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部分水晶、葡萄石等标本之铜晶簇并非天然形成
2014-08-03施加辛
施加辛
(云南珠宝科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11)
1 云南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晶簇标本受关注
云南的水晶、葡萄石资源广泛分布于滇东北、滇中的二叠系玄武岩的气孔、裂隙中。1988年,笔者任云南地省质博物馆馆长时,曾与馆里的王世勋、赵世昌等一同到富民县普渡河河谷,考查了二叠系玄武岩中的葡萄石资源;因此对昭通地区的玄武岩气孔中水晶、紫水晶、红玛瑙、自然铜、葡萄石、硅铁灰石等资源情况较为了解(照片A1-3)。
在昆明的金星奇石城建立以前,在景星花鸟市场的街边上,有时可买到山村农民带来卖的不同奇石、彩石,笔者就在那里买到过葡萄石晶体矿物标本(照片A1-3)。1998年,笔者曾从晶体矿物收藏家王跃生处收集过滇东北地区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晶簇标本(照片A4),但当时对上边晚期形成的黑色细小板片状硅铁灰石矿物,未进行具体研究识别。近年也收集了部分葡萄石-硅铁灰石研究用矿标(照片A5-8)。云南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晶簇标本受到国内外矿标界的关注,2006年后,先后有许多世界矿物学家来云南省昭通市实地考察,如德国贝特赫尔德·奥腾斯等。
照片1 A1、A2. 葡萄石板片状晶簇; A3. 放射状葡萄石;A4. 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晶簇,标本长宽高:10-8-3cm。A5. 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晶簇(5a-斜视,5b-侧视); A6 水晶-绿帘石-葡萄石(铁染)-硅铁灰石晶簇;A7. 水晶-硅铁灰石晶簇; A8. 杨梅形葡萄石。
葡萄石(Prehnite Ca2AI(AlSi3O10)(0H)2),为含水的架状硅酸盐矿物。样品呈浅绿色、黄绿色,板片状、束状、放射状。玻璃光泽。广泛分布于省内二迭系玄武岩的孔洞、裂隙中。斜方晶系,二轴晶正光性,折射率1.616~1649。密度为2.85 g/cm3±。紫外荧光下为惰性。摩氏硬度6.5±。单晶大1~20 mm,可以切磨单晶刻面、弧面戒面,也可利用集合体做雕件。
硅铁灰石(Babingtonite Ca2Fe2+Fe3+[Si5O14(OH)]),属于似辉石族中的蔷薇辉石亚族;具有与辉石相似的链状结构,但结构更为复杂。三斜晶系,多呈板状、短柱状;黑色、褐黑色;半金属光泽;解理{001}完全,{010}、{100}中等;Hm 5.5~6;密度3.36±;(+)2V大;Ng1.725- 1.753,Nm 1.710~1.731,Np1.700~ 1.720;在云南,主要产于玄武岩的晶洞、裂隙中。
笔者对照片A4的硅铁灰石晶体(与葡萄石伴生),做了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研究(照片A9、图1)。
2 市场上出现奇特的与水晶、葡萄石共生的金属铜晶簇标本
近年来,在市场上出现较多的与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等紧密共生的树枝状“自然铜晶簇”标本,十分新奇、美观、惹人喜爱(照片B);一些个人及博物馆的买价在几万到几十万。对于这类含“自然铜”晶簇标本,销售的商家都保证说,是云南昭通地区产出的天然晶簇。
笔者注意到,在一些大致扁平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矿晶标本上,两面都是以水晶-葡萄石晶簇为主;但这些密集的“自然铜晶簇”仅分布于在一个面上(照片B1-B5),另一面一点都没有(如照片B3b);并且结晶形态基本一致。
