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声技法研究

2014-08-02张莹莹

艺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肖邦

张莹莹

摘 要:肖邦在继承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和声形式及音响色彩,为十九世纪后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和思维方式。本文以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为研究对象,从和声技法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认知浪漫主义和声技法。

关键词:肖邦 二十四首前奏曲 和声技法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于1839年左右创作完成了《二十四首前奏曲》,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前奏曲彻底摆脱了任何乐曲的束缚,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钢琴曲体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前奏曲这种体裁直接承袭于巴赫,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肖邦的其它体裁如练习曲、夜曲以及玛祖卡等作品的缩影,这就使《前奏曲》成为肖邦作品的集锦,吸引了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和听众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对肖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进行研究。

一、变音体系的运用

1.离调和弦

虽然离调手法对于浪漫主义音乐来说并不是新鲜的,在古典主义音乐中离调手法也很常见,但音乐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由于作曲家更多地追求表现暧昧、浪漫与谦和的气质,这种手法的运用就更加普遍了。在《前奏曲》中,作曲家运用了向调式中的各级副属和弦方向的离调,如Op.28 No.3中16—18小节的D7∕S—S,No.4中8—9小节的DⅦ34∕S—S6;12 —13小节的D7∕SⅡ—SⅡ。由于属和弦对于主和弦的倾向性与支持力在不稳定功能和弦中是最强有力的,因此向属方向调性的离调,在这部作品中也很常见。如Op.28 No.3 中,7—11小节的D7∕D—D; No.13中,27 —28小节的D7∕D—D以及No.10 中,7—8小节的D∕D—D等。

2.变和弦

变和弦是在保留原有调性功能属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调内的Ⅱ或Ⅳ音,以加强其声部倾向性并产生新的音响效果的和弦。在古典主义时期,变和弦即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绪与效果,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类和弦被运用的更加频繁。

(1)属变和弦与重属变和弦

属变和弦是建立在属功能组上的变和弦,属变和弦在正常解决的情况下并不改变其原有功能属性,仍为属功能。如Op.28 No.4中1—3小节,由t6—D34—DⅦ56—b5D34的和声进行中,使D34原有的大小七和弦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和声的紧张度与对主音的半音倾向性。

将各类重属和弦的调式VI级音降低半音,加强了进入属音的倾向性,即构成重属变和弦。“重属系统的变和弦是传统和声变音体系中很重要的和声材料,在18世纪的音乐作品中即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19世纪浪漫派作家的作品中,这类变和弦更是作为富有强烈表现力的和声材料与等音变换的媒介物。”①如No.17中,26-27 小节的b3DⅦ56∕D-b5D7∕D-K46-D7-T的和声进行和No.24中,16-19小节的b5D34∕D-K46-D-T的和声进行,将重属变和弦运用在终止前带来一系列紧张的音响效果。

(2)下属变和弦

那不勒斯和弦是下属变和弦组中最常用的和弦之一。因最初由17 世纪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首先把降低根音的Ⅱ级大三和弦应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故称为“那不勒斯”或“拿波里”和弦, 其标记为“②sⅡ”。在这部作品中,肖邦大量地运用那不勒斯和弦,如No.12 中71-73 小节,其和声进行为tsⅥ-b1sⅡ-DⅦ6∕b1sⅡ-b1sⅡ6-K46-D-t,作曲家将原本柔和、暗淡的小三和弦结构变为明朗的大三和弦结构,使音响与色彩发生显著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线性和声

“线性和弦是各个声部或主要声部中呈线性进行的一切和弦”。[2]由于线性结构内部的音的纵向组合并不具有和声功能,其和声意义依赖于和声框架中的基本和弦,所以,按照和弦横向的线性结构来解释这类和弦更方便。在这类和弦中,横向进行更为重要,而纵向排列居于相对次要的位置。线性和声是浪漫主义时期极富个性化的和声技法,在《前奏曲》中,肖邦将其作为扩展传统和声的作曲技法,将其发展的淋漓尽致。

就这部作品而言,肖邦在创作时的线性和声思维主要通过自然音线性和弦与半音线性和弦这两种形态表现出来。此外,线性和弦出现在同一和弦(包括转位形式)之间,还起到了延伸和弦功能的作用。

1.自然线性和弦

这类和弦以经过音的形式出现在节拍的弱位,并由前一和弦延伸到后一和弦的相同声部中,前后和弦可以是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和弦。例1是带有延伸功能的自然经过音线性和弦,60-62小节可以看作是停在#c小调的属功能上,旋律声部构成#B-#C-#D-E-#D-#C的横向线条起到了延伸属功能的作用,内声部为属持续音,61小节第一拍的bC音可看作是前一小节延留过来的和弦外音,62小节主和弦上的#D音同前面一样是上一小节延留过来的和弦外音。

