。

1.文脉分析。

“文脉”指文章的脉络,即文章信息意义的框架结构。文脉分析,首先要分析文章的题材和体裁,其次要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不同文体的文章往往有着不同的篇章结构,所以对阅读材料文体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比如说,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面来分析,记叙文要分析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等要素,如此等等。多数文章的第一段是开篇部分(introduction),通常由总体陈述和主题陈述两部分组成;中间段落是文章的主体,往往由一个主题句和若干个辅助句组成;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以议论文为例,见下表。

2.段落发展。

“段落发展”(paragraph development)是指段落的构成。在英语中,通常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由“主题句”(Topic Sentence,简称TS)来表达,另外有若干个说明中心思想的句子,称为“辅助句”(Supporting Sentences,简称SS),段落的结尾句子总结全段的内容,称为“总结句”(Concluding Sentence,简称CS)。在不同的文章中,段落的发展方式可能会有很多的变化,主题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但有时可能在段落的其他地方,甚至不出现主题句,或者不出现总结句,要看具体的行文来具体分析。常见的段落发展模式如下表。

如《牛津高中英语》第四模块第三单元Project板块阅读短文的第二段分析:

(TS)People take drugs illegally for a number of reasons.(SS)Some people try them because they are curious.(SS)Others take drugs to rebel against their families or society. (SS)A number of people also try drugs for the first time because they want to be accepted by their friends who are drug users.

3.句间关系。

句间关系,主要指段落中或者是跨段落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通常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时间顺序关系、递进关系等。常能在文章中找到各种句间关系提示词,如:表因果关系的有: for,so,because,since,therefore,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because of, due to, as a result of,etc.;表转折关系的有: but, although, despite the fact that,however, nevertheless, despite, in spite of,etc.跨段落的句间关系,往往表明了语篇的逻辑类型,如分层结构型关系、过程(步骤)型关系、解决问题型关系等等,这种逻辑类型通常可以用概念图描述。

分层结构型概念图用来表明类别、分类、分析、结构、描述或举例。

过程(步骤)型概念图则表明过程时间顺序和步骤。

问题解决型概念图用来表明问题、解决措施以及结果。

(四)鼓励评判与鉴别,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预测、分析、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批判性阅读是分析性阅读,是积极阅读,同时也是个性化的阅读,阅读的过程是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

1.标题分析。

文章的标题往往蕴涵丰富的信息。对标题的分析可以唤起学生对于相应话题的背景知识,可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预判,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批判性阅读。

首先要阅读文章,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理由。同时,对比自己对文章的预判,运用比较、联系、归纳、演绎等方法,找到与作者观点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对于自己的观点与文本内容有冲突的地方,需要进行分析,并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加以更深入的分析。这样,通过“质疑—探索—释疑”,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牛津高中英语》第六模块第二单元Project板块中My future happiness一文,明显值得质疑的句子有:The technology of the future will allow me and my family to be healthy, and never worry about illness./No one will be sad because humans will have learned to fix many of the problems that affect us now, like war, pollution and hunger./Technology will guarantee good health and happiness for all./I imagine that the workday will be only four hours long, and everyone can work part -time jobs that are very interesting./I will also be happy because I will be an adult then. Its hard to focus on being happy when you are a teenager.等等。

3.总结陈述。

把思考和讨论的内容表达出来,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语

课堂上,我们往往习惯于模式化的阅读教学程序,或是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训练。材料阅读与思维,实质上是一体的。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沈之菲.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高阶思维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1(9).

[2]FOREHANDM.,Blooms Taxonomy http://epltt.coe.uga.edu/index.php?title=Bloom%27s_Taxonomy[EB/OL].

[3](美)莱斯利·P.斯特弗,(美)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2001.

(作者系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教师)

运用“头脑风暴”,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师在黑板上写上“computer”,要求学生想出与computer相关的所有单词,可以让多名学生把想到的单词写在黑板上。学生所写的单词可能有:apple, ipad, notebook, desktop, palm, keyboard, hardware, mouse, monitor, drive, disc, software, bit, internet, programme, USB,等等。再如,以“how to keep fit”作为话题,头脑风暴可以从diet, sleep, exercise等方面展开,而其中的每一点又可以进一步从多种角度展开,最后出现大量的话题词汇。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讨论,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具体如下:

