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与太行军民共战灾荒

2014-08-06宋玉红

档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蝗虫根据地邓小平

宋玉红

1942年至1944年,太行抗日根据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水灾和蝗灾,灾情遍及全区六个专区中的四个,亟待救济的灾民达35万人,占当时全区人口的23%。再加上日寇接连不断的残酷地进行疯狂“扫荡”、蚕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活、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可谓天上有敌人,地上有敌人。根据地陷入了最困难、最严峻的时期。面对空前的灾难,在以邓小平提出的:“为着坚持敌后抗日战争,坚持抗日根据地,从各方面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的方针指导下,太行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运动。

“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

1940年起,为减轻群众负担,保证部队给养,129师政委邓小平同志就号召部队一方面自己开荒种地,一方面帮助群众生产。邓小平认为,经济斗争是对敌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基础。“没有对敌斗争,谈不上根据地建设。”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对敌斗争的重要条件。所以“没有根据地建设,更谈不上对敌斗争。”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而在战争条件下发展生产又必须以粮食生产为主。因此,他鲜明地提出了“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的口号。1942年3月,129师政治部根据刘邓指示,训令所属各部队,要切实帮助群众春耕,并提出四点要求:1、深入宣传,提高群众生产情绪;2、旅、军分区设立指导帮助春耕组织,各团设立领导助耕组织,各连成立助耕队,排以下成立助耕小组;3、帮助群众解决情报警戒和牲畜、农具等问题;4、春根期间停止群众支差。军令如山倒,部队上上下下掀起了助耕热潮。仅从3月底到4月初统计,帮村民代耕132.1亩,刨地148.3亩,挑粪7332担,拉粪683车,撒粪593.5亩,运肥752担,修地边56亩又14丈5尺,挑石子350担,下种7亩,植树2万株,修整滩地1000多亩,筑起一道河堤。1943年1月17日,时任太行分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在签署《一二九师关于1943年生产工作计划的训令》中,定出生产任务:旅以上每人生产100元;团以下每人生产60元,包括节约在内。1月25日至2月20日,中共太行分局在涉县温村召开会议,会上,邓小平作了《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的报告和会议总结。会议提出了今后的具体任务:在根据地必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普遍性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战胜灾荒,保证军需民食,打下自给自足的基础。6月21日,在太行分局召开的经济建设会议上,邓小平又强调指出:党必须加强对生产工作的领导,今后应把生产当做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要特别加强农业生产,同时抓好手工业生产,领导全根据地人民多生产粮食。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对领导和组织群众生产,作了生动详细地叙述:“农业生产是贯穿于全年而又富于季节性的事情,严格说来,无所谓农闲时间。犁地、选种、下种、选苗、锄草、夏收、秋收,还要适时地积肥、施肥(第二年的肥料头一年6月就要开始准备)-----我们在春耕、秋耕、夏收、秋收的时候,都做了巨大的工作。我们发动人民的生产热枕,反对懒汉,组织劳动力并实行调剂,改良种子,解决牲畜农具的需要,发动儿童拾粪,号召妇女生产,调解租赁关系和主雇关系,以及发动植树、修渠、打井、造水车等事业…..正因为我们注意了生产的组织和领导,人民的许多困难克服了,‘增加生产、改善生活、准备反攻的口号响遍了太行山的每个角落,获得了生产战线上年复一年的胜利。”1943年9月18日,129师发出《进一步开展生产节约运动》的训令,规定部队1944年的生产任务,要求每人自给3个月的粮食和全年的蔬菜。