2.半音线性和弦

例2是带有延伸作用的半音线性和弦。乐曲由bb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旋律声部为bg-f-e-be-bd-c的半音线性进行被填充在D9-t的和声进行中,不仅丰富了旋律声部,还延迟了主和弦的出现,起到了延伸属功能的作用。

线性和声的使用不仅可以加强和声的紧张度、丰富和声色彩,还可以削弱和弦之间的功能关系,增添和声的模糊性与多义性。此外,各个声部或主要声部中呈线性进行的和弦在线性思维的影响下出现,起到延伸和声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了发展音乐的目的。如No.1中,第4-7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线性和声的一种—半音线性和声。这种进行类似半音模进,但是从作品的和声、调式调性以及旋律声部与低音声部来看,它并不属于模进。低音声部呈横向发展,线性和声使音乐呈“阶梯”式进行,起到了推进音乐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转调手法

转调是音乐作品中和声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单一的调性只被用在音乐作品的某一部分,肖邦的《前奏曲》虽都是小型曲式,但其运用转调的手法并不单一而且及其的丰富。

1.转向近关系调

利用两调之间的自然音和弦作为共同和弦转调,能够转至相差一个或两个升降号的近关系调。利用调内自然音和弦作为共同和弦的转调手法,在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例3为c小调转向bA大调的谱例,通过c小调的Ⅵ级和弦作为中介和弦等于bA大调的主和弦进行转调。另外,在No.13中的第5—6小节,通过b F大调的主和弦作为中介和弦等于bC大调的下属和弦也是通过自然音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进行的转调。

2.转向远关系调

(1)通过和声调式与自然调式的交替加速转调

利用两调之间的和声调式与自然调式和弦的功能转换关系进行转调。通过和声大调的小下属和弦作为中介和弦等于自然大调的Ⅱ、Ⅲ、Ⅵ级和弦或是小调的Ⅰ、Ⅳ、Ⅴ级和弦转至相差三到五个升降号的远关系调;反之,通过和声小调的大属和弦也可以转至相差三到五个升降号的远关系调。如No.9中的第 9 小节,通过E 大调的s作为中介和弦等于F 大调的DTⅢ级和弦转到新调上,并接以新调的终止式,完成转调过程。

(2)通过调式交替加速转调

利用两调间调式交替和弦与自然调式和弦的功能转换关系转调(在大调中,色彩最鲜明的调式交替和弦为bⅥ和bⅢ)。通过大调中bVI级大三和弦作为中介和弦等于某一大调的Ⅰ、Ⅳ或Ⅴ级三和弦、某一自然小调的Ⅲ、Ⅵ、Ⅶ级三和弦或和声小调中的和弦转入新调。这种转调手法可以使大小调中的同级和弦相互替代使用,既发生了色彩性的音响变化又不改变和弦的功能性。如No.5中第20- 25小节,调性为D 大调,和声进行为D7-T-TSVI-s- D7-t,其中t作为中介和弦等于a小调的s,接以新调的终止式,完成转调。

(3)通过那不勒斯和弦加速转调

由于那不勒斯和弦在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由b1sⅡ-D7—T/t构成的正格进行的规律。将这种和声进行应用到转调中,形成一种特殊的转调手法,起到了加速转调的作用。如例4中,通过C大调的t6作为中介和弦等于b小调的b1sⅡ6,这种转调手法可以转至相差六个调号以内的调,起到加速转调的作用。

(4)等音转调

将两调中共同和弦的一个或者几个音作等音变换,使和弦的结构发生变化, 改变其倾向性和所属调性从而引入新调。这种转调手法主要是通过属七和弦、减七和弦或增三和弦的等音和弦进行转调。例3为通过属七和弦进行转调的谱例,将第三小节?A大调的D7∕DTⅢ作为中介和弦等于F大调的D7∕D和弦,接以新调的终止式,完成转调。

肖邦的《前奏曲》中几乎涵盖了传统和声中的所有转调技法。无论是通过自然音和弦、调式交替和弦或是那不勒斯和弦以及等音转调等手法的运用,都使调性变得更加模糊,色彩更加丰富。

《二十四前奏曲》是肖邦音乐创作的缩影,这部作品中的和声现象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和声技法,同时也体现了肖邦富于个性化的和声语言。在《前奏曲》中,肖邦对半音材料加以灵活的运用,通过线性和声等手法推动音乐的发展,从而产生新的音响效果。此外,肖邦在这部作品中更加注重和声色彩的表现力,通过调式交替等手法使大小调之间相互渗透,使和声的功能体系逐步瓦解,调性逐渐模糊,而色彩性却变得更强。通过对《二十四前奏曲》和声技法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肖邦的个人创作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263页

②冯薇﹒论肖邦钢琴《前奏曲》与《夜曲》中的线性结构和声[J]﹒音乐探索﹒2006(增刊).

参考文献:

[1]吴式锴.和声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胥必海.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肖邦的魔法
肖邦的魔法
肖邦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