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仿格作文精讲物象类记叙文写作
2014-08-06刘德福
姥姥的蚊帐
◎叶倾城
1962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搭汽车、转火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我姥姥:“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姥姥回信:“蚊帐是什么?”
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姥姥:“蚊帐是一种很稀很稀的棉布,和床一样长一样宽,高度比两张床之间的距离多一些。”
没画图吗?蚊帐有一面是要开门的,不画图怎么说得清?已经荣升为姥姥的我妈,戴着老花镜在飞针走线改造购物袋,口气里有小小的得意:“当然说得清。姥姥可不是你,比你明白多了。”
就这样,那年新棉花下季的时候,姥姥纺线,织“很稀很稀的棉布”,裁剪、缝纫。暑假结束,我妈再上学的时候,行李里有她小小的自矜:她,也有蚊帐了。我和姥姥的蚊帐扯上关系,是30年后的事。那几年,我家三姐妹相继考上大学,三度治装,是笔很不小的开销,到了我,一切因陋就简。搪瓷脸盆是掉漆的,枕巾其实就是毛巾,还有这一床蚊帐,我妈给我的时候千叮万嘱:“这是我上大学时姥姥给我做的,你爱惜着点儿。”
我接受它,像五四“文青”娶指腹为婚的童养媳,打心眼儿里就不想要。它小,和单人铁架床严丝合缝着,本来就狭小的床铺,给这么密不透风地一 笼,我恰如被抢亲的祥林嫂,五花大绑在花轿里,轿门一开,人就倒出来;它孔眼大,疏疏落落像蒸馒头用的笼屉布,充满了“只防大蚊不防细虻”的君子作风;最重要的是,它太旧了,土布已经灰得发黑。它在我头顶上,穹庐似天,阴阴欲雨。全寝室女生的蚊帐都洁白如雪,只有我的毫不客气地给大家抹黑。
有一次,一个外班女生来寝室逛,我听见她向人打探:“那是谁的床?看着好脏。”
“脏?”我很愤怒,却没法向人解释:它不是脏,只是积了太多水洗不净的历史尘埃,是故纸堆、旧窖藏、米烂陈仓的色调。
它很快就裂了大口子,大概是被我一屁股坐上去了,布质已朽,经不住我的体重。我带回家给我妈过了目:确实不堪用了。于是,弃之。
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抛掉了这世上最后一件沾有姥姥手泽的事物。
上大学是不是非得有一床蚊帐?我妈当年的行为,算不算虚荣心作祟?我猜姥姥没想那些,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没有,这不丢人,人家有,我妮(女儿)也可以有。
输人不能输阵,在她能掌控的世界里,姥姥尽其所能,竭尽所有。她的爱与尊严,全在这一针一线里。
我妈,从学生到人妇人母,从武汉到东北再到武汉,走过多少城市又换过多少住所,八千里路,云来月往,她一直带着这土布蚊帐,到最后给了我,是希望它发挥最后一次余热吧。它果然做到了,物若有灵,也算死得其所。
而我,长到很大,才知道我家其实一直很穷:两边老人,三个孩子,无数沾亲带故的农村亲戚。但我从不曾感受过穷。该有的家具我家全有,是我爸做的。我长期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我妈硬有本事把它们处理成华美的绲边。我的大学同学记得我背过的牛仔书包,时髦得紧,也是我妈的手工。她为我们打理一切,正如她的母亲为她。我在物质上明明是贫瘠的,我却从来不曾感觉到寒酸卑微。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展示匮乏如同展示结痂的创口,非我家风。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不会任何针线活,我妈安慰我:“你会写文章。” 我唯一的骄傲是: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姥姥一样,都是非常勤勉的女子,愿意勤扒苦做,只为了让人生更丰盛富饶。
是的,姥姥的蚊帐,我的文章,都是我们能给子孙的、含笑而略带酸楚的爱。
文章以“姥姥的蚊帐”为线索,将一家三代人关于蚊帐的故事贯穿在一起,表达了“含笑而略带酸楚的爱”这个主题。在构思方法上可以称之为“一线串珠法”。
“蚊帐”是生活中平常之物,只因为成为一家三代感情的凝聚焦点,于是,平常的物品就成了写作的最好素材。精巧的构思再加上饱含深情的语言,使本文在众多亲情文章中脱颖而出。
构思仿格
生活中的事物随处可见,如果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能很容易地锁定那些和我们关系密切、饱含情感的“物象”,如果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述说关于物象和人之间的故事,那么,一篇情思浓郁的散文就完成了。
结构仿格
本文采用“一线串珠”的结构,在层次划分上,采用先记叙再议论的格式,使文章层次清楚,文思灵动。
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作文试题: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再也没有
◎刘德福
上小学时在离家三里远的另外一个村子,雨天上学我们都是顶着雨去的。那时候的乡下孩子,还没有雨伞的概念,心疼自己孩子的父母会把自己的上衣给孩子披上。于是,乡下孩子,在夏天的书包里,总会有父母的上衣,那是他们的雨伞。