(三)加强语篇分析,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语篇”(discourse)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衔接”(cohesion),主要是指语篇表层结构上的关联,主要通过照应、指代、替代、省略等词汇或语法的手段把句子联系起来。“连贯”(coherence)指的是语篇中各成分间在意义上的关联,连贯性使得语篇自然流畅,语义发展清晰,行文合乎逻辑。

通过语篇分析,学生不仅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信息结构、衔接手段,而且能在语境中理解具体词汇的意义和细节内容,这样,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篇分析主要从文脉分析、段落发展、句间关系等方面来进行。

1.文脉分析。

“文脉”指文章的脉络,即文章信息意义的框架结构。文脉分析,首先要分析文章的题材和体裁,其次要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不同文体的文章往往有着不同的篇章结构,所以对阅读材料文体特征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比如说,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和论证方面来分析,记叙文要分析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等要素,如此等等。多数文章的第一段是开篇部分(introduction),通常由总体陈述和主题陈述两部分组成;中间段落是文章的主体,往往由一个主题句和若干个辅助句组成;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以议论文为例,见下表。

2.段落发展。

“段落发展”(paragraph development)是指段落的构成。在英语中,通常一个段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由“主题句”(Topic Sentence,简称TS)来表达,另外有若干个说明中心思想的句子,称为“辅助句”(Supporting Sentences,简称SS),段落的结尾句子总结全段的内容,称为“总结句”(Concluding Sentence,简称CS)。在不同的文章中,段落的发展方式可能会有很多的变化,主题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但有时可能在段落的其他地方,甚至不出现主题句,或者不出现总结句,要看具体的行文来具体分析。常见的段落发展模式如下表。

如《牛津高中英语》第四模块第三单元Project板块阅读短文的第二段分析:

(TS)People take drugs illegally for a number of reasons.(SS)Some people try them because they are curious.(SS)Others take drugs to rebel against their families or society. (SS)A number of people also try drugs for the first time because they want to be accepted by their friends who are drug users.

3.句间关系。

句间关系,主要指段落中或者是跨段落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一个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通常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时间顺序关系、递进关系等。常能在文章中找到各种句间关系提示词,如:表因果关系的有: for,so,because,since,therefore,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because of, due to, as a result of,etc.;表转折关系的有: but, although, despite the fact that,however, nevertheless, despite, in spite of,etc.跨段落的句间关系,往往表明了语篇的逻辑类型,如分层结构型关系、过程(步骤)型关系、解决问题型关系等等,这种逻辑类型通常可以用概念图描述。

分层结构型概念图用来表明类别、分类、分析、结构、描述或举例。

过程(步骤)型概念图则表明过程时间顺序和步骤。

问题解决型概念图用来表明问题、解决措施以及结果。

(四)鼓励评判与鉴别,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预测、分析、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批判性阅读是分析性阅读,是积极阅读,同时也是个性化的阅读,阅读的过程是思维品质训练的过程。

1.标题分析。

文章的标题往往蕴涵丰富的信息。对标题的分析可以唤起学生对于相应话题的背景知识,可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预判,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批判性阅读。

首先要阅读文章,理解作者观点及其理由。同时,对比自己对文章的预判,运用比较、联系、归纳、演绎等方法,找到与作者观点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对于自己的观点与文本内容有冲突的地方,需要进行分析,并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对相关问题加以更深入的分析。这样,通过“质疑—探索—释疑”,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牛津高中英语》第六模块第二单元Project板块中My future happiness一文,明显值得质疑的句子有:The technology of the future will allow me and my family to be healthy, and never worry about illness./No one will be sad because humans will have learned to fix many of the problems that affect us now, like war, pollution and hunger./Technology will guarantee good health and happiness for all./I imagine that the workday will be only four hours long, and everyone can work part -time jobs that are very interesting./I will also be happy because I will be an adult then. Its hard to focus on being happy when you are a teenager.等等。

3.总结陈述。

把思考和讨论的内容表达出来,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结语

课堂上,我们往往习惯于模式化的阅读教学程序,或是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训练。材料阅读与思维,实质上是一体的。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沈之菲.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高阶思维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1(9).

[2]FOREHANDM.,Blooms Taxonomy http://epltt.coe.uga.edu/index.php?title=Bloom%27s_Taxonomy[EB/OL].

[3](美)莱斯利·P.斯特弗,(美)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Anderson, L. W. & Krathwohl, D. R.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2001.

(作者系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现为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段落语篇思维能力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心理小测试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