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2014-08-02陈智
陈智
摘 要:本文从当代民族声乐教师的角度,阐述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问题。文章着重对于声乐演唱技术和人文知识结构素养的积累进行了一些罗列,意在提示当代民族声乐高校教师们能够掌握一套更为完善的教学方法并且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本人的中心思想是,只有具备了最佳的知识结构,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族声乐 教学 科学性 示范
引言:
教师是传授知识和经验的社会群体,其存在的意义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民族声乐教师是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好自己的嗓子,使学生们不再因演唱而感到疲劳、吃力。从教以来,我始终在思考,怎样将学生培养成为制造好人声的乐器,能够更自如地演唱作品,从而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师,要掌握足够丰富的知识,建立最佳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去教书育人,尽到教师的职责。
一、要精通声乐、文学两个学科的知识:
从古至今,音乐与文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①,就可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民族声乐教师不仅要精通声乐领域的知识,还要掌握深厚的文学方面的知识。知识积累多了,才能更全面、更准确的开展教学。
1.在声乐方面:
首先,能够准确地了解不同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我们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告诉学生每首歌曲的时代背景,了解该作品是出自于什么时期,是抗战时期、建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新世纪时期等等,适当掌握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更深的体会作品内涵。如歌曲《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抗战时期,《敖包相会》、《蝶恋花·答李淑一》创作于建国后50年代,《人说山西好风光》、《乌苏里船歌》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我爱你,塞北的雪》、《我和我的祖国》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小背篓》、《好日子》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属于改革开放时期作品,《走进新时代》、《江山》属于新时期的作品。再就是对作品的背景也要给学生有一定的讲解,是产生于怎样的环境、因素、事故等。
其次,能够准确地了解不同作品的曲式结构。教师在作品的曲式结构上也要给学生作一个具体分析,歌曲是属于几段体,是带引子或是带再现、尾声的等等,对作品有一个结构上的认识,使学生更有层次的演唱作品。如歌曲《大海啊,故乡》属于一段体结构,《白发亲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属于两段体结构,《那就是我》、《三十里铺》属于三段体结构,《船工号子》、《再见了,大别山》属于四段体结构,《我爱你,塞北的雪》属于单乐段加尾声的结构,《小白杨》属于二段式加尾声的结构,《牧笛》属于带引子的两段体结构等等。有时,为了让学生演唱的更细腻,除了整体的曲式结构,我还让学生仔细分析节拍、节奏等,力求演唱的更好。
再次,能够准确地了解不同作品的演唱风格。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教师在授课时要清楚每首作品是属于哪个地区的风格,体现出该地区的旋律、节奏、韵味等特征,是豪放、欢快还是优美、细腻。要弄清楚作品的题材,是抒情歌曲、进行曲、军旅歌曲还是劳动歌曲等,以表现出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还要清楚作品的体裁,比如我国的传统民歌分为号子②、山歌③和小调④等,了解这些细节,使作品处理的更加细腻。
另外,教师应该熟悉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了解发声器官的机能。包括声带、口腔、咽腔、喉腔、鼻腔、胸腔、头腔等等,明确知道这些发声器官的构造、位置和机能。人体既是乐器,又是演奏者,主、客体合一。有些学生学习了很多年,可是对自己的乐器构造并不清楚,这就容易造成一定的盲目性,不利于乐器良好状态的保持以及乐器性能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更好的制造自己的“人声乐器”,更自如的演奏“人声乐器”。
掌握了声乐方面的各个细节,才能在教学中挥发自如,使学生充分地抒发作品的情感,把握好作品的风格,更好的去演绎作品。而不是一味地去背歌词却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何在,不是机械的唱出歌曲的旋律却不知道旋律的特点,否则演唱的作品就缺少了生命力。
2.在文学方面:
民族声乐教师还应该在文学方面有适当的学习和了解。可以阅读一些诗、词、小说、神话、史诗、剧本等方面的书籍,这样既可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在讲授有些作品时也增加了准确度和自信。有时我们教毛泽东诗词的作品或古曲的作品时,要让学生了解内容,明白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的意思。有时在教授《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等作品时,要让学生知道作品所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所以,只有教师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都是需要平时多阅读书籍而积累的,而不是一朝一夕。与此同时,文学知识也促进了教师的自身修养,能让教师用更精准的语言、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学生。
此外,教师的知识面要宽,范围要广,还要了解一些民族声乐以外的其它曲种的知识,包括戏曲、曲艺、美声等,以便更好的展开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
