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β-羟基-孕甾-5-烯-20R-胺的合成与结构归属

2014-08-06徐向伟林雪梅刘光陈慧颖赵有为罗丹葛文中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偶合胺基甾体

徐向伟,林雪梅,刘光,陈慧颖,赵有为,罗丹,葛文中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大庆 163319)

甾体母核是激素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也是一个很好的新药研发平台[1-3]。对甾体进行结构改造所得到的化合物大多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4,5]。Khan S N等[6]合成了一系列的7-氟代-3-胺基甾体,结果表明合成的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酿脓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有高效的抑制作用。Jegham H等人[7]合成的一种新胺基甾体(RM)表现出广谱抗肿瘤的作用,对9 种癌细胞系有抑制作用,RM 能阻断HL-60 细胞周期的G0/G1 期。氨基甾体化合物能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K562、MEG-01、WEHI-3B 和HL-60 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并诱导分化[8,9]。21-氨基甾体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0]。甾体内酰胺和硫代甾体内酰胺化合物可以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体外实验表明其抗增殖活性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具有选择性[11]。

现利用甾体酮肟[12]还原法得到了20R-胺基甾体,并利用2D NMR 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和碳谱、氢谱数据归属,为其活性测定起到参考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妊娠烯醇酮、盐酸羟胺、镍铝合金粉、氢氧化钠、浓盐酸等,实验所用各种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主要仪器

RE52-99 旋转蒸发器(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TH-I 型薄层加热器(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所有NMR 实验在Bruker AVANCE DPX-400超导核磁共振仪上进行,样品以DMSO-d6为溶剂,TMS 为内标。

1.3 方法

将1.10 g(3.48×10-3mol)的妊娠烯醇酮(1)与0.99 g 的盐酸羟胺置于50 mL 的圆底烧瓶中,用9 5%乙醇完全溶解后,加入2.25 mL 吡啶,室温下搅拌反应3 h。反应完全后,向反应体系中加蒸馏水25 mL,搅拌10 min,析出白色固体。抽滤,真空干燥,得产物3β-羟基-孕甾-5-烯-20-酮肟(2)1.09 g。

将2.0 g(6.04×10-3mol)的妊娠烯醇酮肟(2),置于500 mL 的圆底烧瓶内,加60 mL 的无水乙醇溶解,再加入60 mL(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和3.4 g的镍铝合金粉,室温下搅拌反应8 h。反应完全后,过滤,用50 mL 无水乙醇洗涤,滤液用盐酸调节pH 值至6,二氯甲烷萃取三次,收集有机相。水相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至强碱性,再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减压浓缩至10 mL,趁热再加入100 mL 的二氯甲烷,白色固体析出,析出的产物再用甲醇重结晶。得到妊娠烯醇酮胺(3)0.59 g。

表1 化合物的13C NMR 数据Table 1 13C NMR signals of the compounds

2 结果与讨论

3β-羟基-孕甾-5-烯-20R-胺的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3β-羟基-孕甾-5-烯-20R-胺(3)的合成路线Fig.1 The synthesis of 3β-Hydroxypregn-5-en-20R-amine

3β-羟基-孕甾-5-烯-20-酮肟(2):收率95.0%;mp:221~223 ℃;1H NMR (DMSO-d6)δ(ppm):3.10(m,H-3),5.26(s,H-6),0.56(s,H-18),0.94(s,H-19),1.73(s,H-21),10.33(s,N-OH)。

3β-羟基-孕甾-5-烯-20R-胺(3):收率30.8%;mp:207~209 ℃;1H NMR(DMSO-d6)δ:3.25(m,H-3),5.25(s,H-6),1.46(m,H-17),0.65(s,H-18),0.93(s,H-19),3.02(m,H-20),1.26(d,H-21)。

化合物的13C NMR 数据如表1 所示。

2.1 反应过程讨论

合成妊娠烯醇酮胺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还原胺化法,二是将肟还原为胺。还原胺化法一般需要加压和氢气,常用在工业生产中,况且这种方法多用在较小的分子合成中,对于多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较少使用[13],而将肟直接还原为胺,只需要提供氨基的胺源,在平常的实验条件下就可完成。根据我们实验室的条件,选择了第二种方法。

2.2 化合物3 结构解析

化合物3 与2 相比,双键未变,可直接δ 120.2、δ 141.2 归属为C6 和C5,根据HSQC 谱(如图3 所示),δ 5.25 直接归属为H-6 的化学位移。

在1H NMR 谱图中,位于δ 0.65 和δ 0.93 处的峰型都是单峰,并且质子数是3,所以判断这两处都是甲基峰。HMBC 谱(图2)显示,δ 141.2 与δ 0.93处的氢有交叉关联,说明δ 0.93 处的氢为H-19,则可将δ 0.65 归属为H-18。根据HSQC 谱,δ 11.5 和δ 19.1 可分别归属为C18 和C19。

