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亭遗址新考

2014-08-06邱志荣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曲水流觞曲水兰亭

邱志荣

(绍兴市水利局,浙江 绍兴 312000)

自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群贤在兰亭雅集之后,兰亭之址几经变迁,考证者甚多,而兰亭真本,更难寻觅,留下诸多疑案,并变得扑朔迷离.对兰亭故址的确切位置,笔者根据史书记载,参考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1/50 000地形图及现场考证等,进行了分析和认定.

1 晋时兰亭之亭与“曲水流觞”处有一定距离

兰亭是一古地名,从山阴城过兰亭通往诸暨的古道,在越国已在.或同当时山阴城东廓之“阳春亭”[1],有亭在,并为驿亭迎送之地.根据《水经注·渐江水》[2]:“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这里所记的“湖南”是指鉴湖以南.天柱山,《嘉泰会稽志》卷第九:“望秦山在县东南23里,《旧经》云:‘秦始皇与群臣登此望秦中也’.一名天柱峰、卓笔峰,下有钱逊王俕宗墓.”[3]《嘉泰会稽志》与天柱山同时记的“兰渚山在县西南27里”有一定距离.《水经注·渐江水》所记又说明在永和之会前王羲之、谢安等已经常在兰亭聚会,以山水为乐.兰亭之会,曲水流觞处并不在兰亭之亭下,而是在兰亭之地的崇山峻岭之麓,溪水之畔,选取一块较空宽之地行修禊之事,并且所记述的诸多景观是由山麓往上看形成的,在自然山水之中,然不在密林之中.此可以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证实,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足见视觉之宽广,非林中之所见.又“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42人列坐,又要在溪水之中行流觞之事,狭窄之地如何进行.之于“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更显以说明所处在空旷之地,分溪水、山麓、茂林修竹、崇山峻岭、蓝天等多重立体景观.再请看群贤之《兰亭诗》中所描述,王羲之《兰亭诗》:“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是水天宽阔之处.谢安《兰亭修禊》:“森森连岭,茫茫原畴.”所见是连绵之山岭和连片的田地.又《兰亭修禊》:“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水天空阔,微风过处,轻舟添翼.袁峤之《兰亭修禊》:“四眺华林茂,俯仰晴川涣.”坐看青山林密,河流在阳光照耀下光景映发.王彬之《兰亭修禊》:“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渌水扬波,载浮载沉.”远望崖壁耸立,近看流水映照修林,又有渌水扬起波浪,似浮似沉(见图1).

图1 兰亭溪依然映带左右

岁月的浪沙不但使人事全变,并且几乎当时所有的建筑物都已湮没.然青山依旧,渌水长流.古代山水的自然变迁在绍兴南部区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人工改造了一些山麓地带河流或使河道位置有所变动,一般较少改变原状.从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测绘局1/50 000航测地形图上反映对比现状,绍兴南部的山水应是基本保持着近几千年来的原貌.今兰亭之地西为华岩尖(高程339.6 m),南为大岗山(高程377.6 m)、大龙山(高程249.0 m)、蚂蚁山(高程199.0 m),东为笔架山(高程203.2 m),东偏北为析文岗(高程164.0 m)等山脉合围,形成崇山峻岭之势,山上有茂林,山脚一带又多修竹.兰亭溪源于妃子岭黄现山,至古鉴湖交汇处集雨面积约56.17 km2,年来水较为丰沛.考证晋代兰亭“曲水流觞”位置,必须研究古代鉴湖及其是处水系及地形.现兰渚山下兰亭景区一带地面高程多在16 m、13 m、12 m之间,再向北由9 m向6 m、5 m过渡到河湖平原,而古代鉴湖全盛时正常水位在5 m左右[4].由于所处山麓地带坡降较为平缓,由16 m降至6 m高程距离约为3 km.那么古鉴湖与兰亭江交汇处究竟在何处?此可以从兰亭江的走向分析推定,兰亭江过今兰亭景区,北至分水桥,分为二支,一支北去阮江,一支又东北至娄宫.至娄宫又分为二支,一支往倪家溇进入平原,另一支再东北进入平原往亭山方向.自分水桥到娄宫一线基本是沿着东南析文岗山麓线走的,系主流.从地形分析7 m高程以下的地带在阮港东至娄宫一线,因之当时鉴湖的南岸线于这里大致亦在此一线.由此可推论兰亭江与古鉴湖的交汇处应在分水桥以下,至于当时河口或较今日之河流要宽阔的多,亦有湖泊存在的可能.娄宫是一古聚落,既然选择于山麓说明古代此以北曾为河湖沼地,当时还不适宜人居(见图2).

