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粮食种植成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玉米、小麦为例
2014-08-04范成方史建民
范成方,史建民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泰安,271018)
1 引言
近年来,粮食种植成本快速上升,降低了粮农的种植收益,致使其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降低,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侵蚀了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利益,弱化了政府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不利于提升粮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粮食种植成本问题已引起学术界以及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因此,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降低粮食种植成本不仅对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为国家制定粮食补贴政策提供依据,增强粮食种植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部分学者对致使粮食种植成本上升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李桦等[1]认为,化肥使用量增加且利用率不高、土地经营规模小、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产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蓝海涛等[2]发现,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呈现波浪型上升的态势。2004~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土地和农资等成本快速上升的推动。谭淑豪[3]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户均规模小且地块过于分散细碎,致使每吨水稻生产的可变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和整地成本分别占了68%及10%。万劲松[4]认为,推动粮食种植成本上升的因素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逐步上升、化肥投入量在近期内难以减少、水费支出将越来越高、机械作业费将上升、土地成本将不断上升、人工成本降低难度较大、规模经营、部分优质品种的推广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曹晔等[5]认为,自然条件、生产要素、经营形式、产后流通、政府支持是影响我国农产品成本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学者对粮食种植成本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粮食种植成本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推动粮食种植成本上升的主要构成要素;二是从粮食种植的外部条件的角度,如土地经营规模、生产技术等。但是鲜有学者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一步实证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粮食种植成本的影响程度及其贡献率。
该文依据1998~2011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成本及生产条件数据,将粮食种植成本构成要素与粮食生产条件相结合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粮食种植成本的影响程度及其贡献率。
2 影响因素分析
该文分析的粮食种植生产成本是《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1999-2012)》的生产成本扣除家庭用工折价与自营地折租后的部分,即粮农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投入各种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各项服务、雇佣他人劳动及转包或承包耕地的使用权所实际发生的费用。
2.1 农业经营规模
山东省粮农的农地经营方式多为超小型,地块零碎,农户耕地的经营面积狭小,对粮食种植成本具有较大的影响。分散经营致使粮农重复购置粮食种植机械等固定资产,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生产资料,造成农机具、土地的大量浪费,也增加了田间管理费用,提高了种粮生产成本。这种细碎化、小规模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不仅无法形成规模经营,而且无法及时获取信息、技术,不利于粮食种植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创新。此外,较小的经营规模阻碍了专业化分工,无效劳动的作业时间较多,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降低粮食种植生产成本。
2.2 农田水利建设
山东省旱情严重,经常遭遇旱灾。 “十一五”山东省年均受灾面积247.596 88万hm2,成灾面积109.539 53万hm2,绝收面积20.172 1万hm2,分别占播种面积的35.37%、15.65%及2.88%。其中,旱涝受灾面积占粮食作物受灾总面积的85.91%,旱涝成灾面积占粮食作物成灾总面积的78.25%,旱涝绝收面积占粮食作物绝收总面积的74.71%。可见,农户抗旱能力减弱。然而,长期以来,分散经营的农户不愿进行基本建设投入。同时,税费改革后,大部分村集体资金匮乏,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之政府曾一度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投入,致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一直较差,年久失修,公共服务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弱,使粮食种植生产成本上升。
2.3 化肥施用量
1998~2011年,山东省玉米、小麦种植化肥费占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比重分别为47.76%、38.47%,在所有费用构成要素的占比中均居第一位。1998~2011年分别增加了1 575元/hm2、980.55元/hm2,分别占同期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量的52.27%、38.48%,对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推动作用分别居于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化肥费是粮食种植成本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1998~2011年,玉米平均化肥用量314.25kg/hm2,呈直线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284.55kg/hm2提高到2011年的383.40kg/hm2,平均每年增加7.5kg,年均增长2.32%。小麦每公顷化肥用量相对稳定,波动较小,平均为375.45kg/hm2。尽管小麦化肥施用量提高幅度很小,但是其绝对水平较高。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人增地减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为缓解这种矛盾,粮食种植中化肥的施用量将不断增加。因此,化肥用量是致使粮食化肥费高居不下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
