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诗《黄鹤的故事》符号学矩阵式解读
2014-08-02丁鼎
丁鼎
摘 要:法国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 A. J. 格雷马斯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笔者试图将其重要理论成果“符号学矩阵”运用至音乐作品的解读,解读乐谱文本背后的音乐意义。
关键词:格雷马斯 符号学矩阵 黄鹤的故事 音乐意义
“符号学矩阵”这一著名叙事学概念由法国叙事学家A.J.格雷玛斯提出。语言学理论作为该理论的基础,二元对立关系为其核心理论。方法的运用旨在解读故事中的各种行动元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随之再由此来推衍出整个故事的叙事模式。现如今国内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多局限于文学分析,但笔者将试图从音乐的角度将该理论改造,用与音乐分析之中。
一、符号学矩阵
在“符号学矩阵”中,存在着两组对立关系与两组矛盾关系,例如我们将白色视为A,那么此对立项黑色便为B,我们便可认为A与B之间是对立关系。以此类推,非A与非B之间也为对立关系,但A与非A即是一种矛盾关系,也就是说白色与非白色之间是矛盾。而非B对A可能产生一种辅助关系,即非B会成为A的助手。基于这样两组二元对立关系,便产生了“符号学矩阵”如下图:
格雷马斯便是运用这种矩阵的解读方法将文本“予以分解,然后重新予以组合”也即“分割和明确表达”解读出文本的意义①。笔者通过对该理论的学习,认为这样的“符号学矩阵”同样也出现在我们的音乐作品中,因为音乐作品虽然不像文学作品一样可以将“现在是下午五点”这样具体的元素讲述的那样清楚,但在音乐作品中同样具有多种矛盾对比冲突,音乐作品也是通过音符与音符、不同乐器音色之间的对比关系将音乐的主题突出表现,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方式同样适用于音乐作品,下文中笔者将以施咏康的优秀交响诗作品《黄鹤的故事》为例,解读出音乐中的“符号学矩阵”。
二、音乐作品解读
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根据一个民间故事改编而成。整部音乐作品与文学叙事丝丝入扣,将故事情节表现的淋漓尽致。“故事的大意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乡,一位性格豪爽乐观的艺人老马,经常以美妙的竹笛声为人们带来欢乐、驱散忧愁。但有一天,老马要远离乡亲,为了让朋友们依旧快乐,他便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老马走后,黄鹤便从墙上飞舞下来,高兴地为人们换个跳舞。突然,丑陋愚蠢的官老爷闯进来了,用暴力抢走了黄鹤。从此,黄鹤便不再起舞,人们也失去了欢乐。过了若干时候,老马回来了,又用悠扬悦耳的笛声,使官老爷惊慌失措,黄鹤迎着笛声冲出了官府。从此,老马、黄鹤又和勤劳的人们在一起,重新欢歌飞舞”。②《黄鹤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老马、黄鹤、官老爷的音乐形象,作曲家主要通过各种作曲技法将人物性格表现的栩栩如生,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深入发展音乐不断展开,作品中的多个矛盾冲突推动音乐的发展。
整部音乐作品采用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引子部分音乐在弦乐组的震音为背景声部的基础上,长笛、单簧管等演奏出缓慢旋律,为人们描绘出了一片宁静的乡村美景,双簧管奏出的旋律极具东方特色。呈示部中分别展现了“老马”和“黄鹤”的音乐主题形象。采用了中国笛的演奏,旋律悠扬,五声调式,主题旋律上扬,在“黄鹤”出现的时候,作者采用钢片琴这一色彩性乐器,为音乐蒙上一层魔幻的薄纱。
展开部的一开始便出现了大量不协和和弦(201-207),铜管组整体爆发出刺耳的吼声,铜管低沉且厚重的音色的描绘了专横跋扈的官老爷突然闯进来,与之前呈示部音乐形成鲜明对比,预示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此时的速度明显加快一倍,(209-240)小节中先是四小节八分音符的小提琴震音,波状进行,力度由弱到强。此时的官老爷如恶潮一般向黄鹤扑来,想要将黄鹤捕捉。随即木管高音区出现了来自黄鹤主题材料的变形,跳音,旋律下行,描绘出黄鹤的紧张与不安,小心翼翼的躲闪。紧随其后的便是长号与小号先后在中声区奏出了艺人主题的变形和黄鹤的主题动机。232-240小节,木管组与弦乐组同时发声,大量的三连音组下行,三度与二度的交错,再加上弦乐组的震音,整个音乐紧张激烈。生动的描绘出了黄鹤与官老爷之间的争斗。
在这一部分音乐中,音响文本与乐谱文本生动的展现了官老爷与黄鹤这一对相互对立的元素之间的激烈斗争。音乐文本中从不协和和弦、速度对比、与铜管组的爆破式音色,表现官老爷的专横跋扈,官老爷是一个被具体化的音乐形象,事实上代表了一个阶级即封建官僚阶级。而黄鹤在此虽依旧采用小提琴的来表现,但与呈示部中欢快的主题完全不同,开始的跳音音型已经使音乐情绪变得紧张,随后在与木管组交锋时更是采用大量下行三连音与震音,音响效果极度紧张,黄鹤的描写实际上是在抽象的描写人民大众在官僚阶级压迫面前的恐惧。此段音乐用极具音响特色的不同乐器音色作对比,将音乐中抽象的表达与听众想象结合,具化出文学故事中的人物。最终,虽然黄鹤被官老爷夺去,但此时的黄鹤也不再翩翩起舞。
在此我们结合《黄鹤的故事》中的音乐形象与特征,按语义矩阵的排列方式,可得出一个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两层面的矩阵,黄鹤与官老爷是对立的两极,在音乐中由弦乐组与木管组展现出来,音响的编配为音乐内容的表达起到辅助的作用。如下:
黄鹤与官老爷这一对文学中的对立元素在音乐中用弦乐组与木管组表现出来,黄鹤与官老爷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而弦乐组与木管组从音色的表现上也是一组对立。弦乐组的柔和、轻巧音色却是对黄鹤的描写起到了推动作用,使音乐更加形象。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也不可能将木管组极具爆破张力的声音想象为黄鹤,所以我们也能够清楚的揭示出黄鹤与木管组及官老爷与弦乐组之间的矛盾关系。
黄鹤在被官老爷夺取之后,音乐表现发生了极度的变化,此时奏出了黄鹤的第一主题,主题出现了两次(257-284小节),与之前的材料发生明显变化。首先整个旋律的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快的快板”与“富于表情的慢板”之间的对比。之前的八六拍赋有流动感而此时变成了四二拍赋予沉重之感。在调性上第一主题为D大调,明朗的大调式,欢快辉煌。第二次出现变为e小调,忧伤的小调使人焦虑伤心。这段主题为一段悲歌,充满了凄婉与哀怨,如哭如泣,进一步加深了音乐情绪的表达,失去自由的黄鹤心中悲愤无助的写照。音乐情绪逐渐发展到了高潮,此时出现了木管明亮的旋律和由竖琴极具童话色彩音色演奏出的华彩乐段(299小节)。预示着黑暗即将结束,光明就在眼前。随后再现部便出现了老马的音乐主题。
此段音乐从调式调性与乐器音色对比,突出“黑暗”与“光明”的主题,音乐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不断发展,慢板悲歌中旋律主要在中音区,音色低沉,最后神幻飘渺的竖琴出现,使人们充满了对光明的想往。随后便是老马中国笛的主题出现,音乐又恢复了之前的轻松与光明。
竖琴在此加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转化作用,众所周知在欧洲音乐中经常用竖琴来描绘神灵,所以作者在此处运用竖琴做过渡与之前的慢板悲歌音乐形成一种对比,为人们预示光明。这样也就可也清楚的解释作者是如何巧妙的使用乐器的音色来表现音乐的情绪,而且此处也是恰如其分。
音乐进入再现部,先是老马主题的出现,随后官老爷滑稽的形象与老马的主题交替进行。(320-340小节)这时的官老爷已经不像之前那么蛮横,音乐采用大量的前倚音、短小紧促,更多的流露出一种躲闪与滑稽。在老马笛声的引导下,黄鹤勇敢地挥舞着自己的翅膀冲出了老爷官府,飞回到可爱人民的怀抱。(356-375)此时的小号与长号同时吹奏出,曾经在展开部出现过的副部旋律。预示着人民群众与官僚之间的斗争就这样以人民大众的胜利结束,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全曲结束。“正义”终究战胜“邪恶”。
由以上我们对交响诗《黄鹤的故事》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理解整部作品是围绕着三个行动者——“老马”、“黄鹤”、“官老爷”展开,“老马”其实在音乐中充当了一个人神结合的形象,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通过神笔画出的仙鹤为人们带来了欢乐,此时的老马就是一个神仙。但在面对封建势力压迫之时,老马成为了英雄,切切实实的帮助人们。而“黄鹤”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象征。在封建官僚社会中,人们痛恨官僚阶级,却又无力反抗,“老马”的出现,犹如英雄般一般,引导人们与官僚阶级做斗争,打破封建束缚,最终人们冲出了枷锁,迎来了新的生活。在整部作品中三个行动者在不停的交替对比中推动音乐的发展,作曲家也正是通过这些对比使音乐的意义更加深刻。如果我们单纯的运用传统的音乐分析方法可能读出的只是对乐谱文本表层的和弦、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而更深层的人物之间的发展脉络是不易解读出的,所以说运用“符号学矩阵”也许是我们解读出音乐文本背后的深层关系一种更有效的途径。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结构语义学中的重要概念——“符号学矩阵”运用至音乐分析之中,解读乐谱符号文本背后所蕴含的音乐的意义,音响,乐谱文本与文学之间的对角使音乐的主题在对立冲突中更为明显,加深听众对音乐的理解。这种分析方法也在客观上为听众提供了一条新的欣赏、阐释音乐作品的途径,开阔了欣赏和想象的空间,使听众获得了创造性的欣赏愉悦。但是,在论证的过程中笔者也真正的发现,毕竟“符号学矩阵”属于一个文学性的理论,虽然在音乐中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在将其运用是还是应该对其进行改造,毕竟音乐是一门具有多种表现方式的艺术。虽然这样的解读方法可能还存在着众多缺陷,但这样的一次探险可能也为音乐分析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笔者认为这也是一次充满创造性的音乐欣赏体验。
注释:
①孔明阳. 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P416-417
②周永莉.《交响诗<黄鹤的故事>音乐形象分析》[J].艺海,2011(2).
参考文献
[1]A·J格雷马斯著.吴泓缈,冯学俊译.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上册)[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1.
[2]张鹤.格雷马斯的语义矩阵与莫泊桑的《项链》[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21).
[3]王铭玉.符号的结构语义分析与叙事语义分析——Greimas 思想探析(第15卷)[J].北京:当代语言学, 2013(1).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