为帮助人民搞好生产,邓小平不仅带领师直单位领导深入部队,督促军队帮助当地群众生产,支援劳力、耕畜、代制农具、巡回医疗,节粮济贫等,还率先垂范,与张际春、李大章、刘锡五等前总、北方局领导人,在驻地村庄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他积极推广和倡导农业种植新技术,亲手将试种成功的美国优良品种“金皇后”玉米、西红柿等种到农田里。太行山上,他边劳动,便带领大家唱着:“太行山上闹洋洋,军民生产忙,扛着锄头背上枪,上山去开荒,吃上细面粮,穿上花衣裳……”歌声响彻了山野。1943年8月初,久旱之后下了一场雨,邓小平指示边区各机关、单位、学校压缩办公时间,全体人员帮助群众补种改种,口号是“争取十天突击晚熟庄稼及蔬菜的抢种、改种、补种和多种,度过灾荒。”并亲自组织和指导机关工作人员到驻地所在涉县二区帮助群众抢种。在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带动下,部队生产热情高涨,收获丰厚。太行、太岳部队除完成每人自给3个月的粮食和全年蔬菜的任务外,还解决了学习、办公、杂支等费用。1943年,太行各部队共种地101000多亩,其中垦荒地81000多亩,总收入1500万元。1944年,太行部队减少群众负担折合小米3000万斤,太岳部队减少群众负担30%。太行区增产粮食9000万斤,太岳区增产粮食4200万斤。

“对个人生产模范、劳动英雄给予100元

到200元的奖金;对于懒惰不积极的,要给与处分”

1942年起,为改变根据地经济上的困难局面,部队积极响应领导号召,开荒种地、兴修水利、饲养家禽,给太行山区带来了一派生机。但一些“左倾”主义者抨击生产成绩好的单位和个人是在搞“资本主义”,给他们扣上“本位主义”、“经济主义”、“金钱思想”、“富农阶级”、“发财观念”等落后腐朽的帽子,挫伤了许多同志的生产积极性。在战争环境中,部队许多同志本身就存在“当兵就有饭吃”、“有枪就有饭吃”、“上级自会安排一切”的依赖思想,再加上错误的批评,就更不愿意从事生产了。为此,邓小平认为及时纠正错误,制定正确的政策,是关系到调动部队生产积极性,决定大生产运动成败的中心问题。1943年1月,他签署的《一二九师关于1943年生产工作计划的训令》中,明确规定了生产节约奖惩办法:对超过计划、节约成绩显著,劳动成绩显著者给予奖励。假公济私、贩卖违禁物品、走私、运输违反税收条例者,一律制裁。9月21日,邓小平在晋冀鲁豫边区和129师联合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作了题为《努力生产、渡过难关、迎接胜利》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生产运动的意义:“……我们自己经过了六年战争的消耗,敌寇的摧残与灾荒的袭击,人民的积蓄差不多没有了,今后在财经方面是很困难的。……军队提出生产问题也很久了,1940年就成立生产部,说明了我们对生产问题的重视。几年来我们是有成绩的,一年比一年好。假如机关、部队没有生产,紧靠一毛二分钱的菜金来改善生活和体力,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够过得去,并改善了生活,维持了体力,没有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不能说不是努力生产的结果。……部队只有枪而没有饭吃,是不能打仗的。”“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只解决蔬菜。现在要解决部分粮食。不然,人民倾家荡产,不能进行生产,人民就会反对我们,既会弄到无饭吃又无群众,不能支持斗争。”在这次会上,邓小平提出了制定了“奖勤罚懒”的赏罚制度的建议,他说:“必须建立赏罚制度,在《命令》中规定,个人生产模范、劳动英雄,给予100元到200元的奖金。有些同志说,这是否过高了?我说不高。这是由于劳动所获得的,又不是贪污所得,是应该的。对于懒惰不积极的,要给与处分。懒惰,生产不好的单位必须自己吃苦。否则,赏罚不明,就不能将一项工作做好。”这个报告的摘要在《新华日报》(太行版)转载时,邓小平又将奖金数额提高为“200元到300元”。