2.4 机械作业费
1998~2011年,山东省玉米、小麦种植机械作业费占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比重分别为13.61%、24.48%,占比均仅次于化肥费。玉米、小麦每公顷机械作业费2011年比1998年分别增加了1 032元、1 288.50元,分别占同期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量的34.25%、50.57%,从成本构成的角度看,对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推动作用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一位。因此,机械作业费是致使种植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模型
3.1 变量选取
选取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有效灌溉面积、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及每公顷机械作业费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协整与贡献率分析。
3.1.1 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 (PC)
将1998~2011年玉米、小麦物质与服务费用、雇工费用及流转地租金相加,得到其各自实际生产成本,然后分别用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定基指数做平减处理,得到玉米、小麦平减后的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以PCc、PCw表示。
3.1.2 播种面积 (SA)
由于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山东农村统计年鉴》中仅能找到1998~2007年山东省乡村户数数据,无法获得2008~2011年乡村户数数据。因此,无法用户均播种面积来反映农业经营规模,故选取播种面积从整体上反映农业经营规模对粮食种植生产成本的影响。直接选取1998~2011年玉米、小麦播种面积数据,作为播种面积的取值,分别以SAc、SAw表示。
3.1.3 有效灌溉面积 (IA)
用有效灌溉面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对粮食种植生产成本的影响。直接选取1998~2011年玉米、小麦有效灌溉面积数据,作为有效灌溉面积的取值,分别以IAc、IAw表示。
3.1.4 每公顷实际化肥施用量 (CFA)
直接选取1998~2011年玉米、小麦每公顷化肥施用量数据,作为每公顷实际化肥施用量的取值,分别以CFAc、CFAw表示。
3.1.5 每公顷实际机械作业费 (MWC)
将1998~2011年玉米、小麦每公顷机械作业费分别用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定基指数做平减处理,得到每公顷实际机械作业费,分别以MWCc、MWCw表示。
3.2 数据来源
山东省粮食种植生产成本数据直接来源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1999~2012)》,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数据来源于《山东农村统计年鉴201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2012》。变量数据的取样时间段为1998~2011年。为使数据在年度间具有可比性,该文在对粮食种植生产成本、化肥费及机械作业费数据进行平减时,均采用以1998年为基期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定基指数来处理。
3.3 模型
本部分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玉米、小麦种植生产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协整与贡献率分析。
式中,β0为常数项,βj为偏回归系数,即本文粮食种植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系数,表示 (j=1,2,3,4)各影响因素每变动一个单位时,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平均变动的数量,反映了生产成本对各影响因素变动的敏感程度。μ为随机变量,表示除上述因素之外的其他随机因素对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的平均影响。
4 粮食种植生产成本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实证分析
4.1 单位根检验
首先依据原变量和差分变量的折线图确定其检验模型是否带截距项或趋势项,然后,依据施瓦茨准则自动确定检验的最优滞后期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除小麦变量SA为平稳变量外,其余所有变量均为非平稳变量。除玉米一阶差分变量DSA、小麦一阶差分变量DPC、DSA以及小麦差分变量DMWC分别在5%、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外,其余所有差分变量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这表明,玉米、小麦各变量PC、SA、IA、CFA、MWC均显著地服从一阶单整I(1),经一次差分后较平稳,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因此,可以检验玉米、小麦种植生产成本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表1 山东省玉米、小麦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
4.2 模型估计与协整检验
表2 模型估计结果
协整检验有两种基本方法:Johansen协整检验法与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该文采用两步检验法对粮食种植生产成本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协整检验,其原理是检验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与检验估计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等价。为此,首先,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计算其非均衡误差et。然后ADF单位根法检验的单整性,如果et为稳定序列I(0),则粮食种植生产成本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确实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第一步:模型估计
对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调整的R2分别为0.873 1、0.789 4,表明回归模型整体拟合度很高。F值伴随概率分别为0.000 1、0.000 8,表明玉米、小麦种植生产成本与其各影响因素在整体上线性回归关系显著。因此,模型整体回归效果良好。
第二步:计算非均衡误差序列et并进行协整检验。玉米、小麦的非均衡误差分别用etc、etw表示。