图2 晋、唐兰亭曲水流觞地形图

以上分析说明从今兰亭景区之兰亭江到古鉴湖入口处分水桥约有1.5 km的距离,落差约为4~5 m(溪水与湖面比较).

再是对“曲水流觞”、“列坐其次”的分析.“曲水”较好理解,溪水弯曲,“流觞”则必须一定水量,但水量不能太大,流觞下来,水流太大、太急将被水波冲翻.可以在“列坐”,说明这里溪边滩地地势平缓,河段上列坐42人并有侍从,河段必定较长,铺上垫子可以坐待饮酒赋诗.应该说古代兰亭溪河道纯属自然河流,从溪中到两岸之地较平缓宽阔,有溪滩地.农历三月初三尚未进入汛期,山水尚未盛发高涨,水位较浅,溪滩地上是可就坐的.

以上分析又说明:(1)兰亭是一古地名,或有亭,但不会即在“曲水流觞”之近处;(2)此地从现地形上分析确为有可进行“曲水流觞”活动的场景.

这一分析的意义是古代考证多专注于兰亭位置,然兰亭于“曲水流觞”当时仅是一地名与活动场地的一种边缘关系,从“曲水流觞”处找不到“兰亭”,在“兰亭”处找不到“曲水流觞”,当时的“曲水流觞”处无标志性的建筑物,仅为自然景观.至于《水经注·渐江水》中关于兰亭之记载,开始说“湖口有亭”是指尚未有永和雅集之时的兰亭,此时亭无论在天柱山下或在分水桥湖口边位置,距“曲水流觞”处均有一定距离,之于后来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又起亭于山椒,表明在“曲水流觞”处确未有标志性的亭,正因如此后来者可以不定向的移亭登览记胜.还必须指出的是郦道元未到过会稽,《水经注》多根据文献记载或传说以水为主线记述会稽历史文化,只是大致方位,位置不一定很正确.

2 唐代诗人仍未找到兰亭之亭

邹志方先生在《兰亭与唐诗》一文中认为:“孟浩然于玄宗开元18年(730年)秋天自洛之越,饱享越中山水之美以后,第三年前往永嘉,在《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诗中道:‘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足见开元20年(732年),兰亭是有过一次雅集的.可惜由于岁月流逝,雅集时的诗作散失了.”[5]

《嘉泰会稽志》卷第十:“兰亭古池,在县西南25里王右军修禊处,唐大历中鲍防、严维、吕渭而次37人联句于此.”此次聚会在代宗大历4年(769年),联句名为《经兰亭故池联句》,全文如下:

曲水邀欢处,遗芳尚宛然.名从右军出,山在古人前.芜没成尘迹,规模得大贤.湖心舟已并,村步骑仍连.赏是文辞会,欢同癸丑年.茂林无旧径,修竹起新烟.宛是崇山下,仍依古道边.院开新地胜,门占旧畲田.荒阪披兰筑,枯池带墨穿.叙成应唱道,杯作每推先.空见云生岫,时闻鹤唳天.滑苔封石磴,密筱碍飞泉.事感人寰变,归惭府服牵.寓时仍睹叶,叹逝更临川.野兴攀藤坐,幽情枕石眠.玩奇聊倚策,寻异稍移船.草露犹沾服,松风尚入弦.山游称绝调,今古有多篇.

