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香格里拉红山地区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成矿模式
2014-08-03曹晓民范玉华张世权王建昆
曹晓民,范玉华,张世权,董 涛,王建昆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0 引 言
红山铜矿为一老矿区。近年来随着工作进展,多个钻孔在深部揭到全岩矿化斑岩体,深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矿床规模不断扩大,已达大型。
前人在探讨矿床成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笔者在收集、总结以往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从红山深部钼矿化斑岩→铜矿化矽卡岩→热液脉型铅锌矿这一成矿系列入手,综合多期岩浆成矿作用特点,结合成矿地质要素的分带特征对红山深部—红山、红山牛场—恩卡矿床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1 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地处扬子西缘多岛—弧—盆系之印支期(T3)义敦岛弧带内。
在晚三叠世岩浆弧发展阶段,该区发育了一套巨厚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划分为曲嘎寺组(T3q)、图姆沟组(T3t)、喇嘛垭组(T3lm)(图1)。
矿区位于红山复式背斜中部,由一系列北北西向紧密线性褶皱和同向断裂组成,其中北北西向属早期拉张型断裂,控制了印支期钠质中—基性火山岩及同源的基性—中基性侵入岩;而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印支晚期挤压型钙碱性系列钾质中—酸性火山岩,并有同源的大量中酸性浅成斑岩及次火山岩分布。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呈近南北向侵入于早期岩层之中。
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三期:①印支期岛弧发育阶段形成以安山岩、英安岩为主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伴随有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玢)岩型铜多金属矿化;②燕山晚期为陆内汇聚阶段,在构造活动强烈区发育碰撞(S)型酸性岩浆侵入,形成斑岩型、矽卡岩型等重要的铜、钼、钨矿化;③喜马拉雅早期本区主要表现为陆内伸展裂陷,发育正长(斑)岩—二长(斑)岩类,伴有斑岩型金、铜矿化。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娘央—夏隆瓦断裂与红山断裂之间,主要出露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图姆沟组地层,与火山岩同源的侵入体,地表仅有零散的闪长玢岩岩墙。此外,矿区中部见少量燕山期石英二长斑岩岩枝。矿区地表见大面积角岩化及矽卡岩化蚀变。
图1 红山地区区域地质及矿床(点)分布图
2.1 地 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和图姆沟组,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图2),岩层倾向240°,倾角60°~80°。
(1)曲嘎寺组(T3q)
曲嘎寺组可细分为三段,本区仅出露二、三两段。
二段(T3q2):出露于矿区中部,呈北西向展布。主要为深灰色砂泥质板岩、变质砂岩、大理岩和结晶灰岩夹基性火山岩及伴生的硅质岩。是矿区主要赋存层位,广泛发育矽卡岩化和角岩化。
图2 红山—红山牛场铜钼矿区地质图
三段(T3q3):出露于矿区西部,主要为深灰色薄层—中厚层状灰岩、粉晶灰岩,夹绢云板岩、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少量变质砾岩。为恩卡铅锌银金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2)图姆沟组(T3t)
出露于矿区东部,为灰—深灰色板岩、粉砂质绢云板岩及中性、中酸性火山岩类,计有安山岩、流纹岩、英安岩等。
2.2 构造
矿区位于区域性北北西向红山断裂西侧,次级断裂发育,多数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呈北西—南东向,以正断层为主,逆断层次之。成矿前的层间裂隙、节理发育,是赋存矿(化)体的最有利部位。
