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州歌腔的调性与腔韵

2014-08-02蔡觉民

艺术研究 2014年1期

摘 要:雷州歌腔“以商为核”,以商调式为基础。由歌者随性而来、顺口而至的同主音商羽重合音阶是它的基本调性特征;体现雷歌韵味的除了生动有趣的雷州方言以外,就是歌腔中的腔韵。雷州歌腔的腔韵可分为头韵、中韵、尾韵和拖腔。

关键词:雷州歌腔 商羽重合音阶 腔韵

雷州半岛地处我国大陆最南端,古为蛮荒之地,四千年前系少数民族土著杂居之地。据史书记载,在秦汉以前,雷州半岛原是“百越”之地。所谓百越是我国古代江南诸民族的泛称,在古代“越”与“粤”通用,是指“人族”的意思。雷州半岛的土著居民与岭南地区的百越族又被称为“南越”族,即百越族的一支。

自秦汉以来,经隋唐、宋朝至明朝,中原、江南一带的汉人多次南迁,雷州又成为“汉越杂处” 之地,特别是“宋室南迁”以来,迁徙雷州的汉人愈加增多,且大多来自于闽南、闽中,尤其是莆田、漳州、泉州。宋绍圣四年(1097年)谪居雷州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辙在《和子詹“次韵陶渊明劝农”》诗的小引中写道“余居海康,农亦甚惰,其耕者多闽人也”。①随着闽南人的大量迁入,闽南语与土著方言逐渐渗透、融合,并演变为闽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雷州方言(简称雷话)。雷州歌腔就是用雷州方言演唱的雷州歌的旋律,这种旋律不仅有其程式化的结构框架(参照拙文《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还有一定的调性特征和歌腔韵味。

一、以商为核的雷州歌腔

雷州歌腔与雷州方言具有密切的关系。雷州人说方言时也许会带些粗犷,但雷州人说话发音的位置较低,多在喉头和胸腔之间,不像湘蜀人、陕西人说话发音较多用头腔,东北、内蒙等北方人说话发音常会用到腹腔。雷州话的这一特征,在雷州歌腔中体现为音区较低、音域较窄、下行音调居多。所用音域大约在大六度范围,所在音区主要为a-#f1或c-a1。值得强调的是,雷州歌腔的调性特征是“以商为核”,以商调式为基础,

1995年童忠良的《商为核——兼论中西乐学调关系若干问题的比较》,2000年洛地(胥子)的《“商为君”随想》,2007年杜亚雄的《商核、商调式、商代音乐》,这三篇文章先后提出和探索了以商为核、以商为君的理论。杜亚雄认为,虽然此观点是童忠良先生1995年提出,但商居中为核、为君是自然形象。我国古代又叫“三分损益法”的五度相生律,其求五声的过程依次得出的是:宫—徽一商—羽—角。商处于核心的地位。他强调指出,五度相生律和纯律这两种不同的生律法,“自然会产生‘商为核、‘商为君的现象。因为这两种生律法都根据泛音列生律,所以物体展动时谐波和泛音列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商核的出现和存在”。②

洛地先生(笔名胥子)指出“几千年相传的‘黄钟为君、‘宫为君主要是政治概念的产物”。他以商、宫、微、角四个调式之间可以同调头进行转换为例,说明“商调居五调式中央”。 商与羽、徵三调式间之可“同调头”(同主音)互转,如“眉户”《夫妻识字》;商调式也可与宫调式“同调头”互转,如秧歌戏《兄妹开荒》。③

雷州歌腔以商为核的调性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雷州歌腔以商调式为主

雷州歌腔分为歌谣腔、对唱腔和班本腔。④传统歌谣腔主要是五声商调式的短小曲调。对唱腔、班本腔都是由歌谣腔发展变化而来。当今雷剧中被称为“流行腔”的唱腔也是根据商调式歌谣腔演变而来。下面的谱例1、谱例2都是较早期的商调式歌谣腔。

[谱例1]

[谱例2]