太行区根据地根据邓小平报告精神,提出了每人开荒种地二亩的任务。在劳动力的组织上,把勤的和懒的分别编组;成绩好的编为“飞机组”,其次为“汽车组”等,成绩好的就升组,反之降组;那些生产积极性不高的,被编为“前进组”,以激励他们上进。此外,还制定了“变工办法”和“分段包工制”的生产制度。由于实行了正确的生产分配和奖励政策,1943年的生产成绩,以太行军区为例,太行四分区种地1937亩,总额110万元以上,被授予“生产冠军称号”;太岳一分区种地2700亩,授予“生产楷模”奖旗。太行军区的农业、商业产值,已到达1500万元以上,比1942年提高了6倍以上。1944年4月1日,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滕代远、杨立三根据毛泽东和李富春提出的“公私兼顾”、“先公后私”、“公私两利”的原则和太行山山区的实际情况,公布了著名的《腾杨方案》(《滕代远、杨立三手订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这个方案,进一步批判了“把共产主义的远景作为现在的实际”,主张“一切归公”、“反对私有”等错误观点;“提倡劳动、奖励劳动,只要是劳动所得,个人就有权享受”,“提倡节约、奖励节约,节约得越多,所得的越多”,“提倡私人储蓄,只要是劳动所得的代价,积蓄的越多越好。”方案正式规定了参加集体生产和节约所得以“二八分红”(公八私二)的分配原则。个人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手工业生产的,30%上缴伙食单位,70%归己。个人采集野菜(每斤以二角收购),饲养鸡、兔、蚕、蜂所得,全归自得。1944年《腾杨方案》的施行,掀起了太行区生产的高潮。以太行军区为例,一年开垦荒地12.0042万亩,其中个人开垦的小块荒地达到5728亩。太行军区生产的杂粮、山药蛋、蔬菜和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的收入,共折合米970.9276万斤。加上节约部分,共折合米1328.9万斤,等于减轻根据地人民负担10万石米(每石折合135斤)。太行军区还建立了油坊、粉坊和豆腐坊及规模不同的兵工厂,能自造步枪、子弹、手榴弹等,除了供给自身需要外,还支援延安子弹、步枪、棉布等大批物资。部队和个人生活得到改善,太行军区个人有积蓄的人数达到9411人,储蓄总额达到167.348万元。部队的生活标准由大生产前的每人每天吃不到二钱油、三钱盐,提高到每人每月十两多(十六两制)肉、每天二钱六分油、三钱七分盐、十二两蔬菜。这一年,太行军区评选出劳动英雄220名,受到了奖章、农具、牲畜和奖金等各种形式的奖励。

“这不是对我们的爱护,是要我们脱离群众”

