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

2014-08-02李军

艺术评鉴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高职教育

李军

摘要:本文明晰了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的培养对象和教育目标,充分阐述了新的教育形势下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并针对它在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了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理念与途径:整合基础课,在演学结合模式下增设能力扩展课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引入与结合,设置动态化学演结合的表演艺术专业课程、增强就业竞争力,实习实训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表演艺术专业 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综合素质与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欣赏艺术、参与文娱社会活动也将越来越多。一方面就业市场也会得到多方位、多元化的拓展与延伸,这些都为音乐、舞蹈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人才需求的复杂化、现代化、专业交叉化等原因,对毕业生具有一专多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能否培养出适应市场要求的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人才是高职表演类艺术专业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已凸显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毕业后无法定位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就业后不能从事本专业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或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在校期间没有涉及、课程设置的知识口径偏窄、知识序列单一、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体系与市场脱轨,以上这些也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从办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设置的拓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讨论和改革,而其中课程设置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起着主导作用。

一、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育目标的新认知

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培养了一批批专业艺术人才,创作了一部部优秀作品,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为我国表演艺术类职业教育、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因起步比较晚,尚未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给高职艺术教育发展带来了障碍。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关于促进高职教育的一系列改革纲要,对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都提出了具体措施。应加强就业指导,准确定位,明确指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我们师生反思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局限提供了参照。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又有责任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加强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原有课程设置分析,这样在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

(一)培养目标的要求与课程体系配套的矛盾

普通高校偏重高、精、尖来培养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创作的人才,注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而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应与之区别的,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重视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往对培养目标忽视科学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社会需求,目标过高、脱离教学实际,忽视综合能力、与人共事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是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职表演艺术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受普通高校和艺术专业院校的影响,还未形成具有高职表演艺术特色的课程体系,就会影响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实施等诸多环节。有些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相支撑,目标与过程缺乏相应的链接,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关联性与互补性缺乏互动支撑。有些院校也具备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在教学实践的环节还缺乏真正落实。

(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高职院校在制定表演艺术专业教学大纲普遍参照高等院校、专业艺术院校或是中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而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二年半或三年,原有的课程设置过于分散,理论课程与技能实践存在单科讲授的缺点,偏重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忽略技能的拓展及实践的系统化。表演实践与学习技能缺少结合与衔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在学习中学生缺乏对各门课程的融会贯通、缺乏演学结合的情景学习。没有很好地理解并落实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在艺术内容与艺术实践上对学生的要求,强调课程本位而忽视艺术素质、综合能力培养,使高职表演艺术教育发展成了“本科压缩型”或者“中专增补型”教育。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这就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要求。

(三)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准确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人才,招生录取是高招录取的最后档,在各本科院校录取之后。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学生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这些生源条件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无形中增加了高职教育的困难,而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学生在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学生都想尽快投入工作,并希望在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若沿袭专业院校或高校的教学模式、开设的课程是达不到这一目地的,我们应避免表演技能课程与实践能力的脱离,必须在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课程设置创新性构建

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应套用普通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模式,而要根据社会需要开设培养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外,更要具备较强的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了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就要以此为依据制订教学计划。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学计划不必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也不必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强调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制订教学计划。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教育应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重视实际能力、重视综合素质为目标。基础知识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条件;实践能力是充分条件;综合素质是必要条件。

构建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理念与途径:整合基础课,在演学结合模式下增设能力扩展课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引入与结合,设置动态化学演结合的表演艺术专业课程、增强就业竞争力,实习实训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

(一)整合基础课

优化专业设置,突出实用性,明确培养目标实用性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只有突出了应用性,才能体现其职业性。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结构要通过降减、合并来整合,合理安排课程和课时。如:合并《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课,《基本乐理》学习理论,通过《视唱练耳》技能训练来巩固理论知识,二者相互渗透、互相结合。《欣赏类》与《史论类》课程合二为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及艺术修养。《即兴伴奏》与《和声》相互结合,强调和声基础知识的实用性。

(二)在演学结合模式下增设能力扩展课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引入与结合

高职表演类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应将理论性强、抽象、学时长的课程在难易程度上进行调整,倡导学演结合、强调实践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学中,分清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哪些知识是作为了解,避免学知识贪多嚼不烂、学得多会的少的现象。这样把压缩的时间更多的投入到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课程设置上就需要有突破和创新。增加选修课程比如:音乐类的歌曲做法、合唱指挥、即兴伴奏、音乐制作;舞蹈类的舞蹈编导、爵士舞、现代舞等舞种、还有音乐剪辑、舞蹈欣赏等课程。

(三)设置动态化演学结合的表演类专业课程、增强就业竞争力

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着的系统,它的发展、壮大,永远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吸收其他文化的珍贵养料取长补短,迎接挑战。也正是今后高职表演艺术专业需要正视和面临的挑战。

设置动态化的表演专业艺术课程,增设多样化选修课,增加就业竞争力。如:普通话、台词训练、音乐剪辑、音乐制作、录音与摄像;还有舞台场景设计、舞台灯光、音响、舞台礼仪、化妆、表演服装、和小型演出策划等。拓宽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及创作能力的提高。

(四)实习实训课程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演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是高职办学的特点,以舞台实践为支撑、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仅将校内的学习专业技能、表演实践与校外演出、比赛及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中,发展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让校内的表演实践在校外得以展示。还应与社会、市场结合,承接小型晚会、组织策划、演出或市场化的运作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推行“双证书”制度

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使教学内容与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紧密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是一项检验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通向就业的桥梁。表演专业的部分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要重视获取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除了计算机、英语等基础课所必备的证书外,还应有比如:钢琴调律、社会考级、舞蹈演员、器乐演奏员、演出经纪人等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这样即有助于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又为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课程设置创新的实施条件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正处在发展和变革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占先导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落在实处的保障。

(一)理念更新

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与就业方向的实际出发,将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应用能力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表演技能知识;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与人合作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能安心服务于第一线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

(二)教材建设

高职艺术教育的专用教材目前还不够完整和健全,还不能适应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要尽快编写出真正适合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教材和辅助教材来试用,教材内容应体现高职艺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改变以往教材单一呆板、内容狭窄、过于专业化、知识繁复的倾向;加强单元主体的内在连贯性、摆脱单纯的技能训练限定和条件的制约,联系高职教育实际的内在价值。

(三)多元化师资队伍

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的教师缺的不是专业知识技能,而是适应时代的教育理念。只有教师教育思想的先进,学生才能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针对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等特点,学校应及时培养并加强学生的就业教育,帮助他们摆正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错误思想。一方面,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宣传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政策,来提高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使之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

教师要能够以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专业修养,调动上好课的同时,增强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学术活动和进修,鼓励教师扩充个人知识领域写论文、编写教材、教学调研不断提高专业学科水平。

(四)开发课程资源

以往的教学中,教材就是课程资源。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民族民间及时代中吸取素材资源,提高课程设置实施的水平,走出只重教材的狭窄天地,扩大学生视野。校内资源:图书资料、教学设备、专业教室、展示空间等为课程设置课改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校外的作为扩展补充条件:如校级之间交流合作、民间文化活动及民间采风、实习实训基地等。

综合上述,高职院校和教师应该认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重视教学改革、重视素质教育,从各方面尽量弥补的不足,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共同努力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得到尽可能多得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立项课题,课题名称:高职艺术院校课程设置综合性的探讨,编号:2014031322。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高职教育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