全篇中写曲水邀欢之处,故道尚在,青山依旧,碧水长留,昔日之胜景,已多为尘迹.从联句中也可见此地仍处于自然生态环境之中,“院开新地胜,门占旧畲田.”,也非古时建筑,或规模颇小.此次诗歌联唱活动,大致形式同永和雅集相同,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一次聚会,无人工建筑园林的痕迹,然有天地之元气,崇山之清气,溪水之灵气.通篇未提到有亭,“池”亦是枯池,看来不是很大;“寻异稍移船”,活动范围不是很大,但可以通船,并且“曲水邀欢处”是在兰亭古道边上.

3 宋代以后兰亭由山水自然景观变为人造园林

研究宋代兰亭必须先追溯天章寺的兴建缘由和过程.《嘉泰会稽志》卷第七载:“天章寺在县西南25里兰亭.至道2年2月,内侍高班内品裴愈奏,昨到越州,见晋王羲之兰亭曲水及书堂旧基等处,得僧子谦状,乞赐御书,收掌于书堂,上建一寺舍,焚修崇奉.宸翰特赐天章寺额,淳熙十年重建御阁奉安仁宗皇帝,天圣4年6月20日,宣赐御书篆文‘天章之寺’四字,镌刻四字牌额.又绍兴8年3月壬寅,降到高宗御书《兰亭序》石刻一本,赐浙东安抚使孙近,有近题跋勒石.兰亭曲水,右军书堂及画像至今皆在.”此记载表明宋至道2惊保年2月(996年)内侍裴愈到越州见到兰亭曲水,同时又见到书堂旧址,得僧子谦状,并乞赐御书,由于宋皇帝的重视,建起了天章寺,既建御书阁,寺侧又有右军像及书堂.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裴愈看到的是曲水,而书堂是旧基,只是遗址.之后这里不但有了曲水、书堂、画像,还有了墨池、鹅池,王羲之生平事迹越来越集于兰亭,并且兰亭已成曲水流觞处的代名.此亦反映唐宋以后园林从自然环境景观向庭院风格的转变,以及“以小见大”理念在造园中的体现.要指出的是自晋到宋以“曲水流觞”活动为中心的兰亭,虽由自然景观园林向人造园林发展,仍地理位置自晋至宋不应有大的变化(见图3).

图3 宋、明、清兰亭地形图

宋吕祖谦(1137-1181年)于淳熙元年(1174年)来到天章寺又考察了兰亭.他所记:“十里含晖桥亭,天章寺路口也,遂穿松径至寺.”[6]是由故道边的“含晖桥”和“含晖亭”往西进入天章寺去.“寺盖晋王羲之兰亭,山林秀润,气象开敞”,是总体印象.又“寺右臂长冈达桥亭,植以松桧,疑人力所成者.”这里是记寺右有一条长冈,上植松桧,吕祖谦认为此堤应是人工所挑筑的(这一判断正确,以下将专门论述),长冈尽处(东头)有桥亭.“法堂后砌筒引水,激高数尺”此为引兰亭江水的情况.“堂后登阶四五十级,有照堂,两旁修竹,木樨盛开,轩槛明洁.又登20余级,至方丈,眼界颇阔.”这是所见寺的布局和大致状况.又写“寺右王右军书堂,庭下皆杉竹,观右军遗像.出书堂,径田间百余步,至曲水亭,对凿两小池,云是羲之鹅池、墨池、曲水乃污渠,蜿蜒若蚓,必非流觞之旧.斟酌当是寺前溪,但岁久失其处耳.”书堂同曲水流觞处是有一定距离的,有百余步,并且在“田间”.吕祖谦对时兰亭中的曲水是予以否定的,认为非王羲之时的真迹,并且估计曲水应在寺前之兰亭江上,由于年代久远寻迹不到(见图4).

图4 宋代通往兰亭砖砌古道

据上所述,笔者认为唐以前兰亭是属自然生态的山水园景,无人管理,而至宋代又在原“曲水流觞”近处,在建天章寺的同时新建一个兰亭景区,不但多人造景观、堂、亭、池之类,并且“曲水流觞”也非昔日之所,非自然之水而是引水入渠,无论形制、规模、情趣都已不同王羲之时(见图5).