邓小平在抓紧部队生产的同时,采取了实行了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措施。1944年12月3日,他在向毛主席和彭德怀副总司令汇报时说:“太行经济已接近枯竭点,今后必须注重生产,讲求积蓄,不仅在人民中提倡耕三余一,军政方面也要切实注重粮食物资的积蓄,要厉行节约。”14日毛主席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给邓小平回电:“努力生产,注意积蓄,准备迎接更加艰苦局势的到来。这是完全对的,请你坚持此方针。”邓小平向部队提出了“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的口号,机关干部每人每天节约一把米,一两菜,大量采集野菜树叶等代食品,粮糠野菜树叶混合吃,并提出互助互济、积义仓等。根据师部命令,部队的小米供应,主力部队由每人每天一斤半分期减到一斤(十六两),地方武装由一斤减为十五两。机关人员由一斤减为十三两。从战士到师、旅干部,每月只发一元五角到五元的津贴费。按当时物价,一元五角只能买一把牙刷盒一包牙粉。办公费、菜金一律停发,由各单位从生产中自行解决。粮食不够吃,采集野菜、树叶补充,整天吃拌菜的“和子饭”。即使这样也不能吃饱,因此当时一些单位流行着“一碗平,二碗尖……”的盛饭经验,后来这些单位改为由炊事员统一掌勺,不让自己盛饭了。据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杨殿魁回忆:“刘伯承、邓小平和大家一样节约用粮,并一再向行政科和管理员交代,不准揩大食堂的油。在这种半饥半饱的情况下,大家严守群众纪律,老百姓漫山遍野的红彤彤的柿子,没有去摘一个,还要千方百计地再节约粮食救济灾民。有不少饿得奄奄一息的灾民就是吃了我们部队干部战士和地方工作人员背着送去的救济粮才活下来的。仅师各单位拿出节约下来的小米1650斤。一段时期,邓小平与司令部、区党委的干部同吃一锅饭。红高粱或黑豆面加野菜树叶和在一起蒸成的菜窝窝,又黑又硬,邓小平和大家诙谐地称为吃砖头。”由于救灾,部队1943年的冬装到入冬才筹措到土布和棉花,来不及集中缝制,就把土布、棉花发给各单位,动员人人动手,自做自穿。没有燃料,找草木灰和树根、槐花染色;不会裁剪,请有经验的同志和老乡帮忙。刘伯承、邓小平和大家一样穿着深一片浅一片的灰土布棉衣。有一次供给处的同志给他们每人做了一套细灰布棉军衣,却被坚决退回,并严肃批评指出:“这不是对我们的爱护,是要我们脱离群众”。据统计,仅边区一级的党政军机关,直属单位,节省小米23401斤,杂粮2470斤,捐款30000元,其中129师直属单位,节省粮食16584斤,用于救济灾民。在许多地方,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社会互济,建立义仓。据1943年统计,涉县社会借粮236886斤,积义仓289400斤。

为解决根据地军民穿衣问题,根据地开展了纺织运动。邓小平领导太行区党委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从敌占区换回棉花,分到县、区、村,再通过合作社、信贷社,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将棉花赁给纺妇。规定纺1斤线挣2斤小米,织1斤布挣1斤小米。这样既解决了军民穿衣问题,又使纺妇挣米养家糊口,度过灾荒。织成布后,政府又按军衣几种款式尺寸,让妇女加工制作。染布时,夏衣用槐花米、红黄土染成草绿色或黄橙色,棉衣用芝麻杆和黑欢叶染成黑色。1943年3月1日,太行实业社举行了“太行生产展览会”,附近机关、团体代表和群众踊跃参观参展。展出的有军毯、仿俄毯、毛布、毛衣、草帽、棉织品、肥皂、纸烟等自制品。为带动全区军民纺纱,邓小平在自己的办公室放置了一架纺车,带头学纺线。为提高棉线等次,还亲手拿纱锭和其他同志观摩交流,增进技术。在涉县“邓政委,发号召。妇女们,快快摇(纺车)”的口号盛行起来,过去那种“涉县老婆不做活,手中拿着捻线陀,走一走,陀一陀”的落伍场景不复存在。1943年6月底,仅太行第五专区就组织了23968名妇女参加纺织,共纺棉花166090斤,挣得小米386255石。同时,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展副业,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1、通过武安阳邑、林县任村两个根据地商业集镇,与游击区和敌占区的商人、小贩做生意,出口根据地的山货、土特产、香烟等换回一部分日用必需品。2、利用天然火石,自制火镰,撞击取火,代替火柴。3、用柏树熬油,治疗当时流行的疥疮,同时还可以用来照明。4、用火碱熬小盐代替海盐。5、开设纸厂,利用楮条造纸,解决文化、医疗和人民日常生活用纸困难。这种楮条纸是当时根据地的高档纸,还可以用来印刷报纸、刊物、书籍和伟人像等精制印刷品。

“蝗虫来了,用手打!”