用Eviews6.0对非均衡误差序列et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et序列的折线图确定玉米、小麦的检验类型均不带截距项和趋势项。检验的最优滞后期由Eviews6.0软件依据施瓦茨信息标准 (SIC)自动确定。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表明,玉米、小麦的非均衡误差序列e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稳定序列I(0),表明PC与IA、SA、CFA、MWC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服从 (1,1)阶协整,即CI(1,1)。因此,尽管玉米、小麦PC与SA、IA、CFA、MWC皆为非平稳序列 (除小麦SA为平稳序列),但由于五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故所求的回归方程为协整方程,模型偏回归系数具有意义。
表3 山东省玉米、小麦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4.3 模型估计结果解释[6]
为了消除度量单位对回归结果解释的影响,采取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方式比较回归方程中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为此,先将回归方程进行标准化处理。
令变量Xi(i=1、2、3、4)表示粮食种植生产成本的各影响因素,分别为变量SA、IA、CFA、MWC。变量Yj(j=1、2)分别表示玉米、小麦的生产成本。分别表示变量Xi、Yj的均值,变量S、S、YXiYj分别表示变量 Xij的标准差,示估计的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则有:
至此,可分别得到玉米、小麦原回归方程的标准化形式:
依据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可以得到长期均衡关系下玉米、小麦各影响因素对其种植生产成本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回归结果表明:
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条件下,玉米播种面积每提高1倍标准差,实际生产成本将平均增长0.069 3倍标准差;有效灌溉面积每提高1倍标准差,实际生产成本将平均增长0.010 9倍标准差;化肥施用量每提高一倍标准差,实际生产成本将平均增长0.086 9倍标准差;机械作业费每提高1倍标准差,实际生产成本将平均增长0.8158倍标准差。
在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小麦排灌费每提高一倍标准差,实际生产成本将平均增长0.222 1倍标准差;有效灌溉面积每提高一倍标准差,实际生产成本将平均降低0.205 7倍标准差;化肥施用量每提高1倍标准差,实际生产成本将平均增长0.195 4倍标准差;机械作业费每提高1倍标准差,实际生产成本将平均增长1.056 8倍标准差。
通过分析发现,玉米实际生产成本对机械作业费最敏感,其后依次为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及有效灌溉面积。小麦实际生产成本亦是对机械作业费最敏感,其后依次是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及化肥施用量。
5 粮食种植成本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
5.1 贡献率测算公式
借鉴曾福生等[7]贡献率推导公式,对山东省粮食种植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贡献率分析。玉米、小麦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及每公顷机械作业费在第t期的变动量依次分别记作:ΔSA、ΔIA、ΔCFA、ΔMWC,玉米、小麦未标准化的回归系数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每变动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平均变动的数量,各影响因素第t期变动量与相应的回归系数之乘积表示各影响因素第t期变动所引起的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平均变动的数量。因此,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变动量等于各影响因素第t期变动所引起的每公顷实际生产成本平均变动的数量之和,记作St,即
于是,玉米、小麦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及每公顷机械作业费第t期变动对实际生产成本变动的贡献率依次分别为:
5.2 贡献率分析
该文将1998~2011年分为1998~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分为3个阶段,依据上述公式分别计算了3个阶段及整个分析时期玉米、小麦种植实际生产成本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1998~2011年山东省粮食种植成本影响因素的贡献率 %
① 尽管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81、6.1221,均为正值,但是2001~2005年期间,山东省小麦播种面积的增量为-26.7万hm2,每公顷化肥施用量的增量为-42.45元,降幅很大。因此,运用贡献率公式得到“十五”期间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分别为较大的负数-147.6%、-247.27%。
由表4可知:
(1)机械作业费对粮食种植生产成本的贡献率最大。1998~2011年玉米、小麦机械作业费的贡献率分别为86.65%、148.36%,远高于其他3个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表明粮食机械化的大力推广,提高了粮食种植的生产成本。分阶段看,玉米机械作业费的贡献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十一五”比“十五”提高了14个百分点。小麦机械作业费的贡献率则经历了“上升—下降”的过程,“十一五”大幅回落,比“十五”低近283个百分点,但整个研究阶段的平均贡献率水平比玉米高近62个百分点,表明机械作业费对生产成本的推动作用高于玉米。
(2)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种植成本的贡献率位居第二位。1998~2011年玉米、小麦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56%、1.73%,表明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种植成本的助推作用不可轻视。分阶段看,玉米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快速下降,“十五”比1998~2000年低近161个百分点,“十一五”比“十五”低近5个百分点。对小麦而言,化肥施用量的贡献率则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过程,“十一五”贡献率依然在20.08%的较高水平上。这表明化肥施用量对玉米种植成本上涨的推动作用在逐年减弱,而对小麦种植成本的助推作用则仍然较高。
(3)播种面积对粮食种植成本的贡献率居第三位。1998~2011年玉米播种面积的贡献率为2.64%,小麦则为-16.32%,可见,播种面积的增加助推了玉米种植成本的上涨,降低了小麦种植成本。这表明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对小麦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
