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语境在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中的体现
2014-08-02周婷婷
周婷婷
摘 要:钢琴改编曲以其独具中国韵味的语言和崭新的表现方式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从《夕阳箫鼓》这首中国钢琴改编曲的代表作品音乐标题的文学性、音乐主题的单线性、音乐结构的随意性、音乐发展的多层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介绍,意在凸显这首作品的民族化风格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 中国语境 钢琴改编曲 夕阳箫鼓
钢琴音乐在中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音乐的优秀特质,并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融入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韵味。钢琴音乐这一舶来品在作曲家、钢琴家的努力下,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传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
《夕阳箫鼓》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屹立在中国钢琴音乐之林,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本文从《夕阳箫鼓》这首中国钢琴改编曲的代表作品音乐标题的文学性、音乐主题的单线性、音乐结构的随意性、音乐发展的多层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介绍,意在凸显这首作品的民族化风格与其历史地位。
一、音乐标题的文学性
中国传统的器乐曲大多数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通过描写某种事物和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怀,运用标题的形式提示作品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运用贴切的标题使听众更能理解作品的意境。
《夕阳箫鼓》是中国古代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作品约18世纪流传于江南一带,最早约见于1875年的琵琶谱手抄本,共七段,每段都无标题文字。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其收录到《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夕阳箫鼓》改为《浔阳琵琶》,并将原有的七段扩充为十段,每段都加入了形象的标题文字。1898年鞠士林的弟子陈子敬在编写《陈子敬琵琶谱》时,将该作品加入其中,他把作品分成七段,分别加注了标题,并改名为《浔阳月夜》。1923年又经上海大同乐会的郑勤文等人改编为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另拟了十个标题:一、江楼钟鼓;二、月上东山;三、风回曲水;四、花影层叠;五、水深云际;六、渔歌唱晚;七、回澜拍岸;八、鸣远濑;九、欹乃归舟;十、尾声。
1975年黎英海结合了不同版本的琵琶谱和民族器乐合奏曲,创作了钢琴改编曲。改编曲沿用了原曲的标题,它不仅使听众感受到诗意般的美感,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完美的继承。钢琴曲共有三个版本,其中第二版198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钢琴曲五首——根据中国古曲及传统乐曲改编》和1982年在《中国音乐》第一期上发表经黎英海大蝙蝠修改的第三版较为常用,修改后的版本更多的吸收了西方音乐元素和钢琴的演奏技法,减少了对琵琶的模仿,层次更为突出,中国音乐的韵味也更加浓厚。《夕阳箫鼓》在流传过程中,曲名、结构与形式都在不断变化,但乐曲的发展线索和蕴含的深厚情感却是一脉相承的,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绚丽景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
二、音乐主题的线条性
中国传统音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线性旋律,这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思维的基本原则之一。改编曲《夕阳箫鼓》的主题旋律基本上继承了原曲,发展动机也源于琵琶曲,每一处都体现着传统音乐的“线条美” 。全曲以中国传统五声性民族调式进行创作,旋律始终围绕着do、re、mi、sol、la五个音,保持着与原曲的紧密联系,使整首作品散发着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与色彩。作品左手的伴奏部分也是言简意赅,以单旋律进行,在低音区跨越了两个八度。由于琵琶音域宽广,音色沧桑悠扬,改编曲在主题部分的左手伴奏上更是运用绵延的低音有意模仿琵琶一勾一抹的演奏技巧,以追求声音的厚重感,使主题旋律更加沉静优雅。
乐曲中还运用了很多色彩性较强的和弦,由于作品采用五声性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中七个基本音不同,采用传统的三度叠置的核心进行会显得略为单调,作者在保持原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一些和弦作出了五声性的处理,运用换音、增音、减音等方法构成了非三度叠置和弦,另外,作者还运用了五声民族调式所特有的空五度和弦、纯四度和弦等来模仿琵琶的音色,例如在乐曲主题部分,为了模仿琵琶演奏中的泛音效果,作者就用PP的力度由相隔大二度的两个纯四度,bD-bG-bA-bD四个音构成了琵琶和弦。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色彩与韵味,也更能表达出乐曲的意境。