根据HMBC 谱图,H-18 应与C12、C13、C14 和C17 有相关偶合,质子H-18(δ 0.65)与δ 38.3、δ 41.6、δ 53.8 和δ 55.7 有交叉峰,而DEPT 谱(图5)显示,δ 38.3 为仲碳,δ 53.8 和δ 55.7 为叔碳,δ 41.6 为季碳,因此δ 38.3 和δ 41.6 可分别归属为C12、C13。HSQC 谱显示,δ 38.3 与δ 1.88、δ 1.14 处的氢有相关偶合,而C12 中的两个氢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因此化学位移不同,所以H-12 的两个化学位移分别是δ 1.88 和δ 1.14。

图2 化合物3 的HMBC 谱图Fig.2 The HMBC spectrum of compound 3

图3 化合物3 的HSQC 谱图Fig.3 The HSQC spectrum of compound 3

图4 化合物3 的1H-1HCOSY 谱图Fig.4 The 1H-1HCOSY spectrum of compound 3

图5 化合物3 的DEPT 谱图Fig.5 The DEPT spectrum of compound 3

在HMBC 谱中,H-19 应与C1、C5、C9 和C10 有相关偶合,质子H-19(δ 0.93)与δ 36.8、δ 39.4、δ 49.3 和δ 141.2 有交叉峰,DEPT 谱显示,δ 36.8为仲碳,δ 49.3 为叔碳,δ 39.4 和δ 141.2 为季碳,而δ 141.2 为C6 的化学位移,则δ 39.4 可直接归属为C10,而δ 36.8 和δ 49.3 可分别直接归属为C1 和C9。根据HSQC 谱显示,δ 49.3 与δ 0.91 处的氢有偶合,δ 0.91 可直接归属为H-9,δ 36.8 与δ 1.75、δ 0.97处的氢有偶合关系,所以δ 1.75 和δ 0.97 是H2-1 的化学位移。

根据1H-1HCOSY 谱图(图4),δ 5.25 处的H-6与δ 1.91、δ 1.51 处的氢有相关偶合,则H2-7 的化学位移为δ 1.91 和δ 1.51,在HSQC 谱中,δ 31.1 处的碳与δ 1.51 和δ 1.91 有偶合,而DEPT 谱中显示,δ 31.1 处的碳为仲碳,所以C7 的化学位移为δ 31.1。H-6 与H-8 有远程偶合,结合1H-1HCOSY 谱图,H-8 的化学位移为δ 1.34,HSQC 谱显示,C8 的化学位移是δ 31.2,在DEPT 谱中,此处的碳为叔碳,进一步证实了C8。与化合物2 相比,H-21 的单峰消失了,说明C20 位的肟基被还原,C20 位出现了氢,肟基变成了胺基。C14 与C17 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C17 受到吸电子基团胺基的影响,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因此C17 的化学位移是δ 53.8,C14 的化学位移是δ 55.7,结合HSQC 谱图,H-17 的化学位移是δ 1.46,H-14 的化学位移是δ 1.02。

HMBC 谱显示,δ 53.8 与δ 1.26 处的氢有相关偶合,且此处的峰裂分为二重峰,说明H-21 的化学位移是δ 1.26,结合HSQC 谱,C21 的化学位移是δ 18.8,DEPT 谱显示,此处的碳为伯碳,进一步证实了C21。HMBC 谱显示,δ 53.8 与δ 3.02、δ 0.65 处的氢都有相关偶合,且已知δ 0.65 为H-18 的化学位移,而δ 3.02处氢的化学位移值较大,是受到了吸电子基团胺基的影响,因此δ 3.02 为H-20 的化学位移,结合HSQC 谱,可知C20 的化学位移为δ 50.1,而DEPT谱进一步证实,此处的碳为叔碳。

由于C3 位上的羟基未变,所以C3 的化学位移化合物2 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结合DEPT 谱和HSQC 谱,δ 69.9 为C3 的化学位移,HSQC 谱显示,H-3 的化学位移是δ 3.25。根据HMBC 谱,δ 69.9 与δ 2.16、δ 2.08 处的氢有相关偶合,且此处的氢与C5 也有相关偶合,说明H2-4 的化学位移为δ 2.16 和δ 2.08,结合HSQC 谱,可知C4 的化学位移为δ 42.1,DEPT谱显示此处的碳为仲碳,进一步证实了C4。

H-3 与H-2 应有偶合,而1H-1HCOSY 谱显示,δ 3.25 与δ 1.65、δ 1.38 处的氢有相关偶合,则H2-2的化学位移为δ 1.65 和δ 1.38,HSQC 谱显示,δ 31.3与δ 1.65、δ 1.38 相偶合,则C2 的化学位移为δ 31.3,DEPT 谱显示,此处碳的类型为仲碳,进一步证实了C2。H-14 应与H-15 直接偶合,而1H-1HCOSY 谱显示,δ 1.02 与δ 1.61、δ 1.11 处的氢有相关偶合,则H2-15 的化学位移为δ 1.61、δ 1.11,结合HSQC 谱和DEPT 谱,可知C15 的化学位移为δ 23.6。DEPT 谱显示,δ 26.1 处的碳为仲碳,HSQC 谱显示,δ 26.1 处的碳与δ 1.45、δ 1.80 处的氢有偶合,则推断C16 的化学位移为δ 26.1,而δ 1.45 和δ 1.80 为H2-16 的化学位移。