B1-B5. 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自然铜”晶簇(B3b为B3a的侧视);B6-B7. 生长在水晶体上的树枝状“自然铜”晶簇。(B1摄于曾援斌处,B2、B3摄于伍勇处,B4-B7据曾援斌照片处理)
在矿标市场上,还可见到一些水晶、葡萄石晶簇上的“自然铜”部分氧化的“天然矿标”(照片C)
在这些标本上,“自然铜”晶簇表面受“氧化”变为棕红色、蓝色、绿色等;部分绿色矿物被认为是“孔雀石”;(部分样品经实测,实为副氯铜矿等人工产物)。
C. “自然铜”标本的人工模拟自然氧化产物(C1-C2 据曾援斌照片处理;C3-C5摄于伍勇处)
3 金属铜晶簇及其变化的绿色矿物的测试研究
3.1 金属铜晶簇的测试研究
由照片B类矿标上取下来的测试样(照片D),进行了电镜图像和能谱分析。由照片D、E2、E3可看出,其晶体形态很复杂,与各类矿物学图书中自然铜的晶体形态不同。
金属铜晶体新鲜面能谱测试不含其它杂质;见表F5a新鲜金属铜的点测结果(Cu 100%)。E5表中的Si、Al、O,可能为面扫描区域中难于清除的灰尘影响所致。
D. 从照片B3矿标“自然铜”晶簇上取下来的测试样;右侧A为一树枝状金属铜(15.489克),右下角的尖头为重量的支撑的生长点,直径仅1~2mm。
E. 树枝状金属铜的电镜照片,照片D中的晶体A的电镜下放大图像;E1-标尺长2mm,E2-标尺长0.1mm;E3-红色框为能谱面扫描区域,标尺长20 μm;E4. E3红色框内的面扫描能谱图
E5. 金属铜的能谱分析结果
3.2 金属铜次生绿色矿物的测试研究
“金属铜”外的次生绿色矿物(照片F1、F2),不是一般天然次生孔雀石;而是人工盐酸浸泡反应产生的(性质不很稳定的)隐晶质副氯铜矿〔paratacamite,Cu2(OH)3Cl〕、氯铜矿(atacamite)和/或蓝铜钠石(chalconatronite)等物质(F3c)。
F1. 水晶-葡萄石(伴少量硅铁灰石)上的金属铜及其次生副氯铜矿测试样(曾援斌提供);1a-样品顶视;1b-样品侧视,可见金属铜-副氯铜矿部分生长在水晶-葡萄石矿标的断面上,表明为非天然生长;1c-为测试把顶部切平,副氯绿铜矿下露出内部的金属铜-赤铜矿。
副氯铜矿〔paratacamite,Cu2(OH)3Cl〕;隐晶质(照片F1d),粒度0.001mm±;Np>1.741;绿色矿物粉末的X-光衍射图谱(图F6),显示主要为副氯铜矿(可能伴蓝铜钠石、绿铜矿)。副氯铜矿的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与绿铜矿相似(副氯铜矿为三方晶系,绿铜矿为斜方晶系),但副氯铜矿不很稳定。
氯铜矿〔atacamite,Cu2(OH)3Cl〕(?):根据X-光衍射资料(图F6)。
蓝铜钠石(chalconatronite),Na2Cu(H2O)〔CO3〕(?);粉末油浸法测定,粒度0.001~0.05mm;-2V小,Ng>1.534>Np,干涉色高(照片F1e)。
F2. 扫描电镜图像,标尺长1mm
F3.能谱分析区图像,+为点测位置,标尺200 μm;a-金属铜,铜红色,金属光泽;b-主要为赤铜矿,红色,土状光泽;c-副绿铜矿(paratacamite),绿色;d-背散射图像亮度略暗于副绿铜矿,名称待定,可能为蓝铜钠石(chalconatronite)或/和氯铜矿(atacamite)
F4. 能谱图
F5. 能谱点测分析结果(Wt %-重量百分数,At %-原子百分数)
(能谱分析仅供参考)
F6. 照片F1的绿色矿物粉末的X-光衍射图谱,显示主要为副氯铜矿,可能伴绿铜矿或/和蓝铜钠石
4 在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天然标本上的金属铜晶簇成因探讨
4.1 昭通地区的铜矿地质勘查、不同学者对矿标矿山的考查,未发现“自然铜”晶簇