(4)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种植成本上升的贡献率最低。1998~2011年玉米有效灌溉面积对种植成本上升的贡献率仅为1.15%,小麦则为-33.77%,表明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尤其是对小麦的作用更大。因此,应切实加强山东省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6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敏感性分析表明:玉米每公顷实际种植成本对机械作业费最敏感,其后依次为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及有效灌溉面积;小麦实际生产成本亦是对机械作业费最敏感,其后依次是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及化肥施用量。贡献率分析表明:各影响因素对粮食种植成本的贡献率均依次为机械作业费、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及有效灌溉面积。
6.2 主要启示
6.2.1 大力采取措施降低机械作业费
首先,燃油是农业机械作业的可变成本,合理的燃油价格可以降低粮食种植机械作业费,可通过实施农业燃油价格补贴政策降低机械作业成本[8]。其次,在农业机械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山东省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耕地质量、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机具,以降低无谓的浪费。再次,省政府应优化补贴机具品种结构[8],引导粮农合理搭配农机具。最后,加速农业机械技术进步,提高农机具的生产效率,降低农机具的生产成本,进而降低粮农购买农机具的价格。
6.2.2 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化肥价格
一方面,省政府应引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因土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在粮食种植施肥结构上,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提高有机肥在肥料费中的占比,可以在不影响粮食增产的前提下,降低化肥的施用量。
在降低化肥价格方面。首先,省政府应通过给予交通、铁路等部门优惠政策的方式降低化肥的运输费用,并继续对化肥生产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9]。其次,继续强化对化肥市场的监管,对市场上的经营和价格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尽量制止化肥生产上游的垄断性经营行为,对哄抬物价及销售假冒伪劣化肥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最后,省政府应健全化肥储备制度,争取做到“淡储旺供”,科学有效地调节化肥的市场供求。
6.2.3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省政府应将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切实落实好节水灌溉设备财政补贴和贷款财政贴息等国家有关水利建设的政策。对于粮农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努力采取措施提高其投劳投资的积极性。完善灌排体系,对省内干旱地区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等水利工程建设[10]。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推进节水灌溉。
6.2.4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增强农户的土地经营意愿
从宏观的角度看,省政府应切实修改、完善征地制度和程序,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同时设法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以实现土地与资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使生产向着社会化、机械化及科技化方向发展,从而从整体上降低粮食种植成本。从微观的角度看,一方面省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扩大农户的农地经营规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大量的耕地被占用,而农村人口却越来越多,导致户均耕地将越来越少,为此,省政府应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尽快复垦为粮食种植耕地,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另一方面,鉴于粮食种植收益低下,其在家庭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部分农户的土地经营意愿开始减弱,愿意实施规模经营的农户数量越来越少,因此,省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户,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增强其土地经营意愿。尤其是对粮食种植有兴趣、有能力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在已实施的种粮补贴的基础上,给予其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充分支持,尽快培育其成为种粮能手。同时,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11]。
[1]李桦,郑少锋,吴清华.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的成因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6):73~76
[2]蓝海涛,姜长云.经济周期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动及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9,(6):4~12
[3]谭淑豪.现行农地经营格局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11,(4):71~77
[4]万劲松.生产成本对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影响的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4,(9):24~28
[5]曹晔,徐祗坤,张丽英,等.中国农产品成本的理性分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3(1):86~97
[6]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 (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4~178
[7]曾福生,戴鹏.粮食生产收益影响因素贡献率测度与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1):66~76
[8]刘宁.我国农机购置补贴对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影响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3):49~50
[9]刘来吉,龚玉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及对策,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4):22~24
[10]段小红,王化俊.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6):50~55
[11]崔俊辉,王艳霞,郭造强,等.河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