2.3 岩浆岩
图3 石英二长斑岩的主要元素差别图
图4 红山异常剖析图
图5 红山地区蚀变遥感异常分布示意图
矿区岩浆活动强烈,主要有印支期及燕山期。两期岩浆活动在矿区表现各异,其成矿作用也各有不同,具有叠加成矿的特点。
(1)印支期挤压型钙碱性系列钾质中—酸性火山岩
曲嘎寺组中发育基性火山岩,而图姆沟组中则以安山岩、英安岩为主。侵入岩为浅成斑(玢)岩,地表零星出露。在矿区深部存在一些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斑岩,前人在勘探时对这类岩石测定了化学成分。根据主元素对比图(图3)判别,矿区石英二长斑岩属钙碱性和强铝质系列岩石。在红山矿区石英二长斑岩中获Rb—Sr单矿物模式年龄为214Ma(谭雪春等,1985),说明岩体形成时代为印支晚期。该期岩浆活动对矿区成矿具有积极的作用,属早期成矿作用。
(2)燕山期滞后型花岗闪长岩系列
分布于矿区中部,地表仅零星出露,表现为岩枝、岩脉,近年来在红山矿段17线、9线、3线中施工的多个钻孔在深部揭到厚大的含矿斑岩体,主要岩类有石英二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等。
徐兴旺、李文昌等先后在矿区做过辉钼矿Re—Os测年分析,石英二长斑岩成矿作用的活动时间大致为(80.2±1.3)Ma—(77.6±1.1)Ma(李文昌等),石英—辉钼矿阶段的辉钼矿Re—Os年龄大致为(77±2)Ma(徐兴旺等,2006),两者十分相近。
2.4 围岩蚀变
与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有钾化、矽卡岩化、角岩化。
钾化主要出现在石英二长斑岩中,其与钼铜矿化关系密切。
矽卡岩化、角岩化在区内分布较广,两者多相间排列,并与地层产状一致。矿体主要产于矽卡岩中。矽卡岩接触的围岩不同,其矿物组合也有所不同。与角岩接触时,主要为透辉石—钙铁榴石矽卡岩,而靠近大理岩一侧则为钙铁榴石矽卡岩及次透辉石钙铁榴石矽卡岩。
2.5 物探异常特征
矿区激电中梯Ms异常和磁测△T异常分布态势基本相同,总体反映了红山矿段东部矽卡岩型铜铁矿体具有强磁、高极化、顺层产出且有一定规模的电、磁场特征;红山矿段西部电、磁异常分布在角岩带上,与角岩裂隙充填的网脉状中等磁性、中等极化的矿(化)体相对应。
2.6 化探异常特征
矿区属典型的“高、大、全”化探异常,一比五万土壤化探所分析的七种元素Cu、Pb、Zn、Ag、Au、W、Mo均为强异常(图4),出现异常的元素尚有Sn、Cd、As、Sb、Hg、Co、Fe、Th、Bi(1/20万化探)等,是全测区内元素组合最多,最复杂的异常。综合异常浓集中心突出,各元素重合好,以同心浓集为特征。从内往外,依次为Mo、W、Au、Cu、Ag、Zn、Pb,显示由高温向中低温变化特征。从形态看,Cu、W、Mo形态最为规整,其次Pb、Zn、Ag、Fe、Au。异常区西侧有一北西向Pb、Zn、Ag、Au浓集小区,显示该区至少存在二期以上多金属成矿热液作用。
2.7 遥感异常特征
矿区蚀变遥感异常以铁染异常为主,并伴有零星羟基异常分布(图5)。其中铁染异常产出部位与矿体产出部位吻合较好。另外,矿区还有多个羟基异常或羟基+铁染异常中心存在,推测其可能与斑岩型铜矿有关。
线环构造组合显示,矿区位于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交汇构造背景上,岩浆热液环呈东西向分布,并呈串珠状、同心多层环状组合。
3 矿床及矿体特征
依据成矿系列的观点,结合矿体空间展布及成矿元素组合,初步将矿床划分为三个矿段,从东至西依次为红山矿段、红山牛场矿段、恩卡矿段。
3.1 矿床规模及矿体特征
红山矿段与红山牛场矿段成矿特征基本一致。矿体赋存于矽卡岩、角岩及深部斑岩体中。成矿元素以铜钼为主,次为铅锌。成因属与斑岩体关系密切的斑岩—矽卡岩型。
恩卡矿段位于矿区西部硅化灰岩、板岩中。成矿元素以铅锌为主,次为银金,成因属热液脉型。
3.1.1 红山铜钼矿段
位于红山老矿区内。上世纪七十年代,原云南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作过初勘工作,共圈定大小矿体20个,其中规模较大的10个。矿体长一般30m~1223m,厚3.92m~19.56m,斜深20m~330m,铜品位一般0.86ω%~1.76ω%,平均1.01ω%。
根据矿体赋存特征及成矿元素组合,笔者将红山矿段初步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上部的矽卡岩型铜矿,包括V1、V2、V3、V4等多个矿体;深部斑岩型铜钼矿,有 V11矿体。
V1矿体:为矽卡岩铜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长1330m,斜深285m,倾向240°,倾角65°。厚31m~35m,平均33m,铜品位一般0.43ω%~0.54ω%,平均0.48ω%。