雷州歌腔,特别是歌谣腔的商调式主要是Re-Sol调式,强调唱名Re、Sol、Do。除了上、下两句都结束在主音Re上,每句多次在Re上停顿,并大都是优Do进行到Re。最后的终止也一定是经过主音下方大二度音Do进行到主音Re。此外,四级音Sol频繁出现在强位上。

除了商调式,雷州歌腔中较多用到羽调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羽调式和商调式只有一音之差,即变角(Mi)为和(Fa),主音高度不变,记谱不变(如谱例3)。

[谱例3]

雷州歌腔这种商、羽调式之间的变换逐步形成了重合音阶现象。

2.以商为君的重合音阶

在雷州歌腔的三种类型中,对唱腔流传最广,最具有雷州歌腔的代表意义。当今,分部在雷州各地的“姑娘”歌⑤艺人、职业性“姑娘”歌班以及雷歌爱好者,他们无论是在演唱颂神歌、劝世歌还是打擂对唱,都采用的是对唱腔。

在这你来我往的雷歌对唱中,无论多少人唱,无论唱多少歌词、多少段唱腔,所有的唱腔(旋律)都是在一个统一的框架性结构之中。因而,无论谁唱?唱什么内容?其唱腔都相似。为此,艺人们在不断地追求着统一中的变化,以使得歌唱更好听、更新颖。而这种变化主要是调性的变化。

对唱腔是由古老的歌谣腔发展而来。虽然,较早的歌谣腔主要是单一的五声商调式及羽调式,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演变成商羽重合音阶。所谓重合音阶是指主音音高相同的两种调式的变换和交替。这种变化不受段落结构的限制,而是由歌者随性而来、顺口而至,并逐步在演唱中形成一定的习惯——同主音商羽重合音阶。即主音高度相同的五声商调式与五声羽调式变换、交替进行。

并且,在对唱腔中存在的大量同主音商羽重合音阶现象,其记谱大都是以唱名Re为主音,尽管有时是以羽调音阶为主,或从羽调音阶开始。

[谱例4]

(注:实际演唱的音高比上述记谱低一个大二度,即主音Re=C。)

谱例4是比较典型的对唱腔的唱段,与歌谣腔相比,这里每段都是由于增加拖腔而形成了不规则的结构,特别是上句不仅长大,而且都是起始于d羽音阶,结束在d商音阶;第一段上句由d羽音阶(1-6小节)变换为d商音阶(7-11);第二段上句(1-10小节)结束在d羽音阶,下句第一小节(11小节)仍在d羽音阶,从第二小节直到结束都是d商音阶;段落结尾,无论是结束在商音d还是羽音d,都必须经过下方大二度音c。

雷州歌腔的调性可以概括为,以商调式为基础的同主音商羽调。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五声商调式。

(2)五声羽调式。

(3)同主音商羽重合音阶。

此外,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偶然发现除商羽重合音阶以外的同主音调式现象。

3.其他同主音转调

在雷州市某届雷歌比赛的对唱赛中,民间歌手田莲喜和陈古活长达约15分钟的对唱,曾出现同主音调的连续转换,谱例5是根据当时演唱中转调部分的视频记录。因为演唱没有伴奏,转调时可能会产生音高上的微差。这里的记谱比实际演唱大约高半音。转调部分都是在问、答者的衔接处,即每段开始时的同主音转调。其调性顺序如下:d商-D宫-d商-D徵。田连喜作为问唱者,演唱两次都在d商(商羽重合音阶)调,并没有被答唱者中间插入的转调所影响;答唱者陈古活两次接唱都转调,而且是不同的调,还是同主音调!此外,宫调式和徵调式在雷州歌腔中较少见,特别是徵调式实属罕见。

[谱例5]

二、雷州歌腔的腔韵

在拙文《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中,笔者分析了雷州歌腔的结构,它是“一种由上、下两个腔句构成的程式化的框架型曲调结构。每个腔句都是先停留在主音上,又增加补充腔节,再次终止在主音上。”⑤雷州歌腔正是以这种程式化框架型曲调结构为基础的即兴歌唱。在不同人的即兴歌唱中,体现雷歌韵味的除了生动有趣的雷州方言以外,就是歌腔中的腔韵。而腔韵同样与这个框架型曲调结构密切相关。什么是腔韵呢?