有一天,班级的一位同学带来了一把雨伞,他是因家庭出身不好随父母从县城下放到我们村的。当他举着雨伞走进教室的时候,我们班五十多双小眼睛一起盯着他头顶上的雨伞,那是一把淡蓝色的伞,绸子的伞布,黑色的金属伞柄,顿时觉得昏暗的教室中突然多了一只蓝色的太阳。那一天,这个新来的学生成了我们班的中心,同学们都围着他,好奇地摩挲着他的雨伞,而我只静静地老远看着那把雨伞,仿佛那是天外飞来的神物。晚上放学,虽然天不再下雨,可是,那个同学还是打开了雨伞,让我们轮番走到雨伞下面,享受着雨伞的恩泽。
回到家里,我向妈妈绘声绘色地描述雨伞。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图片,妈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雨伞。但是,妈妈从我叙述的渴望中,明白了,我想买一把雨伞。
我是妈妈唯一的儿子,妈妈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的身上,因而,让儿子下次雨天上学不再披着大人的衣服,成了妈妈的难题。妈妈尝试着用化肥的外包装袋子的塑料布做雨伞,但因为没有结实而开合自如的伞骨而作罢。看着妈妈面对一堆木棍和塑料布发呆的样子,我心中充满了愧疚。
妈妈去请教了做木匠的三叔,在三叔、爸爸、妈妈的合作下,一个由木柄和塑料编织袋组成“农家伞”新鲜出炉了。记得那一天,我放学回家,妈妈脸上露出了神秘的笑,这样的笑,我是熟悉的。这个时候,妈妈一定给我单独留下了好吃的。我就会像和妈妈约定了一样,飞快地跑到里屋,在柜子的篮子里,一定有我喜欢吃的山梨、馒头、包子、点心……这一次,我很失望,篮子里没有我期待的好吃的。当我走到外屋,看到在杂物架子上有一把自制的雨伞,我赶紧跑过去拿起它,很沉,很粗糙,但是,在我的眼中,那是我最美的礼物!
我接过雨伞,跑出家门,跑出小街,来到我好朋友家的门前,大声地宣布,我有雨伞啦!于是,我的那些小伙伴也跑出来,聚在一起,分享着我的快乐!从那以后,我带着这把雨伞,风雨无阻,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外面风狂雨骤,而我安然无恙,虽然手臂举得生疼,但是,我心中充满了快乐!
后来,我有过许多把雨伞,各式各样,五颜六色,可是,我的心中始终记得世界上最好的雨伞,就是妈妈曾经给我亲手做的那把简陋的塑料布雨伞。是的,再也没有那样好的雨伞了,那把雨伞凝结着一个朴实的母亲最深挚的爱。
“再也没有”这个题目,中心要确定在对过去事件的回忆上,写一种美好的东西消逝了不再回来。模仿范文的选材,我选择了妈妈的雨伞,作为文章线索,写母亲对我的爱。
201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作文试题:一路走来一路歌
一路走一路歌
◎姚奕捷
我们家住在宁波,而外婆和外公住在南京。我的家里有一部电话,金灿灿的把柄,一尘不染的机座,它占着一张窗前的桌子。这部电话是我们和外公外婆联系的工具。
当电话铃响起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拿起听筒,我渴望听到外婆的声音。外婆的声音柔和如春风,总是询问天气如何,我的饮食如何,还有我的学习情况。当外婆和我聊得起劲了,仿佛窗前就出现了外婆的身影,我推开窗户,仿佛听到了外婆古老的歌谣,如同回到了南京外婆家门口,而外婆就在楼下的玉兰树下静静地站着。
初一、初二的时候我住在学校里,外婆的电话变得特别宝贵。它是活力,它是希望,它是能量,它是使我心灵静下来不再浮躁的源泉。每每将耳朵贴在话筒上时,外婆带着关心的话语,娓娓道来,让我感到仿佛是小时候外婆用温暖的手抚着我的头。
有一天晚上,我作业还没有做完,还有一些班会上要安排的事情等着我做。当我正准备给父母打电话请求帮助时,寝室的电话突然划破了我心中的烦躁。外婆的电话来了,像知道我的心思一样,在我最希望得到问候的时候来了。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话旁,同学在外面走廊上闹腾着,外婆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悦耳动人,如同温暖的阳光洒在寝室中。她听出我的心情不好,于是讲起来她今天买菜时的乐事,我还没有被逗笑,电话那边的外婆突然像孩童般大笑起来,笑声漫过听筒,传到了我的心上。我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就像听了一首轻松的歌,那是我的外婆为我唱的歌。
现在,不住学校了,但我的学习生活更加忙碌,外婆打电话来基本都不是我接。偶尔我接到电话,她就给我分享她的趣事,又给我介绍最近她在做什么,看什么电视节目,还鼓励我不要害怕学习上的困难,有志者事竟成。听着电话,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我和外婆同在早春的中山陵行走,青苔和绿草为我们开道,外婆摸着我的头,唱起了小曲。牛毛一样的小雨落下来,混着鸟儿的歌和她的歌,空气中弥漫着快乐。就这样,在这中考复习最关键最烦躁的时候,外婆的话语如同最好的轻松剂,给了我抚慰。
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儿,外婆都会惦记着我,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用电话为我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