V2矿体:为矽卡岩铜矿体。呈似层状,长1435m,斜深390m,倾向240°,倾角70°。厚7m~33m,平均23m,铜品位一般0.23ω%~0.81ω%,平均0.5ω%。
V3矿体:为矽卡岩铜矿体。呈似层状,长1435m,斜深388m,倾向240°,倾角70°。厚4m~65m,平均24m;铜品位一般0.23ω%~0.7ω%,平均0.50ω%。
V4矿体:为矽卡岩铜矿体。呈似层状,长726m,斜深410m,倾向240°,倾角72°。厚10m~11m,平均10.5m,铜品位一般0.22ω%~1.38ω%,平均1.0ω%。
V11矿体:矿体赋存于石英二长斑岩体及外接触带角岩中,属斑岩型钼矿体(图6)。呈大透镜状,长1435m,斜深590m(未控全),倾向240°,倾角65°。厚117m~302m,平均203m,钼品位一般0.034ω%~0.057ω%,平均0.04ω%。
3.1.2 红山牛场铜矿段
位于红山铜矿段西侧,平距800m。含矿岩性主要为矽卡岩,另有少量角岩,矿体顶、底板主要为大理岩、角岩,部分为矽卡岩。矿体与围岩呈渐变关系。共圈定工业矿体6个,其中KT2、KT3、KT4、KT6矿体规模较大。
KT2矿体:为矿区主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长1353m,深部未控全,倾向230°,倾角75°。中段及南东端有分支复合现象。厚度0.98m~13.59m,平均5.72m,铜品位0.20ω%~3.79ω%,平均品位1.71ω%。
图6 红山铜钼多金属矿区9号勘探线剖面图
KT3矿体:位于KT2西侧,呈脉状—似层状。长271m,深部未控全,倾向194°,倾角60°,两端有分支复合现象。一般厚0.79 m~3.54m,平均厚2.08m,铜品位0.23ω%~0.81ω%,平均0.66ω%。
KT4矿体:位于KT3西侧,呈脉状—似层状,长567m,深部未控全。倾向260°,倾角67°。一般厚1.78 m~6.0m,平均厚4.01m,铜品位0.33ω%~0.51ω%,平均0.44ω%。
KT6矿体:呈透镜状,长274m,深部未控全。总体倾向255°,倾角80°。厚度3.32 m~36.46m,平均15.77m,铜品位0.26ω%~2.66ω%,平均品位1.01ω%。
3.1.3 恩卡铅锌银金矿段
位于矿区西南部,恩卡断裂以东地区,走向北西—南东。矿体产于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三段(T3q3)结晶灰岩层间破碎带中,空间展布形态受层间断裂构造控制。围岩主要为结晶灰岩、板岩,夹石多为结晶灰岩。
初步圈定9个矿体,规模较大的有3个,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产出。走向长50m~440m,产状232°~265°∠56°~89°,厚0.82m~1.85m。矿化以铅、锌为主,并普遍共伴生银、金。矿体品位:铅l.73ω%~6.87ω%,锌 2.15ω%~4.29ω%,伴生银 56.60 g/t~249.78g/t,金1 g/t~3g/t。矿石呈黑褐色块状,脉石矿物以碳酸盐为主,石英次之。金属矿物多呈微粒状,铁锰质含量高。
3.2 矿石质量
(1)红山矿段和红山牛场矿段
因成矿条件及矿床成因类型相似,故二者矿石质量接近。
矿石矿物成份:金属矿物主要为孔雀石、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辉钼矿、方铅矿及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
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陨铁状、乳浊状固溶体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浸染状、脉状构造。块状构造包括致密块状、斑块状、花斑状、环斑状;浸染状包括稠密浸染状、星散状;脉状包括细脉状、网脉状。
(2)恩卡矿段
矿石矿物成分:矿石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异极矿、菱锌矿、白铅矿、铅矾等;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等。
矿石结构:具自形—半自形粒状、它形粒状、碎裂、充填交代等结构。
矿石构造:有浸染状、团斑状、块状、脉状等构造。
3.3 矿石类型及矿石的化学成份
(1)红山矿段和红山牛场矿段
矿石类型多样,其自然类型可分为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以硫化矿为主,氧化带不发育。工业类型按含矿岩石可分为矽卡岩型、角岩型、斑岩型,按有用矿物可分为含铜磁铁矿型铜矿石、含铜辉钼矿型铜钼矿石、含铜方铅矿闪锌矿型矿石、铅锌矿石。