图5 天章寺已为荒草没

明清二代移建或重建兰亭,均在天章寺以东兰渚山麓下一片更开阔之地上兴建,至于曲水与鹅池、墨池位置应无大的变化.祠、亭多为新建,面积扩大,亭、台、屋宇形制增加,园林标准提高,然自然氛围不断减少.

据张岱《古兰亭辨》中记,他曾二次去兰亭考证寻迹,一是万历癸丑(1613年),他17岁那年去了一次兰亭,在天章寺左的颓基荒砌前,有人对他说此便是兰亭旧址.张岱是一个于园林有很深研究并重实地考察之文人,他“伫立观望,竹石溪山,毫无足取,与图中景象相去天渊,大失所望.”六十年后他又一次去兰亭深入考察,从古碑等考证中方知昔日之兰亭与天章古寺,因元末火焚,基址尽失.“今之所谓兰亭者乃永乐(应为嘉靖)27年,郡伯沈公择地建造.因其地有二池,乃构亭其上,甃石为沟,引田水灌入,摹仿曲水流觞,尤为儿戏.”最后终于在“天章寺之前得一平壤,右军所谓崇山峻岭者有之,所谓清流激湍者有之,所谓茂林修竹者有之,山如屏环,水皆曲抱.”因此确定于此为曲水流觞之地.张岱亦不甘心明所建之兰亭人造之曲水流觞,而孜孜以求寻真迹之处.

姚轩卿[7]记其于民国28年6月(1939初夏)时在兰亭所见天章寺状况:“兰亭之右后方,为天章古刹,民初来游,尚见规模,今则瓦砾蔓草,一片荒凉.惟殿门残剩,而罗宏载坤所书‘胜地名蓝’一匾,于无人过问中,硕果仅存.夫罗汉铸像与寺钟,当事者犹以废铜烂铁,不无出息,移而置之右军祠庑.而是匾则视之无值,任其在风雨中剥蚀以尽.”此为民国时天章寺之荒凉败落状况,之后则日益为草木所湮没,其中寺中当事者的文物价值观之低下也令人叹息.

4 晋时“曲水流觞”处的确定

根据现代水利、地形测绘、地质提供的成果,结合文史资料和实地考证认为:

(1)对今兰亭景区南侧(景区入口)一条被称为西长山的山塘进行分析.西长山西接兰渚山麓,东近木鱼山,高约20~24 m,东西长逾250 m,宽约30~35 m.西山麓处为今兰亭江通道,在20世纪70年代初兰亭江裁弯取直时开塘形成.据当地年长村民回忆,70年代开挖此塘通过兰亭江时,见此塘均为黄泥堆积,塘底有大片泥炭,部份亦有木桩.确定此塘为人工挑筑或自然山体的重要证据是如属自然山体,塘底不应有泥炭层.因为绍兴平原大量分布有上、下二层泥炭[8],其中上层泥炭埋藏于1.5~3 m深处,泥炭形成的距今年代在3 000年以上,这些泥炭地段为当时平原的一些浅湖及沼泽地植物的丛生场地,由于海退后的一段时间内海平面仍高于今日,宁绍平原成为一片沼泽之地,咸潮和泥沙的共同作用淹埋了浅湖同沼泽地植物,形成了以后所见藏深于1.5~3 m深处的泥炭层.凡今日平原上所见之泥炭层,当时必为平原沼泽上海水可以直达之地,以上西长山如为自然山体,不可能形成之下的泥炭层.此西长山亦即为吕祖谦《入越录》中:“寺右臂长冈达桥亭,植以松桧,疑人力所成者”之“长冈”,吕祖谦在当时便认为或是人工挑筑的.