整首作品中,黎英海在创新与突破的同时十分注重作品的调式调性,追求旋律进行的线条性,注意和声的横向发展与进行。作品的每一段都是以主和弦开始,中间不断的丰富展开,出现较多的新和弦,看起来是较为自由的连接,但最后都会回归到主和弦,进一步明确了调性,使听众可以产生由不稳定到稳定的感受,情绪变化更为自然和谐。
三、音乐结构的随意性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情感的发展与表达,经常会用到散板来表现旋律的美感与意境,用音乐自由的表现内心的情感,在曲式结构上也是较为随意、模糊的,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格式,一般都根据情感的发展而展开。
改编曲《夕阳箫鼓》就是在原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传统音乐的特征,根据情感的发展和钢琴的演奏特征所形成的典型的展衍式变奏曲式,他将原曲进行压缩整合,使音乐的链接更为紧密,也更加精悍,改编曲共分为十一个段落,包括一个引子,一个主题,以及主题的八个变奏,和一个尾声,组成了以插部为中心,多层次对称的结构。作品从由慢到快的鼓声开始,在引子部分就给听众呈现出了一副夕阳余晖时江面上的秀美景色。之后主题部分温婉如歌的奏出,整首作品由主题发展而来,以散板开始,形成了散—慢—中—快—散的结构特征。这首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变奏曲,它的主题没有一次次的应用在变奏中,而是将主题中的某些部分进行拆分或整合,形成不同的组合,将这些组合应用到每段变奏中。并且作品的主题也不是固定的一个乐段或乐句,而是在最开始主旋律的基础上,分别以每一个乐句为主导不断模进、不断循环所形成的。
全曲的中心是插部,插部的两端是相对独立发展并且是较为个性化的变奏,在插部前的主题和插部后的再现又都以插部为中心而相互对应。作品每一个变奏的前半部分都会根据主题而产生相对较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很多新的元素和材料,发展非常自由,但到乐段的结尾,都是相对统一相对重复的,并且每段都会回归到主调式,取得了全曲的一致和统一,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重要思想。
四、音乐发展的多层性
在整首作品中,作者充分利用钢琴音乐的“立体思维”来发展以单声线性旋律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运用多声部的写作手法使作品的旋律呈现出不同的音色特征,把“线性思维”和“立体思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音乐发展更为多声化,作品的音响效果更为浑厚和生动。在保持作品五声性民族调式的基础上运用复调的手法,加上多变的和弦,正好可以发挥钢琴的这些优势,使单声线性旋律在各个音域上都可以很好的呈现出来。
改编曲《夕阳箫鼓》同时吸取了原琵琶曲和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特征,在景色的描绘、情绪的渲染等方面非常的讲究,模拟了琵琶、古筝、大鼓等众多民族器乐的音色和演奏技巧。黎英海在创作《夕阳箫鼓》时,并不是一味的模仿原琵琶曲,而是利用钢琴音域宽广的特点,根据各民族乐器自身的特点在钢琴各个音区中的不同音色进行创作,非常成功的模仿了各民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特点,描绘出了一幅优雅清新的山水画卷。
在作品的引子部分,作者为了表现夕阳下钟鼓楼上的鼓声,在左手伴奏部分运用自由的节奏,由强渐弱再渐强交替演奏,生动的表现出鼓声的由远及近、由疏到密的旋律。 在引子的结尾处,还有对箫声的模仿,由于箫的音色圆润但音色较小,为了体现其演奏技法作者运用三度音程中的三个音连续下行,以构成倚音来模仿箫的声音特征,营造恬静、悠闲的的生活节奏以及水面的幽静。作品中还有很多是对琵琶演奏技法的模仿,作者运用了很多颤音来模仿琵琶轮奏的技法,运用不同的力度所演奏的颤音,既可以表现出欢腾热烈的情绪,也可以表现出温婉柔和的情绪。模仿琵琶弹、跳的演奏技巧,左右手不断向上模进,给人强有力的感觉,以此将作品推向高潮。
除此之外,作品还模仿了最具魅力的民族器乐合奏的演奏效果,高声部单声线条性旋律模仿了箫的音色,十分悠扬舒缓,中间声部运用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的上下回环模仿古筝短音的奏法,以表现潺潺的流水声,低音声部的bG音模仿古琴散音的演奏效果,使音乐更加厚重深刻。
《夕阳箫鼓》是一首写意的钢琴作品,其曲调温婉流畅,清新质朴,如歌如诉,如诗如画,结构轻松自由,形散而神不散。中国自古以来有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注重自身的情感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在音乐创作中也不例外,意在表现出作品朦胧、淡雅、清新之感。这首作品完全符合了我国传统音乐注重情感与景色相结合,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和谐之美。
《夕阳箫鼓》这首钢琴改编曲运用的虽然是西洋乐器,展现的确是中华民族浓郁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既有西方音乐中的理性特质,又蕴含着东方音乐的清新典雅。它对于原曲来说,是经过作曲家精心雕琢后的作品,既符合原作品所蕴含的感情,同时也是对原作品的升华,在这部作品中,也更能使人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浓厚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苏谰深.探中华之乐 求民族之风—黎英海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9(1).
[2]刘畅.论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民族化元素及其演奏[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