铜矿石中以铜为主,独立的钼矿体中平均含钼0.042ω%,其中石英二长斑岩含钼0.04ω%,角岩含钼0.046ω%,独立的铅锌矿体含铅0.50ω%~12.02ω%,平均4.875ω%,含锌1.13ω%~18.04ω%,平均0.337ω%,另外可综合利用的银平均6.856g/t,钴0.00449ω%,铋0.016ω%,铟0.000611ω%,硫10.66ω%。
(2)恩卡矿段
矿石有用元素主要为铅、锌,并普遍共伴生银,银品位一般25.81 g/t~283.22 g/t,最高861.41 g/t。据铅与银的相关关系,银主要赋存于方铅矿中。矿石自然类型以硫化矿为主,局部可见少量氧化矿及混合矿。
矿石工业类型有黄铁矿—方铅矿型,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型,铅锌银黄铁矿大理岩型,铅锌银黄铁矿绿泥板岩型。
4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4.1 矿床成因
4.1.1 包体测温及含盐度
经对石英二长斑岩、蚀变石英二长斑岩的包体测温,其含盐度高,ω(NaCl)达32.3%~75%。除常见钠盐子晶外,经常同时有钾盐子晶产出。上述岩体所测均一法温度也高。已测定的23个数据中,492℃~579℃有2个,330℃~420℃有10个,220℃~190℃有10个,仅1个为156℃。说明成矿作用以气成—高温阶段为主,延续到中温阶段。
4.1.2 蚀变分带
深部斑岩体内以钾化、硅化为主,钾化强则矿化强。
接触带则以矽卡岩化为主,在矽卡岩与角岩相间排列宽达800m的矿化带中,空间分布有下列两种规律:
(1)石英黑云母角岩+蚀变黑云母角岩→透辉斜长岩+透辉富铝石榴子石矽卡岩+钙铁石榴子石矽卡岩+次透辉石钙铁石榴子石矽卡岩→含硅灰石、透闪石、透辉石大理岩+大理岩。
(2)石英黑云母角岩+蚀变黑云母角岩→透辉斜长岩+透辉富铝石榴子石矽卡岩→钙铁石榴子石矽卡岩+次透辉石钙铁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富铝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斜长岩→蚀变黑云母角岩+石英黑云母角岩。
4.1.3 成矿阶段
当矽卡岩及角岩经成矿热液再蚀变时,矽卡岩变成类矽卡岩、角岩变成堇青石斜长石透辉石角岩,其成矿阶段如下:
高温的硅化、钾钠长石化,为磁铁矿形成期;高中温的硅化、早期碳酸盐化阶段,为磁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形成期;中温的阳起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阶段,为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的硫化物形成期;低温的晚期碳酸盐化、沸石化阶段,为方铅矿、闪锌矿形成期。
因此,自矽卡岩向大理岩,金属矿物呈带状分布:下部为磁铁矿,依次为磁黄铁矿,再向上为黄铜矿、黄铁矿,最上部为方铅矿、闪锌矿。
4.1.4 矿床成因
综上,认为矿区曾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两期岩浆活动。
印支晚期(214Ma,谭雪春等,1985)斑(玢)岩体主要位于矿区北东侧。围岩蚀变弱,经观察岩体与矿化关系不是很密切。
燕山期石英二长斑岩体侵位于矿区深部。其成矿作用的活动时间大致为(80.2±1.3)Ma-(77.6±1.1)Ma(李文昌等),石英—辉钼矿阶段的辉钼矿Re-Os年龄大致为(77±2)Ma(徐兴旺等,2006),两者十分相近。且野外工作证实,该期斑岩体与矿化关系密切。故认为矿区主成矿时期应为燕山期。
此外,宋保昌等(2006)根据铅同位素分布特征,经对比分析认为红山矿区存在新生代成矿的可能。
由此,可认为红山—红山牛场—恩卡矿床成因为与燕山期斑岩体关系密切的斑岩—矽卡岩—热液脉型复合型矿床成因类型,形成一个成矿系列,并于有利部位叠加了后期成矿作用,使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
4.2 成矿模式探讨
综上所述,红山—红山牛场—恩卡铜钼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床具有明显的地质分带性。
(1)矿化的分带性:矿区具有多种成矿元素,如钨、钼、铜、铅、锌、金、银等,全区以岩体为中心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中心(岩体内部)以钼(钨)矿化为主→中部(矽卡岩、角岩中)则以铜、钼矿化为主→外围则是铅锌银金矿化。
(2)热液蚀变的分带性:中心矿化斑岩体以钾化、黄铁绢英岩化蚀变为主;接触带以矽卡岩化、角岩化、硅化为主;外围以大理岩化、青盘岩化为主。
(3)成矿类型的分带性:中心是细脉浸染状矿化;中部是矽卡岩型矿化和裂隙充填矿化;外围是沿裂隙充填的脉状矿化。