这里又提出了二个问题,一是此塘何时所建?二是为何要建此塘?回答以上二个问题,可参考作者在《鉴水流长》[9]中所记述的越国时期建成的南池、坡塘、吴塘等当时建设于山麓与平原交界地的古塘.这些土塘均是越部族在海退后部落由山地向山麓地带发展的产物,主要作用是御咸蓄淡或养殖,以资生活、生产用水之需,也有安全防御作为古城塘的作用.此西长山的建设年代或应略早或同于越王句践时,在距今2 500年以上,主要作用是为这一带聚落越民御咸、蓄淡、灌溉之用.西长山西段是全封闭的,到以东与木鱼山交界段会低于主体段,一是要溢流通过,二是此地亦为原山阴城往兰亭古道(南北向)过往之地.

(2)对这里水系的分析.兰亭江主流在花街向北约1.5 km至新桥北汇入栅溪、上灰灶之水,再北至西长山西坝头处东折沿南坝脚向东至木鱼山近处北折后,又汇入兰东江,北略偏西北去.兰亭江此段河流无其它稍大,集雨面积形成溪流汇入,包括兰渚山集雨面积也甚小,除较大降雨时形成山沟之水,平时亦无独立溪水.这一状况表明在此兰渚山附近能形成“曲水流觞”条件的,在非汛期农历三月初尚有溪水流淌,能行“曲水流觞”之事,又此地能在溪水边列坐其次的只有兰亭江,其余不能提供水系条件(见图7).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听当地村民回忆,兰亭江在西长山以南段,即新桥下至西长山段原多处溪河宽广,当地亦有对有的河段称湖,最宽处可达50~60 m,有几处潭深至8~10 m,常可捕捉到甲鱼、大鳗之类.又原兰亭江未改造之时,江滩两岸坡降平缓上升,甚宽广,平时水流较小(见图8).

综上,兰亭江至西长山在20世纪70年代未截直改造前,过此段溪水呈“之”字型弯曲,之南溪水有宽阔之水体,且西长山坝脚兰亭溪两岸具备列坐其次的条件,身临其中可见崇山峻岭之奇观;兰亭江一带山麓多产竹,又可见茂林修竹景色.因之沿兰亭江从西长山西坝头东折至木鱼山东西约250 m段,以及此段再上下游200 m段,应为王羲之“曲水流觞”所在地.此与唐人“宛是崇山下,依然古道边”;吕祖谦《入越录》“斟酌当是寺前溪”;刘宰(1166-1239年)《过兰亭》诗中“茂林修竹翠参天,一水西来尚折旋”句[10];张岱《古兰亭辨》中:“乃于天章寺前,得一平壤之地”,也均是相符的.

图7 现代兰亭江改道地形图

图8 今兰亭溪已破西长山西坝头而直北去

从王羲之“曲水流觞”雅集所处的自然山水景观,到宋代及之后这里有了人工所建的兰亭园林景观,反映了此地在自然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增多,人的审美观念的转变,园林风格的改变等诸多因素,

皆符合历史发展、变迁的规律与现象,无可非议.令人遗憾的是“曲水流觞”真迹溪流段至今尚未确定和保护,天章古寺又已湮没多年.兰亭景区要建设和扩大,已有文物要保护,然古今变迁,来龙去脉亦要清晰;原始精华、曲水真迹应重现.亦张岱所谓:“还其故址,一为兰亭吐气,一为右军解嘲.”

参考文献:

[1] 袁 康,吴 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M].北京:中华书局,2007:940.

[3] 施 宿.嘉泰会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 盛鸿郎.鉴湖与绍兴水利[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13.

[5] 邹志方,车越乔.历代诗人咏兰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54.

[6] 傅振照.绍兴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 姚轩卿.鱻膏随笔[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11.

[8] 邱志荣,鉴水流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03-205.

[9] 邹志方,车越乔.历代诗人咏兰亭[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3.

猜你喜欢

曲水流觞曲水兰亭
曲水流觞
向明月
流觞曲水 千年传奇——关于《兰亭序》的人文及美学思考
“曲水流觞”园林景境营造的现代转译
融创重庆文旅城曲水风和
家乡的曲水亭街
游遗爱湖
鸟鸣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