HMBC 谱显示,δ 1.88 处的氢(H-12)与δ 20.3 处的碳有偶合,1H-1HCOSY 谱显示,δ 1.88 处的氢(H-12)与δ 1.49 处的氢有偶合,而DEPT 谱显示δ 20.3 处的碳是仲碳,即C11 的化学位移是δ 20.3,HSQC 谱显示,δ 1.49 和δ 1.37 是H2-11 的化学位移。根据HMBC 谱,δ 4.65 处的氢与δ 69.9、δ 42.1 和δ 31.3 处的碳有偶合,即与C3、C4 和C2 有偶合,所以δ 4.65 为C3 位羟基上的氢。

1H NMR 谱图显示,δ 7.84 处的氢为单峰,HSQC谱显示,此处的氢没有与碳对应的相关峰,因此推测δ 7.84 是胺基氢的化学位移。20R 和20S 的区别在于H-20 和H-21 的化学位移,由于空间距离的差异,20R 型中的氮原子与H-20 和H-21 中的氢距离较近(与20S 型相比),H-20 和H-21 受到胺基的吸电子作用较大,化学位移值偏大,20R 中的H-20 化学位移是δ 3.02,H-21 的化学位移是δ 1.26,而20S 中的H-20 化学位移是δ 2.64,H-21 的化学位移是δ 0.90。

3 结论

利用酮肟还原法得到胺基甾体,采用重结晶的方法对产物进行纯化。通过1H NMR、13C NMR 和2D NMR 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并详细归属了碳谱和氢谱数据,为其他的胺基甾体的合成、结构解析提供了参考。

[1]MaltaisR,TremblayM R,CiobanuLC,etal.Steroidsand combinatorialchemistry[J].JCombChem,2004,6:443-456.

[2]PoirierD,MaltaisR.Solid-phaseorganicsynthesis(SPOS)of modulatorsofestrogenicandandrogenicaction[J].Mini-Rev MedChem,2006,6(1):37-52.

[3]HansonJR.Steroids:partialsynthesisinmedicinalchemistry[J].NatProdRep,2007,4(6):1342-1349.

[4]崔建国,曾陇梅,苏镜娱,等.多羟基甾醇的合成及其机构与抗肿瘤细胞活性关系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9):1339-1404.

[5]MohamedN R,ElmegeedG A,Abd-ElmalekH A,etal.Synthesisofbiologicallyactivesteroidderivativesbythe utilityofLawesson'sreagent[J].Steroids,2005,70(3):131-136.

[6]KhanSN,KimBJ,KimHS.Synthesisandantimicrobial activityof7-fluoro-3-aminosteroids[J].BioorgMedChem Lett,2007,17:5139-5142.

[7]JeghamH,RoyJ,MaltaisR,etal.Anovelaminosteroidofthe 5α-androstane-3α,17β-diolfamily induces cellcycle arrestand apoptosisin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HL-60cells[J].InvestNewDrugs,2012,30:176-185.

[8]尹雅玲,何群.氨基甾体H42648对K562白血病细胞系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1(6):853-857.

[9]HeQ,NaXD,JiangDZ.Theeffectsofanovelaminosteroid onmouseleukemiacells[J].BullHunanMedUniv,2000,25(5):15-19.

[10]邓兰,徐鸣夏.脂质过氧化抑制剂-C21氨基甾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03,6(8):474-476.

[11]KrsticNM,BjelakoviM S,PavlovicM D.Synthesisofsome steroidaloximes,lactams,thiolactamsandtheirantitumoractivities[J].Steroids,2007,72:406-414.

[12]王海英,张丽萍,葛文中.甾体肟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1,23(1):69-71.

[13]傅滨,李楠,梁晓梅,等.还原胺化反应的新进展[J].有机化学,2007(1):1-7.

猜你喜欢

偶合胺基甾体
基于乙醇偶合制备C4烯烃的研究
非节肢类海洋无脊椎动物中蜕皮甾体及其功能研究
海洋微生物来源的甾体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菏泽市1例接种Ⅰ+Ⅲ犁脊灰减毒疫苗偶合猝死病例调查、诊断分析
紫玉簪活性甾体皂苷的制备工艺研究
改良CLSI M38-A2应用于皮肤癣菌对甾体皂苷敏感性的测定
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偶合症发生概率有多大
胺基修饰荧光碳点的合成及其在Hg(Ⅱ)离子分析中的应用
有机胺基氨基酸盐混合吸收剂对沼气中CO2的分离特性
以N,N′-二异丁基-2,3-二胺基喹喔啉为配体的钴和锌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以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