以上分带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赋存有相应矿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矿床系列。其中,中心部位对应的是全岩矿化的石英二长斑岩体,具钾化、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矿化以钼(钨)为主,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等矿石矿物呈细脉浸染状产出,具典型的“斑岩型”面型矿化特征,如红山深部的V11矿体;接触带附近以矽卡岩、角岩为主,硅化强,矿化以铜、钼为主,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成矿物质呈脉状沿裂隙产出,形成红山、红山牛场矽卡岩型铜钼矿;远离岩体则主要沿构造、裂隙充填于角岩化板岩、大理岩化灰岩等地层中,矿化以铅、锌、银、金为主,呈脉状产出,形成恩卡热液脉型铅锌银金矿。
由此笔者初步提出红山—红山牛场—恩卡铜钼铅锌银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图7)。
隐伏的含矿斑岩体是成矿的主体,全岩矿化,发育细脉浸染状矿化,具有较大规模。其顶部延伸的一些岩枝,是成矿斑岩体的一部分,具有斑岩型矿化特征。其形成于燕山期,成矿年龄(80.2±1.3)Ma—(77.6±1.1)Ma(李文昌等),晚于矿区北东侧印支晚期斑(玢)岩体(214Ma,谭雪春等,1985)。
参 考 文 献
[1]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古学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82.
[2]云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永宁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80.
[3]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1∶5万欠虽幅、红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99.
[4]侯增谦,杨岳清,王海平等.三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5]曾普胜,莫宣学,喻学惠等.滇西北中甸斑岩及斑岩铜矿 [J].矿床地质,2003a,22(4):239~400.
[6]吕伯西,王增等.三江地区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专属性[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7]侯增谦等.三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8]曾普胜,莫宣学,喻学惠.滇西富碱斑岩带的Nd、Sr、Pb同位素特征及其挤压走滑背景[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21(3):231~241.
[9]曾普胜,莫宣学,喻学惠等.滇西北中甸斑岩及斑岩铜矿[J].矿床地质.2003.22(4):393~400.
[10]李文昌,潘桂棠,侯增谦等.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
[11]孟祥金,侯增谦,记永丰等.碰撞造山型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式 —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为例[J].地学前缘(地质大学,北京).2004.Vol.11 No.1:201~211.
[12]李文昌,尹光侯,刘学龙等.中甸矿集区普朗-红山铜多金属矿成矿亚带北段帕拉牛场斑岩体40Ar~39Ar年龄及锑矿化[J].地质与勘探.2010.第46卷第2期:267~271.
[13]冷成彪,张兴春,王守旭等.云南中甸地区两个斑岩铜矿容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雪鸡坪和普朗斑岩铜矿为例[J].矿物学报.2007.Vo27.No3/4:414~421.
[14]宋保昌,蔡新平,徐兴旺等.云南中甸红山铜多金属矿床新生代热泉喷流沉积型矿床[J].地质科学.2006.42(4):7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