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摄影史

2014-08-02宋晓刚

中国摄影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真机胶卷数码相机

宋晓刚

1993年11月16日,我和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的文字记者飞抵西雅图,准备采访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此次APEC上,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将与美国总统克林顿首次正式会唔。

下午抵达西雅图后,从机场开车刚到饭店,就接到北京总社摄影部的通知,需要一张西雅图威斯汀酒店的外景照片,因为第二日(17日),APEC部长级会议将在这里举行。拍摄完成后赶回酒店住处, 我将胶卷卷进显影罐中,准备开始冲胶卷。显影、定影,将湿的胶卷从显影罐中取出,用海绵将它表面的水珠吸去,用吹风机将吊起来的胶卷吹干,从中选出一张底片。

当年新华社的发稿,分为传真照片和专题照片两种,传真照片是专为报纸用户发的新闻照片,全部为黑白片,需要驻外摄影记者自己冲洗,放大出一张10寸的传真照片,用照片传真机将图片以模拟传真讯号传回北京,总社再将讯号还原为一张照片。所以驻外时,出差采访新闻事件,我们不仅需要携带冲胶卷的设备(药水或药粉、显影罐、温度计等),还要带着便携式照片放大机、相纸,以及照片传真机。

底片选定,我在卫生间将放大机支了起来,将房门关上,用浴巾将门缝封住。一切就绪,关灯。在黑暗中我拿出一张相纸,准备放大10寸传真照片。一推放大机的开关,放大机的灯泡不亮。再试,仍然不亮。无奈之下,我将相纸放回相纸盒的暗袋内,然后将卫生间的灯打开。一检查,放大机的灯泡坏了。

天呐。这可是我没想到的。出门时没从华盛顿分社带备用灯泡来。我立即打电话问饭店总台,附近是否有摄影器材店,可是当时已是晚上7点多,即使有,也关门了。我又打电话找饭店的电工,问是否有瓦数大而且在灯泡上没有商标字的灯泡。回答是:没有。我一时有些乱了手脚,没有灯泡,无法放大照片,拍的照片就无法传真回北京。我急得在房间内打转,眼睛一直看房间内天花板上那些并不太亮的灯泡们,无奈之下,只好摘下了一只,一比试,它和放大机的罗口相配,可以装上。

只能将就了。我关了卫生间房门,关灯,拿出相纸,打开放大机灯。因为亮度不够,就延长曝光时间。等将照片从相纸显影液中拿出来一看,影像基本可以,才算松了口气。定完影,清水冲洗、用吹风机吹干。

传真照片做好,我在房间内将照片传真机拿出摆在桌上。我在一个白纸条上写上图片说明,将它贴在照片底部特意留出的空白处,然后将照片卷到传真机的滚筒上。接上电源、电话线,播通新华社设在纽约的联合国分社机房的电话,通知对方准备接收。开动传真机,滚筒开始旋转,一只小灯开始扫描照片,将图像信息转成模拟电讯号,通过电话线传到纽约的接收机上。大约10分钟后,传输完毕,我的发稿过程结束。而此刻,纽约那边立即将它再通过新华社内部系统发往北京。北京接收后,在电脑上显示出一张完整的照片影像。

第二天上午,我特意去了一家摄影器材店,买了几个放大机专用灯泡备着。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出差也都带着这几个灯泡。然而,这台放大机的灯泡,却再也没有坏过。

1994年上半年,我们的设备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仍要拍胶卷,仍然需要冲胶卷,但是新华社有了自己特制的底片传真机,即将一个尼康底片扫描仪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结合在一起,并将它们放在一个特制铝箱中。这时的发稿,只需将底片扫描进电脑,然后在电脑上输入图片说明,再用电脑连接电话线,就可以将照片传真了,省去了放大照片这样一个很麻烦的环节,大大提高了发稿速度,也让我们节省很多体力。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为了在这一重大国际新闻竞争中抢占先机,特意给部分记者配备了当时刚刚上市的第一代专业数码相机,抢发稿。这也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次在重大报道中使用数码相机。我当时被安排负责在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仪式上用数码相机抢发稿。1997年7月1日凌晨,当钱其琛总理宣布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仪式结束后,我立即冲出设在香港会展中心的会场,一路小跑冲回新华社在会展中心设立的办公室。打开电脑,将数码相机存储卡取出,影像导入电脑,选定一幅,配上提前写好的图片说明,将影像发往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编辑部。在那里等待的图片编辑迅速将影像发给新华社的图片用户。从钱其琛宣布仪式结束到影像发出,前后不超过15分钟,在当时算是神一般的速度了。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数码相机发展迅速。如今,新闻摄影的数码化,已经让新闻摄影快得接近实时发布了。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iPhone2,再次为摄影发展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几年的时间,手机摄影已经在大众中普及。而对于职业摄影记者而言,手机不仅能拍影像,而且可以将手机拍摄的影像迅速传输给后方的编辑部、网站。特别是随着带有Wi-Fi功能的储存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摄影记者在采访现场将相机拍摄的影像传输入手机,再通过手机的无线通讯功能将影像传回编辑部,或者直接发布在自己的微博、微信上。

如今,我已不在新华社,没有了现场图片编辑的协助,现供职报纸编辑部的人员有限,所以采访基本都是自己一人独来独往。但是,手机应用,却为我实时发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今年“两会”,不论是在大会堂举行的全体会,还是3月15日人大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我都是一边用相机和手机拍摄,一边站在原地,不动声色地将选出的影像通过Wi-Fi储存卡转入到我的手机上,然后再用手机的3G上网功能将影像发回编辑部和我们的网站,网站可以跟随前方文字记者的报道滚动配图播发。不需要带笔记本电脑,一切都在外人难以察觉的情况下完成抢新闻的任务。

过去20年的时间,我经历了世界新闻摄影发展从传统胶卷到数码相机再到手机的转变。在未来,新闻摄影,又会出现何种的突变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真机胶卷数码相机
这个“数码相机”不一般,全球最大
传真机导致东京每天确诊不超300人?
商业摄影师的胶片情怀
Foma与Rollei黑白胶卷试拍
试论传真通信技术的安全策略
数码相机 手机 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