4.1.1 在云南滇东北地区,广泛分布有玄武岩型铜矿(如云南永善茂林玄武岩铜矿床);自然铜是常见矿物之一;原云南省地质博物馆收藏有几块滇东北产出的大型自然铜标本,不规则板状,厚几公分到十几公分,长宽约1~1.3米,边部呈参差状,表面伴有赤铜矿、黑铜矿、孔雀石、硅孔雀石、白色方解石等;80年代笔者任馆长时,按文件要求,其中一块大型板状自然铜标本运送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现今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可能会看到)。近年,笔者也收集到部分自然铜标本(照片G1、G2)。但类似前述自然铜晶簇标本,一般地质人员还未见到过。
G1. 笔者收集的滇东北玄武岩地区产出的自然铜研究标本;部分伴赤铜矿、黑铜矿、孔雀石、方解石。G2. 昭通地区的自然铜矿标,433克,9.7x5.0x4.4公分;内核为自然铜,覆赤铜矿、黑铜矿膜;外侧为蓝铜矿、孔雀石等(伍勇提供)。
4.1.2 吴世泽等2007年考查了巧家白鹤滩金沙江畔,玄武岩气孔、裂隙中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资源(照片H1、H2),他们对笔者介绍了矿山考查的情况,没有见到树枝状自然铜晶簇。
4.1.3 熊小康在2010年4月考查了云南永善县金沙江畔,坚硬的玄武岩峭壁上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矿洞;那里地势险要,一般人去不了,是当地采宝人带他去的。熊小康在一较大的硅铁灰石晶洞中惊喜地看到,生长在坚硬的玄武岩壁上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晶簇(照片H3、H4);由于晶簇与岩壁连接坚固,取不下来,强行取就打坏了;洞中缺氧,也不能使用汽油钻。他对笔者介绍,在那里没有本文前述的“自然铜晶簇”。
4.1.4 矿标收藏者地质工程师曾援斌,在2013年10月购买了几件精美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自然铜矿标(照片B1),售方保证是天然产的,产地就在巧家白鹤滩电站铁索桥向下游不远的金沙江畔。笔者与曾援斌一起前往考查(详见《巧家白鹤滩金沙畔葡萄石-硅铁灰石资源信息考查纪实》,文载《滇石神韵》、《中国翡翠》、《云南珠宝》等);我们在白鹤滩金沙江畔的玄武岩峭壁与巨石间,艰苦攀爬寻觅,没有见到自然铜晶簇的踪迹(照片I1-I7)。
4.1.5 2014年1月10日参加云南省石产业促进会时,遇到张家志教授,笔者就上述问题请教张老师;他说,这样的晶簇,5年前在西昌的矿标市场上就见到了;他也收藏部分这类矿标;他根据这些自然铜晶体,有些生长在其他矿物的下面或缝隙中,当时也认为应该是天然的。笔者介绍了最近所做的测试表明,自然铜的化学成分很纯,晶形特殊;由其变化的绿色矿物不是孔雀石,而主要是副绿铜矿类等情况,怀疑这些精美的自然铜晶簇不是天然的。
H1-吴世泽考查在白鹤滩金沙江边;H2-吴晓峰在白鹤滩采到的硅铁灰石;H3-熊小康在永善一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晶洞中(他的向导简官平摄);H4-玄武岩壁上的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晶簇;I1-在白鹤滩电站的铁索桥下;I2-攀爬在江边的玄武岩峭壁上,红箭头所指为曾援斌;I3-施加辛在江边,江水把坚硬的玄武岩冲刷得奇形怪状!I4-曾援斌在巨石间寻觅;I5-玄武岩中的水晶-葡萄石晶洞群;I6-施加辛在一玄武岩陡壁下的晶洞口。I7-玄武岩中的一个水晶-葡萄石小晶洞。
4.2 金属铜晶簇结晶特征不符合天然晶簇共生规律
4.2.1 天然产出的自然铜为等轴晶系,晶形为六八面体晶类。也有不规则的树枝状等形态。然而上述晶簇的“自然铜”晶体的晶形不同于天然产的(见电镜照片E1-E3)。且化学成分特别纯(天然的常有杂质)。
4.2.2 笔者注意到,这些“自然铜”晶簇生长在不同的基体矿物晶体上,但结晶形态基本一致,主要是头大脚小的束状、树枝状连生形态。“自然铜”晶体很重,连接点小(如照片D中的A晶体),连接脆弱;稍微轻碰就掉下来了。当这些精美的晶簇标本从矿洞中采出时,不可能一点震动都没有(如照片B6、B7)。
4.2.3 有的金属铜晶簇延伸到矿标的侧向断面上(照片F1b),这在天然矿标上不应该出现的情况,可能是制作时的疏忽!