“韵”本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它能使诗词声调和谐,构成声音的回环之美。同时,中国古代的诗词常常是为歌舞而作,因此,文人和学者们会把韵与曲调、唱腔联系起来,如“落韵”就是结束在主音的意思。王耀华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一书中,为腔韵下的定义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腔韵“就是乐曲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因而也是最有特性的腔节。他们在曲调的反复循环中,在一定的结构地位中保持不变或基本不变。”⑥雷州歌腔的腔韵,就是体现雷州歌韵味的,具有结构、调式意义的典型音调,以及习惯性拖腔。雷州歌腔的腔韵分为三类,即体现结构特征的中韵、尾韵;表示对唱时起唱的头韵;对唱中的习惯性拖腔。在雷歌的表演中,正是由于这样的腔韵体现了雷州歌腔的风格和韵味。

1.中韵与尾韵

雷州歌腔中最具特色、最能体现雷歌风格韵味的就是中韵和尾韵。同时,中韵和尾韵又体现了雷州歌腔的结构特征和调式特点。在《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一文中,笔者强调,雷州歌腔的结构是由上、下两个腔句构成的两句式腔段,其中每个腔句都是先停留在较长的主音上,紧接着又加一个补充腔节,再次终止在主音上。⑦这里所说的“先停留在较长的主音”与“补充腔节”,就是雷州歌腔的腔韵:在上句末的称之为中韵;在下句末的称之为尾韵。谱例8分别呈示了雷州歌腔中商、羽、宫调式的中韵的基本形态。谱例9分别呈示了商、羽、宫调式的尾韵的基本形态。对照前述各谱例,可明显体会到中韵、尾韵在雷州歌腔中的结构和调式意义。

[谱例6]

[谱例7]

2.头韵与拖腔

所谓头韵,是指在对唱中歌者起唱时用虚词引起对手和听者注意的起始音调。久而久之,这种起唱成为雷州歌腔不可缺少的头韵。雷州歌腔的头韵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长音,一般是调式主音上方的五度音,并常带有倚音(谱例8之a);另一种是有几个音构成的典型音列(谱例8之b)。

[谱例8]

拖腔也是雷歌对唱中特有的腔韵。雷州“姑娘”歌深受雷州人民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雷州方言即兴对唱、斗歌所产生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情趣所致。即兴对歌、斗歌需要对歌词的思考时间,而拖腔正是思考中的虚词唱腔。经过雷州“姑娘”歌艺人的代代相传,拖腔也有了一定的模式。它的存在突出了雷州歌腔的特有韵味。不同的歌者演唱的拖腔会有差别,但都会大同小异。一般讲,第一句歌词的前四个字之后接“下行拖腔”,歌词的第五个字后接“弧线形拖腔”。相对歌腔中的其他部分,弧线形拖腔的旋律较悠扬,且音调较高。谱例9呈现的分别是著名“姑娘”歌艺人符海燕和陈发明在对唱中的拖腔,取自他们各自唱腔的第一句。

[谱例9]

关于雷州歌腔的本体研究,至此暂告一段落。回顾起来,仍感有些遗憾,尽管已发表系列论文三篇:雷州“姑娘”歌的历史记忆;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雷州歌腔的调性与腔韵。也许进一步的研究是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并集成雷州歌腔。

注释:

①蔡叶青.海康汉民族居民来源及其分布[J] .海康文史.1988,(1):48.

②杜亚雄.商核、商调式、商代音乐[J].中国音乐学,2007,(3):19.

③胥子. “商为君”随想[J].音乐艺术,2002,(2):20.

④蔡觉民. 雷州“姑娘”歌的历史记忆[J].艺术研究,2013,(1):70.

⑤⑥蔡觉民. 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J].艺术研究,2013,(3):64-67.

⑦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38-139.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