1942年夏,太行根据地遭受了旱灾,到1943年春在边区的许多地方仍在继续,有的地方是旱灾、水灾、雹灾、病灾、蝗灾不断,受灾面积几乎波及整个冀南和太行区。特别是1943年至1944年连续两年的蝗灾,对全区军民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无穷无尽的蝗虫袭来如洪水猛兽,铺天盖地,瞬间山坡、田野、道路等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蝗虫。地面的蝗虫一般有三四寸厚,严重的厚达一二尺,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二百个。蝗虫过后,庄稼、树枝、叶顷刻被吃得精光。太行地区46%的地区受灾严重,受灾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受害庄稼60万亩,其中被吃得颗粒无收的有24万亩。1943年5月3日,太行区党委、太行军区政治部在涉县赤岸村发出《关于扑灭蝗虫的紧急号召》,太行区第五、六、七专区都建立了除蝗委员会或指挥部。号召全区发动灾民,逐户制定生产自救计划,克服迷信和悲观失望情绪,调动战胜困难的积极性。9月21日,在边区政府和129师联合召开的生产会议上,针对蝗灾,有人提出用药物拌糖来灭蝗。糖在当时极其珍贵,此办法当然行不通。邓小平做了一个简单的拍击动作说:“用手打!”于是全区军民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蝗虫歼灭战”。灭蝗像对付日军“蚕食”一样,你来我打,大来大打,小来小打,直到把飞蝗彻底消灭。干部、战士、农民、学生等无论什么身份,纷纷拿着铁锹、扫帚、布袋等灭蝗工具,从山顶到山下,从田头到田尾等,反复多次,进行刨卵、捕打。据统计,全太行区日均出动人数25万人以上,总用工1000万个以上,每人平均40天。据10个县统计,共刨卵、打蝻、打蝗1835万斤,其中蝗卵10万斤,蝗虫、蝗蝻各占一半。如果不刨不打,那么1斤卵可孵化39000多个蝗蝻,1斤蝗蝻可变13000个蝗虫,1斤蝗虫80个,加起来就是1270亿个。按一天两个飞蝗吃一粒谷子,一亩地平均13000棵谷子计算,那么一天就可吃进530万亩,而那时太行区仅有耕地470万亩,还不够这些蝗虫一天的口粮。

由于全区军民齐心协力、全力以赴采取刨蝗卵、多种打灭方式、会战聚歼等多种方法大战蝗虫,使小麦及秋季作物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其中吃坏的庄稼222418亩,吃光庄稼175384亩,减收仅占10%。

邓小平、刘伯承不仅领导、组织群众打蝗,还鼓励倡导灾民吃蝗度灾。蝗虫含有高蛋白,军民们发明了多种吃蝗虫的方法,烧、煎、炒、煮熟了吃;将内脏清除,磨成面拌到玉米或糠面里烙成饼或蒸窝头吃;还有的将蝗虫煮熟后晾干,当做干粮储存起来,以备度荒。有许多人靠吃蝗虫度过了灾荒。

太行区连续两年严重的蝗灾,最终被战胜了。这不能不说是全区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战胜自然灾害所创造的一个历史奇迹。

太行根据地的生产自救运动在邓小平书记的领导下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在《太行区经济建设》一文中谈到:“以八路军这样窳劣的武器,四年来没有得到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而能战胜各种困难,与强大的敌人进行短兵相接的斗争,这不能不是一个奇迹。究竟它的秘诀在什么地方呢?是的,人所共知的,我们有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指导原则,依据这个原则,从无数的战斗中,才创立、保卫与巩固了各个抗日根据地,才牵制了日寇在华兵力的一半,减轻了大后方正面作战的负担。是的,人所共知的,我们同敌人进行了严重的政治、文化和反特务的斗争,大大发挥了根据地和敌占区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坚定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然而,也许为人民所忽视的,就是我们在敌后还是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经济战线的斗争,而且获得了不小的胜利。正因为有了这一战线的胜利,我们才有可能坚持六年之久,并且还能坚持下去。”

猜你喜欢

蝗虫根据地邓小平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窗台上的妈妈
蝗虫果腹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蝗虫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