二、掌握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拥有一副好的嗓子不一定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唱者,如何运用好演唱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掌握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科学的、有效的,它既要有规律性,又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及存在的毛病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作到“对症下药”,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声。
1.示范与模仿
示范是民族声乐教学中最普遍运用的方法之一。在上课过程中,适当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效果,来加强感知和理解,示范的内容包括发声练习和演唱作品两个环节。发声练习的示范包括哼鸣的示范、母音的示范、转换字的示范、跳音的示范等等,要求教师把不同发声练习的意图和正确的发声方法通过示范表达出来,这是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之一。演唱作品的示范又细分为音色示范、力度示范、速度示范、语言示范、情感示范等,这就需要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演唱能力,能够较好的控制好声音的音色、力度、情感等,才能给学生做好示范,改正错误的声音,起到应有的作用。
模仿从形式上来讲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模仿老师正确的声音,一方面是老师模仿学生错误的声音。当学生模仿老师的声音时,切记不要让学生完全模仿老师的声音,毕竟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音色也不同,应该体会老师的声音状态及方法,唱出学生自身的嗓音特色。而当老师模仿学生错误的声音时,要注意准确到位、恰如其分,要把自己作为一面镜子,让学生从中看到和听到自己的错误,有时教师甚至可以夸张一些模仿,让学生更清晰的分辨对错,也让学生对自己错误的声音产生厌恶,尽快模仿出正确的声音。模仿学生的声音之后,再做正确的示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改正。
2.合理的使用三种语言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只会示范还不行,还要合理运用好自己的语言能力。所采用的语言方式基本分为三种,即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具有形象性、比喻性的口语化语言,具有辅助性的肢体语言。这三种语言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以便让学生们更深入的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
第一,科学性的语言。所谓“科学性”就是专业的、有一定依据的、经过事实论证的术语。在教学中要运用很多专业术语来增加学生的知识理论,给学生构建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理念,把发声时的理论、构造、气息等讲解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使用专业性的语言。如“全通道”、“支点”、“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这种语言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学术性,被大家广泛运用的。
第二,口语化的语言。“口语化”就是通俗易懂的,容易被学生所理解的形象性、比喻性的语言。在教学中不仅要使用科学性的语言,有时为了让学生更快的理解,会把要说的语言给形象、比喻化,这样很多初学的学生就更能接受,但是教师的这种形象、比喻一定要准确、恰到好处。如用“打哈欠的状态”来体会喉咙、软腭的充分打开,用“闻花的感觉”来体会深深地气息及保持兴奋的状态,用“把咬字放在支点上”来避免咬字太靠前而不统一,用“大马路小汽车”来形容声音的通道一定是完全打开的,而声音的点一定要小、集中等等,这种语言显然更通俗易懂。
第三,辅助性的肢体语言。“辅助”主要是为前两种语言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但又不能缺少。在教学中还要适当的运用一些肢体语言,这种语言是无声的,但却很形象化,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其中的意思。如用手做出软腭抬起的状态,用手来指出支点的具体位置,用手放在小腹让学生深吸气等,这些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做出具体的动作,以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
3.注重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嗓音条件及优缺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有偏大号一些的,有偏小号一些的;有音色宽广浑厚的,也有音色清脆甜美的;有适合唱较抒情歌曲的,也有适合唱欢快歌曲的。教师一定要十分了解学生的声音特征,缺点在什么地方,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让每位学生练习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和歌曲,才能改掉缺点,逐步提高。如:有些学生声音位置不高,找不到假声,要重点练习哼鸣,容易找到高的位置。有些学生声音不集中,就练习一些跳音,这样能迅速的让声音成点。有些学生找不到胸腔的震动,就唱一些《一支歌一颗心》、《学雷锋》这类具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容易把字放下来。此外,在选择作品方面,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勉强学生演唱极其不喜欢唱的歌曲。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挖掘出每个人的最佳声音。
4.适当的心理战术
在课堂上,有时还需要教师使用一些心里战术,因为学生在演唱时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演唱的水平。针对有些心理状态不好的、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尤其要适当用一些方法来调解,以帮助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演唱水平。
