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成立始末
2014-08-06李影
李影
彭德怀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会议上对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全体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算一半。”其中,东北人民政府成立的以抢修公路桥涵为主要任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以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毅力,为前方阵地搭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为维护我领土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仅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在这场战争中成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
为保障后勤补给成立公路工程大队
志愿军出兵入朝,在一次次战役胜利后,后勤运输线也随之不断拉长。而美国则利用在空军上的绝对优势,不断派遣大量飞机昼夜不停地轰炸我后勤运输线。特别是美军发动的“绞杀战”,对我军后方设施进行狂轰滥炸,公路、桥梁等受损严重。
1950年11月26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根据目前军事运输的需要和及时抢修主要的公路提高运输效率供给需要,因此已责成交通部公路管理总局连同各省公路机构组成‘公路工程总队计两千余人,以便迅速赴朝担负抢修的重大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总队”宣告成立,除总队部外,下设2个大队,8个中队,24个分队。东北公路管理总局局长连柏生任总队长,王潮海任第一大队队长,刘钧任第二大队队长。
“志愿军公路大队”成立后,东北公路局的许多职工纷纷要求参加,有的还在决心书中写道:“要以实际行动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祖国需要愿意挺身而出……”11月27日,第一大队先遣人员即由沈阳出发,几经辗转,与一、二、三、四中队会集辑安、临江。
12月9日午后3点,连柏生、王潮海率领部分干部战士过江。随后,第二大队等千余人马也相继入朝。公路总队进入朝鲜后,积极配合军事进展,跟进抢修,喊出了“军队打到哪里,我们把路修到哪里”的口号。其中,一大队在入朝初期短短的三个月间,就完成了北起三登,经新溪、市边里,至连川、抱川、清平、加平、铁原、永平这一长达300公里线路的抢修工作;第二大队在进入朝鲜后边行军边修路,当行至三浦里时,加宽了三浦里以南至碣隅里一段公路,在三浦里、新兴里各修1条汽车隐蔽沟,并整修了德实里至泗水里长约62.5公里的路段。
公路工程大队纳入志愿军序列
1951年1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周恩来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大家“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做好后勤工作”,并提出,“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战勤工作中“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会议决定,加强铁路、公路的抢修,以便更多地贮备战略物资。
为贯彻此次后勤会议精神,2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作出了《关于公路工程总队的任务与配属关系的决定》,将公路工程总队进行改编并纳入志愿军序列:“一、公路工程大队的任务主要是抢修公路与桥涵,保证汽车运输之通行,以及修筑必要的汽车掩体;二、以现有之公路工程总队重新改编为三个大队……五、各工程大队的全部人员,一切均由各该分部按野战军标准负责供给……”
公路工程大队被纳入志愿军序列后,大家更是以百倍的斗志和忘我的牺牲精神投入到道路桥梁的抢修之中。4月16日,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发来电报指出,抢修公路运输物资是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鼓励公路工程大队要克服一切困难,听从指挥,胜利完成任务。
积极抢通道路模范层出不穷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公路工程大队的官兵们个个带头、人人争先,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
1950年12月,公路工程第二大队经过十几天长途行军进入朝鲜战场后,就肩负起抢修黄草岭附近路段的任务。大家没有休息就立刻开工修路。由于敌机白天轮番轰炸,施工只能夜间进行;为了隐蔽目标不能生火做饭,只好吃些生冷的炒面;没有休息房屋,只能住进阴冷潮湿的窑洞,甚至被子都被浸湿,有人手脚冻伤但仍坚持工作……
1951年5月,第二大队为保卫临津大桥足足奋战了60天。7月间,第一大队在守护下有里大桥时遭到敌机反复轰炸,敌机炸坏桥段一次,守桥战士就冒着生命危险马上修好,如此往复达11次之多。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二级勋章的第一大队二中队四分队队长常德山,是辽西省三江口人,原在东北公路管理局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公路工程大队。常德山入朝以后,便接到了抢修清川江木桥的任务。清川江木桥原桥低矮残塌,加之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河宽、水深、流急、水寒刺骨,更使修桥、架设桥墩难上加难。凭借多年的经验,常德山发明了“三杆滑降法”,即在桥台的一边搭上三根一孔长(两个桥墩间距离)的木杆子,在杆上浇水,让杆子表面结上一层冰,然后把事先做好的桥墩绑在结冰的杆子上,顺势往下一推,桥墩便稳稳地到达了指定位置。这样一来,人不用下水,就把桥架好了。朝鲜人民军军用道路局局长得知此事后,特意嘉奖他4000元朝鲜币,并将“三杆滑降法”广泛推广。在抢修新溪桥时,常德山又发明了“破汽车架架桥法”,不仅克服了缺少木料的难题,还增加了桥梁的坚固性。
志愿军公路工程第一大队汽车队段彤初不但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完成了大量运输任务,还奋不顾身地从火海中抢救出两台汽车。1951年1月1日夜,段彤初在随汽车队到铁原南执行任务后,回到一个叫梧亭里的村庄休整,并将三台汽车开进了一处被敌机破坏的民房中隐藏。第二天一早,美军飞机来到梧亭里扫射轰炸,整个村庄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听到轰炸声后,段彤初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远远看到隐藏汽车的房子已经着火,便发疯似的跑出防空洞,不顾头顶依然盘旋的敌机,一口气跑了一里多路,来到隐藏汽车的房子前。此时,房顶已经燃烧,浓烟越来越大,段彤初毫不迟疑,径直冲进屋内,跳上一辆汽车,迅速将汽车开到一里外的安全地带。将汽车隐蔽好后,段彤初又快速跑回去抢救第二辆汽车。而此时,存放汽车的房子屋顶已经全部燃烧,炽热的火焰让人难以接近。段彤初再次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摸索着将第二辆汽车开走,就在车尾离开房子的一瞬间,只听“哗啦”一声,整个房顶坍塌下来。为表彰段彤初冒死抢救汽车的英雄事迹,4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一大队批准段彤初立大功一次,并在全队通报表扬。还在1951年第52期、53期《东北公路通讯》刊载了段彤初不顾个人安危抢救国家财产的连环画。
战火中抢修桥梁185座、公路724公里
公路工程大队自1950年12月入朝抢险,到1952年3月胜利完成任务的一年零四个月中,共修建桥梁185座6869米,涵洞工程180座954.2米,汽车掩体576座;整修路面724044米;勘察路线27条2571公里;过水路面34道589米;新建房舍库房30座。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大队的官兵们以忘我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抢修道路桥梁,为前方阵地搭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而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