4.2.4 自然铜的天然次生绿色矿物一般为孔雀石;本类“自然铜”的次生绿色矿物,经测试为自然界罕见的副绿铜矿等矿物。这可能是使用盐酸(HCl)人工处理的产物;由于快速结晶,来不及结晶出较大的晶体。
4.2.5 奥腾斯在其《中国矿物及产地》一书469页上提到,照片J中这块“生长在绿帘石基岩上的树枝状天然铜标本(13cm x12cm x6cm)是一个精心制造的赝品。”但奥腾斯没有说明是怎么制作的。
照片J
4.3 人工金属铜晶体生长资料
熊小康根据媒体资料向笔者介绍,电解CuCl2时,在铜丝阳极析出金属铜晶体(图K)。
图K 电解CuCl2时,可能在铜丝阳极析出金属铜晶体
陈书荣提到:由于在电沉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枝状晶,其形貌上呈现出极不规则、极其复杂的几何特征(陈书荣,金属电沉积过程枝晶生长的分形研究。《昆明理工大学》 2002年)。
5 结 论
笔者对所收集的测试样品,进行了深入的矿物学、矿物共生组合、晶体生长环境、矿山地质背景实地考查等研究。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这些在水晶、葡萄石、硅铁灰石等天然矿标上的精美的“自然铜晶簇”,是人工生长上去的;部分伴随的次生绿色矿物,主要是不很稳定的副绿铜矿(可能为盐酸强烈作用下快速结晶形成)。
在收集测试研究标本和矿山考查方面,得到老朋友、地矿高级工程师曾援斌等的大力支持帮助;还得到矿标经营者伍勇、熊小康等的热心帮助,并赞赏他们在矿标经营中的诚实、尊重科学的态度。样品的X-光衍射和电镜扫描、能谱分析,是由云南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袁波、王敏、刘拥军教授完成的;在探讨金属铜晶体结晶生长条件方面,还得到云南铜业集团史宜峰总工程师等的热心帮助。笔者对上述朋友、老师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参 考 文 献
[1]A.N.Winchell and H.Winchell,Elements of Optical Mineralogy. 1951.
[2]A.S.Povaovarennykh,Crystal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Minrals.1972.
[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所.透明矿物显微镜鉴定表[ 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7.
[4]王璞等.系统矿物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5]施加辛.云南宝石资源[M].北京:中国宝石,1996(17).
[6]陈书荣.金属电沉积过程枝晶生长的分形研究[J].2002.
[7]薛步高.峨眉山玄武岩与玄武岩铜矿成矿研究[J].化工矿地质,2007,29,(2).
[8]刘旭,李亚辉.云南永善茂林玄武岩铜矿成因[J].云南地质,2009(1).
[9]熊小康.云南矿物之硅铁灰石[J].矿物爱好者,20104(4).
[10]易学华等.金属铜凝固过程中晶体生长与团簇微观结构演变特性的模拟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3).
[11]吴世泽.云南的的宝石及矿物晶体[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12]贝特赫尔德.奥腾斯.中国矿物及产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4).
[13]施加辛.巧家白鹤滩金沙畔葡萄石—硅铁灰石资源信息考查纪实[J].滇石神韵.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