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诵读教学概述

2014-08-02周俊

南北桥 2014年6期
关键词:内涵文本情感

周俊

【摘要】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往以及当代的语文教学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将诵读重视起来,让诵读成为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诵读教学概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072

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学习语文的优良传统,诵读教学也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诵读以及诵读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历来流传的经典语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非常重视诵读,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诵读的好处。然而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多次被语文教育专家提倡,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没有对诵读教学起到高度的重视。

一、诵读的内涵

诵读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教育方法,在古代曾被赋予熟读精思、口诵心惟的精髓,今天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还要有所创新。那么究竟什么是诵读呢?

在古代,诵读被称为“讽诵”。“讽诵”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诵,讽也。”。在这里许慎就将“讽”“诵”二字互训,然而,从词源上看二者是有区别的。《周礼·大司乐》道:“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段玉裁在做注时也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分析,其在《说文解字注》中云:“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中。”这就是说,“诵”是带有感情和节奏的吟咏,而“读”不仅仅包括“诵”,还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含义的推敲。由此可知,古人所说的诵读就是讲究节奏、韵律、神气的一种朗读,是一种既能得其辞,又能得其韵的读法,是一种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阅读方式。

时至现代,人们诵读有了新的理解,即“反复朗读,进而熟读成诵”。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也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要求的。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 很多学者认为汉语学习的主旨在于对“情感”的把握,而不是对“知识”层面的理解。只有情感到位,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汉语文化的精髓,从而获得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因此,关于诵读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如下:诵读是一种通过对文本的眼观口诵、耳听心惟的过程,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进而全方位理解文本的学习活动。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诵”和“读”是要有机结合起来的。首先是熟悉文本的过程,可以谓之“读”;紧接着在理解了文本的内涵之后的读,就可以称之为“诵”了。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诵读目标,达到诵读的目的。

二、诵读的类型

(一)朗读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朗读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由此可见,朗读的过程中要做到“清晰响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目的。而且朗读是伴随学生成长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阶段。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我们可以看出,针对每一个学段我们都提出了要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就是说朗读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口语交流,它更讲究读的准确、流利以及其中的情感因素。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朗读既涉及到学生本人的阅读能力,也关涉到学生在此过程中变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一点是,朗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也是有区别的,它比生活语言更加准确、生动,也富有一定的美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

(二) 朗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朗诵的解释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朗诵的对象是“诗或散文”,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的朗诵活动中更多的涉及的是这两种文体,而且这也提醒我们朗诵并不适合于各种文体,在进行朗诵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所选择,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最终的效果。钟为永先生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是这样来定义朗诵的,即“朗诵是一种眼、口、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把无声文字变为有声语言,……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据此我们可以对朗诵这样进行定义: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一些表现手法来清楚地表达文本思想内涵的语文形式,是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方式改变读书的语调和整体的读书速度,有新意地运用重音、拖音、儿化音、停顿的方式,再加上一些手势、动作的运用,以及与听众眼神的交流,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的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读书方式。

通过对朗读和朗诵的界定,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朗读和朗诵的区别。二者虽然都是出声地读,但是侧重点是不同的。朗读在更大程度上是注重读音的正确和响亮,而朗诵则要求对文本的情感有所涉及和把握。只有在熟知文本情感态度的前提下,才可以诵出韵味,诵出感情,才能让听众在此过程中更好的了解文本的内涵。

(三)背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背诵的解释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口语训练形式,也是我国传统语言教学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學方式,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长盛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背诵可以输入大量的信息到人脑中,这些信息在人脑中不断的存储、积累,到了一定的限度之后,就会转化为人脑自身拥有的东西,人的领悟能力和再创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因此,背诵可以让读者主动地深入到文本之中,最直观地感受文本的内涵和美感,不仅可以大量的积累知识,而且对于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重要。是对读者进行不断地熏陶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感悟文本的过程。当然,我们也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背诵绝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只有这样,才可以记忆的更加深刻,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所背诵的内容,进而成为读者一生的知识财富。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现状,我们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将诵读重视起来,让诵读成为语文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并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内涵文本情感
活出精致内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挖掘习题的内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