第一,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简单地说就是把专注点给转移了,在学生演唱中往往对存在的缺点比较注意,哪个部位不对就越往哪个部位想,越想就越唱的不对,这时需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忘记这个部位,忘记自己的缺点。比如有些学生不抬软腭⑤,可以让她想着微笑,这样软腭自然就上抬了。有些学生漏气比较严重,可以让她保持吸气的状态唱,想着往里吸气的状态也就能不漏气了。有些学生总是在嘴上使劲咬字,可以让她心里想着把字放在支点上,或把嘴感觉也放在支点上,这样嘴自然也会放松很多了。有些同学掐着喉咙唱,可以用打哈欠、叹气的感觉来唱,这样学生也就忘记喉部的问题了。这些类似的注意力的转移,使学生不要把注意力总是放在自身有毛病的那个部位,有时往往越注意越是不对,注意力转移了反而改正了毛病。
第二,调解学生的情绪。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教师要及时的给学生进行调解,才能发挥出学生的最佳演唱状态。当学生总是出现同一个毛病时,会产生出恐惧的心里,不敢再唱,这时教师要采取鼓励的办法,多说一些优点,让学生建立足够的自信心,逐渐摆脱恐惧。当学生有些骄傲、急于求成时,教师要让学生稳步、踏实,打好声音的基础,要循序渐进的演唱,不能一味的演唱高难度的作品,而忽略了中、低程度作品的演唱,否则不利于方法的巩固。当学生因生活中的事情困扰并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上来时,教师要及时了解事情的原因,是家庭里出事了、是同学之间产生矛盾了、还是因为恋爱影响情绪了,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一些轻松的语言进行开导,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具有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
民族声乐教师不仅要唱得好、讲得好,还应具有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掌握好钢琴伴奏的技能、技巧。通常上课时教师是用钢琴给学生弹伴奏,如果教师不会弹琴或者弹得不够好听,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演唱时的情绪,学生也就不能把最佳的演唱水平发挥出来。首先,熟练的掌握所有调式的音阶。因为民族声乐的教材大都是简谱,要确保一看谱子就知道该调式是什么升降号,能够准确的在钢琴上弹奏出来。有些调式简单的如C调、F调、G调的一般比较容易弹奏,对于升、降号多的调式如升F调、降A调、降D调等,不能擅自因为不会弹而给学生改调弹,这样学生会唱的很不舒服。其次,熟练的掌握不同类型的伴奏形式。能够根据作品风格、节奏、情感等因素的不同,选择是用分解和弦、分解旋律、分解节奏还是琶音等来配合伴奏,要符合歌曲的感觉,这点是很重要的,否则比较舒缓的作品弹成欢快的节奏型、比较欢快的作品弹成连贯的节奏型、和声配的不对都会影响学生的演唱。再有就是伴奏尽量要与学生的演唱融为一体,速度要保持一致,学生演唱时钢琴永远是“伴奏”,不能喧宾夺主,琴声不能大于演唱的声音,在前奏或间奏时才可以突出一些。平时也可多弹一些钢琴曲子,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以提高这方面的技能,更好的完成上课的质量。
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多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默默无闻的民间艺术成为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喜闻乐见的中国艺术精品,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教师,特别是任职于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师,我无比自豪。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扪心自问,自己唱的好了,怎么才能让学生和我一样好,甚至比我更好。以上所涉及的内容,是我的一些小小心得,我认为声乐艺术和所有文化艺术一样,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当中,书本是老师,舞台是老师,实践是老师,同行中的能者更是老师,我们会从很多方面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内涵。教师只有具备了最佳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才能更加精益求精,传授给学生最新鲜的知识营养。因此,不要停留在原地,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追求、探索。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艺术本身就是无止境的,只有将无止境的艺术探寻和有限的生命结合,才能迸发最美丽的光彩!
注释:
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个地区的民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
②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的,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体裁,由于地区不同它的称呼也不一样,音乐节奏强弱分明、律动性强。
③山歌:是产生在山野劳动中,它的节奏自由,声音高亢、嘹亮、奔放、激昂,是劳动人民用来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民间歌曲。
④小调:又称“小曲,是产生在人民生活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流传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多样,具有曲折、细致表现特点的民间歌曲。
⑤软腭(soft Palate)位于腭的后1/3,其基础是横纹肌,表面也为粘膜被覆。
参考文献:
[1]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J].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 范继红,梁钰.民族声乐教学法[J].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3] 吴素芹.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J].文教资料,2007.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